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读后感作文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精选9篇)作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精选9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3.87W 次

篇一:《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精选9篇)作文

人间二月,春和景明。怎样才能不负这美好春色呢?我想到了朱光潜的“慢慢走,欣赏啊!”然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教育名著里的风景,绝不会输给这烂漫的春天。如何去欣赏?我们得慢慢读,反复读,细细读!

择清静之所,捧教育名著,细细读来,书中的一字一墨,一语一句,便会带着花红叶绿的清新,带着智慧睿达的芬芳。今天,我愿将几滴沾染秋韵的记忆清露,将几朵溅起涟漪的心湖浪花,与大家分享。

一、略读中,满园春色尽在眼前

这本书强调了教师对儿童的关爱和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每个儿童看作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尊重他们的差异,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儿童需求。这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把专业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满足儿童的需求。

这本书还强调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分享经验和讨论问题,教师可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效果。这让我认识到,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和教师团体中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分享成功经验,提高教育效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如何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些方法,如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组织实践活动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他也强调了教师应当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细读中,无边风景处处新

我们常常抱怨对“特殊学生”的转化工作,这让我们累,让我们烦,关键还不得成效。有没有一种方式让我们的工作变得容易些呢?在第六章,苏霍姆林斯基对于“特殊学生”的转变方式的案例帮我们找到了答案。

“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更应该阅读。阅读能教会儿童思考,儿童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让有效阅读成为锋利的牙齿,啃“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我们的教学中并没有专门开设“思维课”,但是发展儿童的思维对儿童的智力提高有很重要的影响。如何让“头脑迟钝”的儿童学会思考?书中告诉我们,要学会领儿童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让儿童感受现象的链条,学会明白事情的因果关系。对于低龄儿童,我们应该教给他们直观形象的东西,并且让他们学会保持与记忆,再一个接一个的去发现,就好比在儿童面前燃起他们思考的火花,刺激他们的思维,促进智力发展。

三、品读中,一树春风千万果

作为教师,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专注于儿童的发展,致力于儿童的发展,把儿童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对待。

书中大量的篇幅谈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他自己对于把握孩子专注力的方法。在他讲述的引导儿童“学习蠕虫”的案例中,我得到了这样的启发:引导儿童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在儿童的意识里引发兴趣,再与孩子脑海里已经储存的知识相联系,建立新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相结合,设法让儿童达到积极的学习状态。

作为老师,除了教孩子知识,还要教会孩子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培养良好的习惯,真的让孩子享受学习时光。“想克服负担过重的现象,就使得儿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看到这一条建议的时候,我就在思索:多次,反复的抄写对提升孩子学习究竟有没有用?接受能力特别强的儿童能否免做或者少做作业?这样他们就可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四、审读中,让花儿朵朵绽放

“醉过方知酒香浓,此生无憾教师情。”爱上教师这个职业,就打开了爱的源泉。教师有了爱,眼里便多了赏识,心里多了宽容,嘴里多了鼓励;教师有了爱,虽然每天辛苦工作,但同时也有了收获的快乐。点点滴滴地积攒着这样的小快乐,积累成我们的职业幸福感。我们应该成为苏老那样的“好教师”: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儿童。虽然我们很辛苦,但我们托起了一个个家庭的希望。

“愿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片片红。”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总是鼓励儿童认真学习,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幸福远比优秀重要。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优秀的孩子固然是我的最爱,特殊孩子也更应成为我的挚爱,他们容易自卑,但我不能放任不管,不能冷眼旁观,更不能恶语相加。学习苏老,一次不经意的嘘寒问暖,一次诚意满满的表扬,一个赞扬的眼神,一抹淡淡的微笑,都是通向他们内心世界的道道阳光。我的爱就是唤醒他们花期的阳光,精心呵护,必能换来春色满园。

五、研读中,另辟蹊径别样美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有教育经验的教师,如何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向谁学习?通过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我学会了一个妙招,那就是先看这个班级儿童的书籍。如果孩子们的书籍大多是美观的,摆放整洁,那么这个老师的身上就一定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你去学习如何教儿童摆放物品整齐时候,你又会发现,你学到的远比你想的多。究竟能向别人学到多少,都取决于你自己,你思考了哪些问题,你在教学中遇到了哪些困惑。对别人的经验研究和观察的越多,你就越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才能真正的学到别人的经验。

现在的我们,经常提及“职业倦怠”,于是就为自己的“浑浑噩噩、碌碌无为”找到了一个拙劣的借口。经常有此感受的人一定是一个没有理想与情怀的人,执着于梦想的人,不会因为忙碌和苦累就放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教育的理想,有教育的情怀。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明白一点,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在“致未来的教师”中,我找到了答案,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儿童当成活生生的人。把自己看成是明天的教师,并且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我们尽量不用尖刻、粗暴的话语去伤害孩子。让我们用慈爱、仁爱来面对每一个孩子,陪伴他们,看着他们渐渐学会飞翔。

六、耕读中,让花草棵棵茁壮

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我知道了“研究”,不仅要研究儿童,更要研究课堂。我们爱上了我们的儿童,就会不自觉地去研究我们的儿童,进而研究我们的课堂。如何研究儿童,苏老给了我们高明的方法: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总结,才能不断前行。在阅读与思考中,我们才能让儿童的智慧、能力、情感、心理都得到满足,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

优秀的教师是有限的,但幸福的教师却有万万千;优秀的孩子是可数的,但拥有幸福感的孩子是无限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面蕴含了幸福密码,我们老师阅读了此书,就能携着幸福密码前行,我们和孩子们的心中一定充满幸福。多次品读,我们才能满眼幸福,让幸福驻扎心间,幸福着自己,幸福着我们的孩子们!

