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话题作文 > 《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精选10篇)作文

《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精选10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3.08W 次

篇一:《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精选10篇)作文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神奇的书,如果你去仔细品读,在你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难题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解决的方法,文中每一个主题都不是枯燥的说教,书中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来自先生亲身体验实践的结果。所以说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单单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这本书中涉及到的内容极其丰富,通过阅读体会结合自身教学体验,以及我也以一个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认为教育首先要唤醒内心深处的善念。要让学生用心灵去认识世界,用心灵了解人。把小学生教得会感觉出他所遇到的人的内心沉重,有无悲痛,是一种最细致的教育本领,教育就是唤醒,我们一定要先唤起人的善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善良的人,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这也是孩子将来幸福生活的基础。如何唤醒孩子的善念呢?在文中讲到一个孩子想让生病祖母看到最美的玫瑰,但时至冬日哪有玫瑰呢?孩子想到了学校的暖房,于是他第二天很早就来到了学校偷偷溜进学校的暖房,采下了一朵最美的玫瑰。但孩子忘了,这是学校所不允许的,但此刻在孩子心里善良战胜了纪律,也正是在这时被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他没有因为纪律就批评孩子,而是详细的询问,得知孩子的动机后,苏霍姆林斯基又采了一朵,送给并告诉孩子这一朵是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而奖励给你的。此时真正为孩子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唤醒善良之心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其次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人类起源到如今,人类都是靠着劳动改变自己,最后改变世界的。劳动能力是人生存的必须,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学习中逐渐养成的。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校园中每个孩子每天都有劳动课程,让孩子们随时都能参与劳动,在劳动中锻炼了意志,培养了品质,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苏霍姆林斯基通过研究发现劳动在智力发展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因此他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劳动类型,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比如:选择对材料加工的方式,选择工具、机械和操作方法。我们力求使工具跟手似乎融成一体,成为手的一部分;创造植物和动物生长过程的正常发展所必须的环境,控制这种环境。学生在农业试验中应进行这方面的劳动,书中说到农业劳动是一种最有智慧的劳动活动。

通过劳动促进学生智育成长,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把劳动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始终。

刚才我说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单单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接下来我以教师的身份结合我个人狭隘的认知及现状谈谈我的热情如何体现?我的热情需要体现在以下“四爱”中:

一爱,爱学生。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对待学生,坚持用‘四心’去教育,即真心实意去爱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反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的帮助和转化工作要坚持到底,不能随便放弃一个孩子。”

二爱,爱工作。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三爱。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

四爱,爱读书。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差不多有10小时,而且这10个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应接校园各种活动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

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对苏霍姆林斯基伟大的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之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平时不应该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对于学生,阅读也很重要。阅读的重要性,多次被苏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中强调。从注意力的培养,到对后进生的工作,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抽象思维的发展等,如:在低年级要教会学生阅读,使他们会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中高年级的顺利学习首先取决于自觉阅读的能力,即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的能力。阅读,是解决落后问题的重要方法,可以消除部分学生的落后现象。书中建议:愈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书籍和书籍唤起的生动活泼思想,是防止读死书的最有力手段。

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性手段。学生的学习越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愈多,他就愈需要多阅读。成绩差的学生不是靠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能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作用。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的状况,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积极。

劳动教育在书中也有论述。书中提出:通过爱劳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也是苏霍姆林斯基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被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思维的活的源泉”。现在的学生在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室外待得时间太短;在教室内待得时间太久,在野外待得时间太短。而神奇的大自然其实是一本更巨大的教科书,大自然中更有着无限待开发的课程,我们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这样的场所,提供劳动、参观、研究大自然的机会,而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带领学生们从中学到更多的智慧。在大自然中,学生们可以观察到很多,感受到更强烈的万事万物的联系,从而使思维得到更好的开发。

“阅读”与到“到大自然中去”,可以说应该成为学生们行走的两条腿。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不也是这个道理吗?阅读给予学生们成长的阳光,而到自然中去则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空气,唯有二者俱全,才能孕育出更有生命力的个体。

亲爱的老师,不要焦虑,不要内卷,让我们静待花开。闲暇时,看看书,走走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最好的心态做好教书育人的事业。