慢慢读,欣赏啊,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名著里山水的清灵,风雨的轻扬,花草的清秀,春色的烂漫。慢慢读,你就会发出花无百日红,书能千年香的感叹。慢慢读,你就会拥有无限的幸福……有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如果再有一大批爱读教育名著的我们,教育的春天就会增添一份极致的美好!

篇二:《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对我而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这样的好书。教学之余,我再次拜读了这本著作,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收获。

一、教师的时间从哪儿来

作为一名教师,我也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写教案、制作课件、上课、写教学反思,批改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在各个方面给教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我们每天都在疲于应付,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二、关于获取知识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我们要尽量使自己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

三、兴趣的秘密何在

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

四、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这里谈的已经不是竞赛,而是把一些人从智力的惰性里挽救出来的问题了。

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我们所教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读了这一部分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备课。

2、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3、把学生当成朋友。

4、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五、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

如何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在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举了很多非常实用的例子,我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直观手段的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永远是上课吸引学生的一个主题,教师在准备每一节课时要充分考虑:我的这一节课拿什么吸引学生?

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注意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形成高涨的情绪和智力的振奋,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要注意追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这样他们不容易开小差。

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对课堂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六、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某一项措施就能取得的——只要如此这般去做,就一定会得到这样或那样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于上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

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得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书中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要提高教学法的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个人的思考和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联系到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在学习别的教师经验的时候,看到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一份思考和探究的精神。在学习别的教师经验时也不能盲从,要有目标,学习前应充分思考好从哪里入手,不要忽视细节。

七、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

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这一点是教师和校长永远不应忘记的。

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所花费的功夫是一般学生的好多倍,可取得的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首先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辅导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应当像医生一样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医生对那些身患重病的病人从来都是以鼓励的言行让他们来战胜病魔,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勇气。那我们的教育也应具有这种人道主义的精神,认真去思考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是啊,当我们静下心来,从书架上请出那些大师的经典,让朴实温润的文字濡染浮躁的心田,让智慧之光助燃摇曳的心烛,我们才会对教材中的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才会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度去引导、影响学生,让他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用经典助燃学生阅读之光,使他们在语文课堂变得更活跃、更睿智、更美丽;孩子们的心,也因书香的课堂而愈加明亮。

篇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

假期里我拜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一百条建议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阔论,但很真诚实在,可以说是条条经典,用来指导我们实际的教学,具有导向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这种身处一线的年轻班主任,感触颇深,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细心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通过读他的作品,让我获益匪浅,特别是在如何批评和表扬学生方面以及对“后进生”的关怀。

批评和表扬是我们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用到的教育手段,大家并不陌生,可如何使批评和表扬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却是我以前没有思考过的,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实践了。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却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大师的智慧和慈爱并且也看到自己的无知与短视。

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谴责性的语言只有针对具体的学生时才会发生效力,要避免因个别学生的错误而对学生集体进行责备。他认为这是一种教育的无知。通过拜读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做到温馨批评。

每一个孩子都有渴望被老师表扬的愿望,同时,也有不愿被老师批评的自尊心,老师要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让学生们感到温暖,用心去说服、教育学生,学生才会理解老师,愿意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批评,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差异,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对性格内向、敏感度强的学生,我们可以用不满的表情或是不满的体态语来教育批评。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我们可以面对面的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心平气和的和学生们谈心,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他们。

另外,教师还要学会赞美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教师来讲,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们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扬,应该教育学生把做美好的事情看做应该的。如果只有表扬才能够给儿童带来快乐,那就潜伏着一种危险,这危险就是:引发学生的虚荣心,让他只是为了得到表扬才去做好事。而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他就会完全表现出另外一种面貌:自私自利,虚伪。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做到适时表扬。

在课堂上,要抓住时机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因此,老师对学生的优点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尤其对学困生来说,要抓住亮点及时鼓励,让学生们知道自己每一次的进步老师都会看在眼里,老师一直关注着他们,每一次表扬都要有强化下一次进步的作用,老师的表扬要机智,要适度,不能让学生们因受到表扬而变得洋洋自得,做到高质量的表扬。

在我带过的学生群体中,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虽然可以理解,但是理解不等于赞同。没有人会否认教育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她的崇高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超越、对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现实得失的教育非但无法让人体验崇高,反倒让人觉得为师者是多么功利,多么自私,多么目光短浅!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有强弱,师资水平有高低,办学条件有差异,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呢?一个后进生对班级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他的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哪个后进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呢?哪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后进生”呢?他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吗?只是,被不小心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有谁知道他们的痛,他们的委屈?

其实,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要关注他们,并给他们更多的爱,甚至更多的偏爱。作为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们的大朋友。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反思过去,我有时候也可能习惯一些行为过失调皮捣蛋的孩子戴上“坏”帽子,随意的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径一事,不长一智,孩子们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和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让我们时常想一想教育专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首先,我深刻领悟到教育重在师生间的相互信赖,而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孩子;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我想: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其实我们也能体会到,当孩子对我们说悄悄话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只有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只有把孩子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时,才会增强爱的情感。记得有人问起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教育何以会如此成功。斯霞老师将她几十年教学生涯成功的真谛,归结为“童心母爱”,热爱学生,永远以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孩子,爱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应使孩子在感受教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最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用这些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真正地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努力提高自己的保教育教学能力。

篇四:《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

最近有幸拜读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教育书籍《给教师的建议》。这是一本有关教育方面论述非常全面的书籍,具有非常可参考性和可借鉴性的指导意见和方法。里面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有关教育方面的案例和经验,理论分析全面,且可操作性很强,从学生到老师,从幼儿到中学,从学习到生活等等。如果一位初入职的老师认真研读,对其经验指导更强,快速成长为有经验的老教师,当然这其中需要自己不断的总结和磨练。

由于这本书的篇幅过长,我也只是通读了部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下面就分享《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这一章节,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竞争性的引导,让学生先认可这个老师

学生对个别老师的热爱明显强于其他老师,其实这种现象很常见,尤其是新来的老师。刚刚入职的老师,没有什么人缘,没有学生基础,他为了让学生快速认可自己,快速的接受自己,所以他会想法设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甚至是讨好学生,在短时间内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关系。

也许会有人认为只有新来的教师才会这样做,其实细想下同一批招进来的老师,为什么有的老师周围经常围满了学生,课堂氛围也很好,而有的老师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我们要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这其实也是一种竞争关系。我们初入一个新的环境,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和别人进行竞赛。因为只有自己竞争胜利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课堂,这样学生很容易变成你的粉丝。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这是一件让你引以为荣的事情,那么你就要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培养需要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像物理这样相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对付的学科,我们不能一味的强加学生去记去背,这样只能让学生把学习物理当成了一种负担,我们应该展现物理美的一面,让学生发现物理美的所在,逐渐喜欢上物理。激发兴趣,其实就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只有学生自发的喜欢物理才能从内心接受物理。

我们要尽可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一方面可以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出发,让学生接受你,认可你,最后才是喜欢你。怎样提升自己的魅力呢?作为老师,首先要做一个会微笑的老师,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或者从课堂中的语言,行为动作等角度出发。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更多的物理兴趣小组,或者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接触物理,认识物理,最后完全融入其中。

3、把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来攻读

在大学的理科专业,物理是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来对待,几乎所有的理科专业都会渗透物理知识,课件物理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其实,物理对生活、科技等各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我们更应该将其作为一门科学来攻读。

在课堂上,我们会讲授一些技术、机械、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这会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许你的不经意间的讲解,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许会励志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贡献。当然科学是严谨的,也是广泛的,我们只是作为引导者来泛泛而谈,将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不仅提升了物理的定位,更能吸引学生加入学习物理的阵营中。

4、组建物理专业教室

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就是要有一个物理专业教室,作为老师,每天在这个教室工作一两个小时,可以备课,可以专研书本,可以指导学生。总之,这个教室是专为物理服务的,做一些与物理相关的事情。

其实这个物理专业教室,我们一直都有,那就是物理实验室,我们经常在里面教学生做实验,或者进行物理相关的活动。包括播放物理科普视频。我们只需要将实验室简单改造,使它更具有物理的氛围,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参与。可以在墙上粘贴物理名人的励志故事,或者当前物理前沿的科学发展现状。

在成立物理专业教室之后,我们就要想办法吸引学生来加入其中。这个类似于社团活动,我们要做前期的策划活动,安排相关的老师进行指导,当然我们的物理专业教室是广义的,不仅仅是做实验,或者讲课。我们更应该脱离书本,打开物理的大门,让更广阔的,与物理相关的事物进入其中。做好策划,做好宣传,吸引有志学生加入,这里是专业的物理教室,专业的物理课堂,专业的物理天地。让学生的物理天分尽情的发挥出来。

5、成立物理读书角

在之前我们都知道英语角,从来没有听说过物理角,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组建物理读书角。我们成立读书角,不仅仅是来读课本,更多的是专研物理难解问题之角,也可以成为思考之角。为什么称为思考之角,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发现,物理学的好的学生都善于思考问题,善于独立解决问题。有时候并不是他们有多么勤奋,多么聪明。而是他们善于专研,善于思考,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遇到问题就退缩,遇到难题就胆怯。

所以,成立读书角一方面是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物理,如何去思考物理。另一方面是解决当前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不再有后顾之忧。物理的学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撮而就,更不能急躁。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大量的学生,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可有有问题的学生是相当多的。所以,我们以此可以作为宣传点,让更多的学习加入到读书角中,共同探讨如何学习物理,如何提升物理的学习效率。