篇二:《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感触很深,当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老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不停地进步与发展。这本书里有几条建议对我影响很深,它教会我怎么去做一个好老师。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就是“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微。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那我们老师应该想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者呢,书中还大量写了阅读的好处,在谈到后进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只让他们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这样是特别有害的,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看些书。老师要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这些书籍要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发现这些书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联系,让他们发出更多的疑问。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这会对他们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老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这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标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老师习惯于给学生评分,有的分数很高,有的就会不及格。作者建议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结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你给学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以致于他们觉得自己很没用,从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学习。评分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手段,老师给学生的评分应当包括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要包括学生的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外阅读和实际作业。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的,他们就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老师对他们的评分也会使自己很满意,也就不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匪浅。做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

篇三:《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

此刻,2023。11。22小雪9点40,没有飘雪吟诗,围炉煮茶,有的只是,上完一节早自习和两节语文课后,几许释放后的轻松,些许疲惫,且一个思考还在萦绕,挥之不去:班里那个小A同学怎么老是上课叽叽喳喳讲个不停,我该找个什么时间再谈谈,好好教育一下呢?考虑学生要上第三节课,我暂时没打扰他,

暖暖阳光下,我又一次捧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完了第100条建议,也是最后一条建议——保密!乍一看标题,我就心动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为什么学生不应该知道或感觉到别人正在对他进行教育呢?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瞬间,顿悟!

时光回到2020年,那次我在2014班的主题班会活动。

班会课堂上,我作为一班主任,出示主题“感受亲情,学会感恩”

开展活动1父母亲清楚地记得你的生日的同学,请举手!——全班都举起手。

活动1后,全班气氛很热烈,很骄傲——教师不语,(5分钟)

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这段浓浓的亲情和关爱,体会父母亲的爱!

开展活动2清楚地记得你父母亲的生日的同学,请举手!有同学举起手,却又放下,(往往隐约记得一个不确定的日子)——全班只有三人自信地举起手。

活动2后,全班陷入了一片沉寂,——教师无语,(5分钟)

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欠缺。

{无声的空白艺术10分钟}

课堂的最后5分钟,我问“你们明白了什么吗?”

孩子们坚定地点点头,经历了一场洗礼,我相信这节课他们一定读懂了。明白了今后应该怎么做了,信赖,往往会创造美好。

说实在的,那年那次,自己也感觉班会课挺感动的,但并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才得知,原来,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内化自我教育,原来教育讲究无痕艺术,空白艺术,留白,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我想,在这10分钟里,孩子们尽情飞绪:第一次学吃饭,第一次学走路,相比之下,却连父母亲的生日都记不得了,惭愧之后,暗暗告诉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做,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班会要交给的“感受亲情,学会感恩”。课堂效果达到了,远比“满堂灌”怎样学会感恩来得真切。

我一下子,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孩子,教育里年轻的孩子,原来教育是有章可循的,有规可依的呀。我忍不住怀着激动的心情,又在书里寻找和孩子们相处的秘籍。轻轻划记后,郑重地摘抄在教育笔记里:

1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2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3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4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

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心摘抄着,就像怀着一颗朝圣的心,敬畏地面对这样一位高尚而睿智的教育家,你看,他不是回答了我教书里所有的困惑吗?爱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备课的教案问题设计要注重孩子的好奇心。课堂的控制力要保持兴奋点。阅读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明天是11月23日,感恩节,感恩学校领导,给我们每人送上这样一份珍贵的礼物,让我遇见了苏霍姆林斯基大师,其实,更应该感恩他们的艺术,他们不正艺术地引领我们独自去阅读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继而思考,成长吗?这,不正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谈及的注重自我教育!我收到答案了,我也明白该怎么和那个上课老是跟我抢生意,嘴巴不停的孩子相处了,我打算,明天的感恩节,给他发出一份邀请,邀请他放学后一起去操场散步,因为他是我最欣赏的一个侃大山的孩子。我们每天的日常工作里,匆匆忙忙,有着处理不完的学生间的矛盾,批改不完的错别字,提不完的醒,欣喜的是,在这冬日里,在这个小雪的日子里,却阳光正好,书里的温度和高度,如一束温情的光指引着我们行走在教师的职业里。