有些学生遇到问题之后,自己如果解决不了,也不向别人去请教,仍在那里,最后就不了了之。如果是这样的话,最后吃亏的只能是学生自己。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这种学习的弊端之处,让他们大胆的,勇敢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读书角正好是解决问题的场所之处,是专门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不怕你有问题,就怕你不敢提出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想方法,为提升物理的学习共同努力。

6、努力唤醒

在提升学生努力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教师肯定会做大量的工作,但是单靠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学生自发的去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有这样一类学生,天生的雷打不动,油盐不进,对物理毫无兴趣而言。遇到这样的学生怎么办,如果老师依然是正常的教育教学,最后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这时候,只有先唤醒这些学生才能畅谈后续的学习情况。

他们是对物理不感冒还是对所有的科目不感冒,我们要和家长进行深入的交谈,寻找问题的所在,包括在家里的表现,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等。让我们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以便后续和学生能顺畅的交谈。也可以和之前带过他的老师进行交流,对学生的过往表现有个定性的了解。是否以前也是这种表现,还是现在才出现的这种状况。在从侧面了解完之后,我们最后在和学生本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当然,我们也许会碰到态度冷淡,甚至烦躁的学生。也许这并不是我们能够解决的事情。可以和心理老师对接,寻找心理上的讨论。安抚情绪是前提,让学生冷静下来,从心理不在排斥老师,我们才能想办法开启其他方面的工作。总之,唤醒学生的学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老师,要有耐心和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畏艰险的去带动学生。

7、总结

如何让学生成为你的粉丝,作为老师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己对物理的认知,提升学生对物理的认知。学生成为你的粉丝,也许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许是对物理的认可,不管怎样,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去服务。

老师作为引导者,永远要走在学生的前列,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时刻要为学生着想。物理学习的发展举足轻重,为国家科技的前进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作为底层的教育工作者,也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苏霍姆林斯基这篇文章,我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许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们去做,去努力,再微弱的光芒都将带来星火燎原之势。

篇五:《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

众所周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读书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说来惭愧,由于平时工作繁忙,我自身并不是一个能每天坚持读书的人。寒假,在庾老师的安排下,我开启了我的读书之旅,虽然也是断断续续,但是也有非常多的收获,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从多个角度不断的提出阅读的重要性,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我感受到阅读对教师自身成长的影响以及阅读在教育中产生的巨大力量。下面我就想从“阅读”这个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我分享的主题是“阅读,成就更好的自己”。

一、每天坚持阅读,要终身阅读

在书中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来?”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历史老师上了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当被问到用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其实这种备课就是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这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其实,现在看来,一桶水还远远不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要为学生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水,那么就要不断地阅读,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知识不断增多,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就能不断地观察每一位学生怎样学习,遇到哪些障碍,然后针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反思我们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是要上一节公开课,可能我们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在网上或者是教参上搜集大量的资料去精心的准备一节课,但平时的日常备课更多的可能就是照抄照搬一些现成的教学设计或课件,我们的阅读,大多只是碎片化的、功利性的信息浏览,缺乏出自本性的需要、对知识的渴求。我们时常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读书,所以今后,我将以此次读书交流活动为契机,利用闲暇之余,多读一些教育名著,多读一些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的好书,以此来为自己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后进生”更需要阅读

在我们的教学中,每个班级都存在一些所谓的“后进生”,这些学生的记忆力,接受知识的能力,理解力往往都比别的学生弱很多,这类学生也常常让我们感到“头疼”,当然在我所带的班级中也有这样的学生存在,我常常对这些学生感到很无力,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提高他们的成绩,在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苏霍姆林斯基给我指明了一条方向,让我豁然开朗。在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读书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多地读些书。”

书中举了一个名叫“费佳”的学生的例子,费佳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是算数应用题和乘法表,于是苏霍姆林斯基便给像“费佳”这一类的孩子们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读这些习题,就像读一个个小故事一样,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动脑思考,之后苏霍姆林斯基还搜集了一些专门供“费佳”阅读的书籍,慢慢的,费佳的学业就赶上来了。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那么我们当老师的,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所以,我们不妨试试,让“后进生”也进行大量阅读,从而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98条“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中”说:“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适合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帮助学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这是需要教育艺术的。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由。”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年轻的老师们每个月都要买三本书作为自己的藏书,而在选择自己的藏书时需要记住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你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要能教给他们怎样的生活。每当他在书店里为自己的藏书挑选教育性的书籍时,他总是竭力思考,每一本书给他的哪一个学生阅读最为合适。

读到这里,我不禁佩服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用心来。反观我自己的教学,平时让学生阅读,可能推荐更多的就是每学期语文课本“快乐读书吧”里要求学生去读的一些书,或者是与讲到的某一篇课文相关的书籍或文学作品,但是并没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教育情怀,让学生去阅读的是适合“自己的”书,我想这是要建立在了解每一位学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之上才能去做的事情。一本好书,会深刻地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甚至决定他今后的人生之路,其实,每一本与学生相遇的书,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位相遇的“老师”,只有因为契合而产生了共鸣,阅读效果往往比说教好上许多。

所以,我们老师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要努力帮助学生去寻找那些真正适合这个时代青少年阅读的“自己的”书,这样才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成为他们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

四、充分发挥图书角和图书馆的作用

在第27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认真考虑一下,你的每一个学生是怎样以及在哪里利用(不是“度过”,而是“利用”)他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的,而且要利用得合理?

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所教学的学校里,课间或者休息的时候,学生们无所事事,有的调皮一点的学生甚至在楼道疯跑打闹,追赶嬉戏,这样不仅浪费了儿童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对书的爱好应当成为首要的爱好,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

这个时候,就要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馆的作用了。并且苏霍姆林斯基也给出了可操作的建议。首先是先建立班级图书角,在这里陈列一些内容较好的并且使儿童感兴趣的书籍,一至三年级由教师挑选合适的书籍放在教室的图书角,因为只有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应该读什么书。然后,从四年级开始,就由教师带领学生去图书馆,向他们介绍书籍,建议他们可以借哪些书来读。其实,我们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图书角,每个学校也都有图书室,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图书角或图书馆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所以图书角或图书馆就流于一种形式了,我们老师就是要充分发挥图书角或图书馆的作用,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让学生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在班级图书角或在学校图书馆里,捧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让书籍去充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尽情地在书籍的海洋中遨游。

以上几点感悟,是我在读《给教师的建议》中感受比较深的,也是我自己在教学中比较欠缺的,更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不断地阅读,汲取书中的养分,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也成就更好的学生。

篇六:《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

有幸参加陕西省“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名著共读活动,在李雪婷老师的积极引领下,我利用假期研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是一本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经典著作,它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指导。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也获得了许多实用的建议与策略。以下是我读完《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

书中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怀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幸福,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爱是教育的基石,当我们真心关爱学生时,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鼓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阅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苏霍姆林斯基主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让学习变得有趣和富有挑战性。我们可以运用故事、游戏、实验等方式,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主动参与并享受学习的过程。此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也非常重要。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会更积极地投入其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书中还提到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参加专业培训、阅读教育书籍和研究教育新理念都是促进自身成长的途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同事们的交流和合作也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另外,书中强调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培养思维能力和提高语言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引导他们爱上阅读,并教会他们有效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开阔视野,丰富内心世界,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成为热爱阅读的榜样。

另一个让我深受启发的建议是“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定期与家长交流,分享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同时也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观点发人深省。这不仅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所在。引导学生思考意味着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传统的教育模式常常侧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而真正的教育应当点燃学生内心的求知火焰,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师需要创造积极的思考氛围。这意味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让他们在互动中不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的实践活动和项目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要真正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和素养。只有自己具备深入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因此,教师应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法。教授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归纳总结、推理演绎等思维技巧,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学习任务和未来的生活挑战。

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观点强调了教育的深度和质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够赋予他们更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个体。这是教育的真正使命,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应当不懈追求的目标。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因材施教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因材施教的观点被深入探讨,使我对这一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特点、兴趣和能力。因此,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的核心在于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这些差异来调整教学策略。这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学习风格、优势和劣势,以及兴趣爱好等。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教师可以更精准地制定教学计划,提供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机会。

因材施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包括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差异。对于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视觉、听觉、动手实践等,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在评价学生时,也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起点和进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考试成绩。

因材施教还需要教师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对于那些学习较快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和拓展性的学习材料,而对于学习较慢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此外,因材施教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学术能力,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社交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特点和人际交往方式,教师应该创造一个温暖、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因材施教的实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其带来的效果是深远的。通过因材施教,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关注和支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独立。

总之,因材施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一观点的深入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成为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育者,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除了以上几点,书中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的建议,如课堂管理、评价学生等。每一条建议都蕴含着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深刻洞察和丰富经验。这本书让我深感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读完《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意识到教育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责任,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这本书中的建议不仅为我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指导,更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意识到教育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责任,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总的来说,《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我教育生涯中的一座明灯,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持着爱与责任,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们就能成为更好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实践书中的建议,将其融入我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我也会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最后,我想感谢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他的智慧和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我将继续研读这本书,并将其中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我的教育实践中,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的海洋中茁壮成长,实现自己的梦想。

篇七:《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

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所写的著作,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并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智慧和实践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工作是一项高尚的事业,教师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未来。因此,教师应该倍加珍惜自己的职责,以及对学生们的影响力。同时,他也提出了很多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建议,例如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等等。这些建议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整本书读下来,真心觉得这就是一本非常适合教师,特别是像我一样的青年教师阅读的教育教学指导性书籍。书中有很多理念,直到现在还是非常适用的。比如说用劳动教育去提升孩子的集体观念,形成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孩子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形成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现在提倡的劳动教育,也正是符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理念。再比如说书中说到的让孩子减负,与我们现在实行的“”双减”政策是十分匹配的。