篇四:《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

寒假里,我有幸阅读了一本启迪心智、激励斗志的好书——《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该书凝聚了作者30多年的教学经验,是生发于教学实践、具有极强指导性和实用性的理论精髓。书中的内容细致到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处理、教育机智及教师的自我素养提升等,可以说是囊括了教学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本书归纳的“100条建议”贴合教学实际,比较“接地气”,“不是抽象的理论框架,而是理论基础上的具体案例分析”,实用而不空洞,具体而不片面,讲述方式幽默而不刻板。品读这本书,能够启迪心灵,感悟教师之“任重道远”。

品读这本经典之作,会令人不禁反思教师的使命一-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也包括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品读这本书,使我懂得教师的形象不仅立于课堂之上,教师的影响力与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素养和人格品质息息相关,想要“不令而行”,教师也要时刻不忘自我修炼与提升。

接下来我将从教师的自我修炼、教学活动的质效提升及学生的多元发展等方面,谈一谈我对这本书的感悟。

一、以智慧铸匠心

《给教师的建议》激发从教者积极思考几个重要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来”“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写教师日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教师们的教育观点”及“提倡科学研究”等。在疑问的带领下,我们在这本书的建议中找到了答案。作者希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不仅拥有满腔的职业热情,还要将智慧熔铸在具体的工作中。事事做计划,做事有准备;时时在反思,在思考中进步;将时间与教学合二为一,在实践中注重质量和效率,不做无用功;要与学生们亦师亦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教学型”的授课教师向“教学型+研究型”的综合型人才转变。总之,教师应运用智慧铸匠心,做自省又自律、有热情也有方法、热爱岗位又受到爱戴的智者。

这本书启发我们,成为优秀的教师务必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学无止境,坚持提升。想要成为合格的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也要有持之以恒的坚持。应坚持研读优秀理论著作,提升实践能力。还要有意识地查缺补漏,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也要掌握,以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二是“计划+日记”,事前事后两手抓。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在要求学生有条不紊学习的同时,自己也不能懒散,应在事前做好清晰明了的计划。自律是自由的必经之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效果便显而易见。

二、以方法为引擎

《给教师的建议》为教学活动中的诸多难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作者将改善教学活动的着力点聚焦在激发学生兴趣、让能力与知识平衡发展、使知识“活起来”、怎样领导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怎样教会后进学生解应用题、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开办“家长学校”、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等问题上面。不难看出,作者在积极探求教学活动的优化方案,期待教学方法能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延展性,与我们当下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作者提出的“家长学校”的理念也有着经久不息的生命力,强调了孩子的全面发展需要学校教育的努力,也需要每一个家庭的监督和配合,契合当下家校共育的理念。同时,本书的闪光之处还在于,它提出了教学方法上的创造性的想法,与当下的教学改革的初心遥相呼应。

对于教育的革新探索,如今还在继续。正如我国当前对教育正在实施的改革,近年来又倡导的“双减”,其核心都是向着学生的素质教育前进的。素质教育促进了新的教学方法的普及,致力于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在义务教育阶段乃至更高层次的教育阶段都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以方法为引擎,教学活动正在丰富和多元,比如我国现在很多的教学课堂都引进了新媒体设备,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增添活力。教学活动还可以通过互动性比较多的游戏、竞赛、小组PK等形式调动课堂的氛围和活跃度。我国倡导的素质教育、教育改革与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学活动的创新探索有着相同的出发点,那就是期望让学生成为教育的最大受益者,让教学活动的质量有明显的提升,让教学活动在趣味中提高教学效率。

三、以阅读促发展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能使学生看到未知区域,未知越多,探索欲就越强,对知识就越敏感,获取知识的欲望就越大,注意力就越集中,学习效果就越佳。阅读,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原动力,这启发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由彼及此,致力于从事教育行业或正在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应当积极探索以阅读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之路。例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史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促进学生德、智、情的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圣贤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学生阅读四史,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提升人文素养、陶冶品格、增长智慧,深化政治认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收获开启智慧人生和快乐人生的“金钥匙”。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注重知识技能,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记忆力、情感、美感、道德的重要性。作者相信,由智力、品德、情感贯穿始终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有长远影响的教育。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校园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以情怀搭载教育,将饱满的热情倾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设计一些有趣的环节,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中实现智力、情感、品德的全面进步。