苏霍姆林斯基文中的这段话深深影响着我,他说“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而悔恨呢?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务必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务必发奋提高自身素质,而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特别是其中有一个事例深深的打动了我,就是他教育的孩子当中有一个特别喜欢阅读生物,科学类的书籍。孩子当时问他,你这里的书足够我每天读一本吗?苏霍姆林斯基当时说了一句大话:当然可以。而此后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孩子真的一天之内就读完了一本,到了第二天孩子来问他要一本新书,苏霍姆林夫斯基一边在考虑自己的书到底够不够给他读,一边在想办法去寻找新的书。因为他觉得,既然给孩子许下了承诺,就必须要实现。如果无法实现,就会给孩子造成老师说话不算话的印象,那么老师在孩子面前的美好形象就坍塌了,孩子也就从此不会再信任老师。所以他借用了自己旅行的时间,买了很多的书,花完了自己的积蓄,让这个孩子七年来都能在老师的推荐下读到自己想读的书。就从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中,我看到的是他对于孩子教育的理念。首先他在用书籍影响孩子,认为要想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只有让他读书,读书,再读书。对于老师而言也是一样的,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在教他,这样孩子就不厌倦了,也会对老师常怀一颗崇敬和渴望的心。

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读书是很有必要的。读书不光要读所任学科的有关书籍,还要读学科以外的书籍,要做到博览群书,正因现代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学科以内的知识,现代课程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也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敏锐的思想,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熠熠生辉。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不正是由于他广泛阅读的缘故吗?让我们能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备“活水之源”。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塑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诚信、责任和爱心对待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水平。同时,教师还要有耐心和毅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努力奋斗。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持续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他提倡教师要进行自我反思和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积极参与教学研讨和跨学科交流,以推动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从本书中得到的启发,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各位老师提供一些日常教学中的建议。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该更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关注。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中,他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关注是构建积极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尽可能做到花时间去了解每一位学生,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对学生表示真心的关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学生遇到挑战时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应对困难的能力。当学生情绪低落时,给予必要的安慰和帮助,让他们知道教师是他们的支持者。营造一个允许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安心,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互动,维护一个没有欺凌和排斥的学习氛围。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我们可以在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健康的情感和社会交往技能,进而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

其次,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还阐释了他的教育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潜能为出发点,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因此,教育应该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出发点,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而不是强迫他们去适应某种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在我们小学英语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合作的过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互动式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积极参与课堂,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也可以提供不同难度或类型的活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适当的水平上被挑战,使用个性化学习路径,支持每位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前进。还可以实施情境式教学,利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来介绍新单词或语法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小学英语课堂可以变得活跃而丰富,学生能在一个支持性和激励性的环境中乐于学习英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旅程的指引者和伙伴。

此外,本书不仅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也对于教师的自我健康及心理调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期和相对平静的脑力休眠期交替存在,这是教师工作的特点。如果与儿童交流除了让教师感到伤心、愤怒之外再无其他,那么教师的心灵就会因此受到伤害,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一些不善于发现和感受儿童世界中各种复杂情绪的教师,经常会出现神经失调的问题。其中,最讨厌、最让人焦虑的则是神经衰弱。教师工作强度大,经常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职业倦怠是教师常见的问题之一。为了避免职业倦怠,我们可以经常关注自己的身心状况,确保有足够的休息和放松时间。要学会识别和处理负面情绪,避免愤怒和挫折感积累,可以通过谈话、写日记或咨询等方式来表达和管理情绪。确定工作中的优先任务,并学会合理分配时间,避免由于琐事繁多导致的压力。确保工作之外有时间从事个人兴趣和活动,如运动、艺术、读书等。学会通过适量运动、健康饮食、充足睡眠等方式来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时候不必强忍气愤,只需要灵活变通,换一个角度看待那些让你气愤不已、不得不时刻绷紧心弦的事情。把那些原本让人生气、不愉快的事变成一件好玩的事吧,你也会自然地成为这个集体的精神首领。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真正做到自由、自主、创新。

篇八:《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

《给教师的建议》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篇文章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领导听了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听课的学员和领导们本来是要在课堂上对这节课进行诊断,提点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忘了做记录,在敬佩和感叹之余,一位学员询问这位历史老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读了这段文字,我想起了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说过相似的话语,“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在学做教师。”为一节课准备一辈子,为每一节课学习终生,就是终身学做老师。为做一个好老师,上好每一节课,他们一直行走在学习的路上。

我是老师,我是一个语文老师,20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使我对“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的这个说法深有感触。我虽不及那位历史老师的课上得那么精彩,但是从我自己的切身经历中,可以想想,那位历史老师是如何夜以继日地为他的每一节课所付出的努力。

记得才走上工作岗位,备课时,久久地看着每一篇文章,不知怎么导入,不知设置哪些问题,不知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更可怕的是自己都不知道教材到底在说什么,真的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嘴。好在那个时候书店有各种各样的优秀教案,我把它们买来摆在桌前,看人家怎么导入,怎么提问,怎么讲解,怎么评价,怎么小结,又怎么布置作业。我一遍又一遍地死记人家的教学语言及教学过程,然后去课堂做背书先生,生怕自己把精彩的内容背漏了,有时候也的确是因为背得颠三倒四而显得语无伦次。就这样,准备一节课,连熟悉课文、学习别人的教学流程、抄袭别人的教学语言,再加上背诵导语与一些精彩的过渡句,要花去七八个小时的时间。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还在为第二天早上的课而焦虑着、想象着、背诵着。

就这样满怀激情又连滚带爬地送走了第一届学生,我,当了三年搬运工和背书匠,还谈不上是在教书。想想自己备课和上课时的狼狈样子,再想想自己想当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的梦想,简直是哭笑不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竟是如此的天上地下!很后悔大学四年没有好好的读书,我一个中文系的学生,为什么不泡在图书馆读古今中外的好书,而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英语四六级过关备考上!可是悔又无益,还得从头再来,因为许许多多的专家前辈们告诉我:一个不读书的语文老师是教不好语文的,一个不读书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好语文老师。

于是,我下定决心,我要做一个爱读书的语文老师。

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在校上课、备课的时间加上批改作业的时间,还有被课外工作所占用的时间,一天的工作满满当当,哪里还有时间用来读书?书,又非读不可!那就向夜晚延伸,向周末延伸,向假期延伸。学生上学放学背书包,我上班下班也背书包。有同事笑我说:“谁还把工作带回家?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我的生活什么时候离开过工作,而工作什么时候又脱离了生活呢?自从我走上讲台后,我生活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工作,自从我开始读书后,我生活的内容又分成了工作和读书。

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生前在96岁的时候,每天还坚持翻译到凌晨三四点。他说:“从夜晚偷几点钟来延长我们的白天,是一切办法中最好的办法。”忙碌了一天之后,孩子睡熟之后,我从白昼的喧嚣中撤退回来,从背诵教案的焦虑中剥离出来,一书在手,生出思想的双翼,驰骋在内在的疆域,滑翔在浩瀚的夜空,精神在漫游中得到滋养与升华。那些夜读的时光是繁忙工作之后生命重构与整合的时光,是心灵得到安放与回归的时光,也是一天中最幸福祥和的时光。

周末和假期,做家务是必须的,陪伴家人是必须的,把闲暇的时间挤一挤,也是可以用来读书的。读书是最美的消遣,最美的投资,最美的化妆。一个人,一旦走上了读书的征途,就再也不会把生命的能量放在不该放的人和事上。追肥皂剧呀、玩游戏呀、逛街呀、打牌呀,都不在他(她)的关注范围之内。杨绛先生说:“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读书的人可以跳出生活来看生活,跳出人生来想人生的全局。所谓的活在当下、享受当下,不是得过且过混日子,而是在当下选择最优雅、最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这个当下的正确性决定了未来所有当下的快乐与幸福。

时光飞逝,我读了一本又一本书,上了一节又一节课,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现在,我能读得懂教材了,有时还可以不用参考书也勉强能独立备课了,上课不用再一句一句背诵别人的教案了,也不怕学生的思维跑出自己的预设之外了,语言也不再那么枯燥无味了。随着阅读视野的开阔,教材这滴水在我所积累的知识的海洋里变得越来越少了,衬托着教材的背景越来越宽广了,我上课竟然可以由关注内容转移到关注教学的艺术,转移到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了,这一切都归功于我常年累月的读书。

现代的教育已经进入了素养的时代,新教材的编排、大单元教学、群文连读、整本书阅读,如同一座座等待我们翻越的高山,如果不博览群书,我们将如何面对这一座座风景各异的高山。

回首这20多年的教书、读书的岁月,才真正明白,没有白读的书,没有白走的路。我曾没日没夜的回听百家讲坛王立群教授讲《史记》,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纪连海讲历史,康震评诗词。所以,在遇到与这些内容相关的课文时,我能用他们的观点来装点我的思想与门面;我曾一遍又一遍的品读《红楼梦》,所以现在教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我根本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熟悉小说的内容;我曾一句一句地学习《四书》与老庄,背诵《大学》与《论语》,所以现在遇到与诸子散文有关的教学内容,我不会无从入手,就是那位历史老师所说的那样,一辈子在读书,就是一辈子都在准备。

“好课永远在下一节”的前提是在这个“下一节”之前,我们是不是一直在做着打磨它、完善它的努力,否则,“下一节”也仅仅只是“下一节”而已,它未必会是好课。我们所上的课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质量也成正比例增长,它的质量取决于我们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不是足够丰厚。

“没有时间”,这是所有教师面临的困境。“它如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也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可是,我们自己得想想办法,在工作与各种琐事的夹缝中寻找读书的时间,我们读书越多,工作起来就会越从容,越能从教师的职业中感受到幸福与成就,越是能从上课和备课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否则,教材、教案、计划、总结、作业,一切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枷锁。

当然啦,读书不仅仅只是为了上好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求。我们的年龄在增长,精神也要在生长。我们的身体如固定的螺丝钉,可我们的灵魂却要在路上。不能行万里路,那就读万卷书。以书为友,不间断地阅读,如一条条潺潺的小溪,不断地注入思想的大河,最终让生命变得深邃,宽厚,博大。

如此,我们每天所上的那节课,就是从生命的大河里往孩子的心灵注入知识与思想的溪流。

篇九:《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

最是书香能致远,然而不可否认短视频与直播正深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习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许,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再回首,穿过历史长河看看那些教育大师的思考和分享,从他们留下的经典著作中寻求一束光——让经典助燃阅读之光。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从17岁开始投身教育工作,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作为校长,每个清晨,他会站在学校大门口,迎接每一个欢蹦乱跳上学的孩子。他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柔和地抚摸孩子蓬松的头发,亲切的问候温暖着每一颗纯真的童心。他会俯下身子,用含笑的眼睛和孩子平等对话,认真倾听他们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他将花园里最大最漂亮的两朵花送给“偷”花的小女孩,让她送给生病的奶奶,因为她“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

他创立帕夫雷什中学,在这所花园式的学校里有森林、草地、农田和池塘,每一处都是他对学生开展教育的特殊阵地。他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比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旅途”中增长知识,丰富情感。他是一位注重阅读的教育家,认为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为此,他从师生读书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他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初读这句话,我不禁悚然一惊,蓦地感觉我平时所做的那些阅读指导还是肤浅了些,有些功利化。当学生的阅读一味随考试的指挥棒翩翩起舞时,阅读的趣味会慢慢消减,阅读就很难“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我开始反思阅读教学的意义,逐步改变阅读指导方法,我发现学生还是喜欢阅读的,尤其是阅读那些与少年生活比较贴近的经典作品。于是,每天在课前五分钟,我让学生轮流上台朗读经典著作《爱的教育》,五分钟里学生们听得认真、专注。书中的同学之爱、姐弟之爱、师生之爱、子女与父母之爱和对祖国的爱,都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声中和课下自由阅读中“占据”了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之后“写”的环节,他们品评书中人物,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悟、谈认识。在那些质朴的文字中,善良的安利柯、孝顺的克莱蒂、正义的卡隆……都成了学生们的朋友,那些美好的人性之光在孩子们“真正的阅读”中沉淀为他们生命的底色。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痕迹。”一本好书,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决定他今后的人生之路。我努力帮助学生去寻找那些真正适合这个时代青少年阅读的“自己的书”,我找到《繁星·春水》,找到《艾青诗选》,从中选择一部分语言简洁明快、诗意含蓄隽永的短篇,指导学生朗诵、欣赏。我就像《再别康桥》中的诗人,撑一支长篙,带领学生向诗歌的青草更青处漫溯,听他们用清脆的歌喉在诗歌“星辉斑斓里放歌”。

我惊讶于这些孩子们清纯的“歌声”,小心翼翼、十分珍重地把他们学写在随笔本上的小诗一首一首收集起来,在一个个夜深人静的日子里,慢慢地欣赏,细心地润色,像一个勤勉的手艺人精心打磨每一颗逐渐璀璨的珍珠。我将这些诗歌编辑成册,取名《如歌的行板》,作为毕业礼物赠送给他们。我终于让我的少年们找到了能“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痕迹”的书,并创作了一本属于自己人生记忆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还谈到教师的阅读对教育行为的重要性。他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教师为什么读书?这似乎不是个问题;但有些教师读书太少,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朗读课文甚至没有学生有感情,写文章没有学生有文采。有的语文老师,读书就是查找参考资料,很少主动去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特级教师常生龙说:“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作为学生漫漫人生路上的重要引路人,教师只有爱书、读书,把书籍放在精神生活的重要位置上,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才会使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一个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老师,他的思想会愈加丰富、知识结构会愈加完备,看教育、看学生、看学习的视角更趋多样化,专业化成长道路会越走越宽。而这些阅读带来的“红利”,又会促进老师采用各种方法,将学生的阅读真正落在实处。

阅读,对能够跟上教师教学进度、知道怎么去学习的学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促进作用,而对那些学习基础薄弱,一时无法跟上大部分学生前进步伐的“学困生”,阅读还能起到什么神奇的效果吗?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也坦然承认:“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对这样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死记硬背教材是“特别有害的”,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这种现状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他指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对一个身体发育比较正常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方面感到困难,也许不是智商有问题,也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不强。如同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困生”的头脑也需要阅读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阅读、阅读、再阅读,孩子的精神世界会像荒芜的草地萌生出思考的嫩芽。“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他们从所读书籍中得到的惊奇和赞叹,会使那些灵动的思想如绿叶一般葳蕤。这个时候,当教师再来施教,会惊奇地发现:阅读,让孩子的接受能力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变得很顺畅。

又是一个九月即将来临,我将要迎接七年级新生。我在猜想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孩子,都叫什么名字。我知道他们肯定还保有小学生的活泼和顽皮,会亲热地在我身边叽叽喳喳。我也清楚,在这批学生中,也会有《给教师的建议》中费佳那样的“学困生”。这些孩子,身体是那么健康,长得也很可爱,在运动、说话和交际等方面并不比“学优生”差,但在家长和社会仍更重视成绩的背景下,他们因为不太受教师关注,总显得有点自惭形秽。我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不能“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要“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用阅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思考,“让思考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不在失去呵护和自暴自弃的黑暗中迷失学习的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是啊,当我们静下心来,从书架上请出那些大师的经典,让朴实温润的文字濡染浮躁的心田,让智慧之光助燃摇曳的心烛,我们才会对教材中的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才会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度去引导、影响学生,让他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用经典助燃学生阅读之光,使他们在语文课堂变得更活跃、更睿智、更美丽;孩子们的心,也因书香的课堂而愈加明亮。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zuoweizaiti/duhougan/1384294.html

  • 标签: 精选 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 教师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精选9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精选9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