四、以同理心对待后进生

《给教师的建议》中建议教师运用同理心,以接纳、包容、理解的心态正确对待后进生在成绩上的差异,挖掘导致这些学生成绩不理想的根源。

以同理心出发,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因材施教,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难易不同的练习,适合的作业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作者还建议教师正确理解学生过错,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寻找孩子犯错的原因,加以精准疏导。书中还提出,“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如果教师不思进取、没有进步,学生就会因为不认可教师的能力而不尊重教师,因此,教师也应当以同理心来精进自己的能力,不能懈怠。教师是充满情怀和担当的职业,因此要注重理解并运用同理心,只有做到理解学生的感受和情绪,才能积极应对,有效解决问题。

之前我所带的第二届学生毕业了,我担任文科艺术班班主任,这里面许多学生我从高一带到高三,我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学科优势与短板,也知道他们的家庭状况,他们有的学习基础差,数学英语是老大难,有的记性不好,不喜欢背诵,有的自制力差,沉迷手机小说游戏,个别家庭困难,心理负担沉重,也有个别抑郁症同学,这些都需要我时常找他们谈心鼓励,那么如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即同理心,换位思考。我在每周末检查数学英语作业时,针对存在问题的同学,我时常根据他们的学习基础,找相关课代表了解老师上课是否讲解以及难易程度,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他应该完成却因为懒惰没有做;我的班上也有好几个单亲家庭、孤儿、抑郁症学生,这些学生我基本上每隔一两周要找他们谈话,谈谈生活、学习方面的状况,她们有时候遇到与朋友、家长相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向我倾诉,我也会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提供我的看法和建议;从高一到高三,我看着她们的数学成绩从三四十到五六十再到七八十,我由衷地为她们感到高兴,她们的努力终于有了汇报,同时成绩出来谈心时我都会问她们这样一句话:这次你把自己会做的题分数全部拿到了吗?不会的题型有哪些?是哪一类题不会做……引导她们学会反思,以求进步。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一些观点深深打动。例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还有“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和理解他们,用爱心和耐心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使我明白,育人者应有情怀,要孜孜不倦育人才;育人者应该不懈思考,要“吾将上下而求索”;育人者应睿智,要用智慧铸就匠心、培育人才。

篇五:《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谱写的一部教育的童话:孩子们以天地、自然为课堂,学习观察,学习表达;在劳动和实践中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在麦田初收时,他们躺在高高的麦垛上,在文字的王国里漫游,头顶是湛蓝的天,耳旁是伴着麦香的风。到了夜晚,他们观察星星,每一颗星球都可以成为他们编写的童话的主角。“蓝天下的学校”真是让人向往不已。都说童年与童话密不可分,读童话是儿童思维从形象到抽象发展的有效途径。那我也姑且把自己看做是教育之路上的儿童,这部苏式童话值得用一生去品读。

我把这篇心得的题目拟定为“给自己的建议”,是因为在读《给教师的建议》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时,内心震荡厉害,希望及时记录下来的这些体会在接下来的教育中能不断给自己以警醒。

第一条建议,不妨问问自己为何要当老师?

教师职业意味着辛苦: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繁重不已;而且它的繁琐、漫长让人似乎看不到尽头。并且,教师的劳动不能重复,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不变发展和不断变化着的人,他“永远是新的”。平时工作繁忙,许多学习班、培训班还只能放到寒暑假,说好的令人羡慕的寒暑假?并没有!教师职业意味着责任:教师承担的是培养人的责任,不仅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家庭负责,更要对社会、国家负责。同时,教师的职业也意味着清贫:经济报酬上似乎也不具备什么吸引力。那为何要当老师?

若是苏霍姆林斯基,他定会回答:“我是因为爱孩子。”扪心自问,我不敢言之凿凿地说我爱孩子,但是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能收获快乐:那个开学天天插嘴、成天坐立不安的学生能认真专注地完成作业,那个爱哭鼻子的小女孩今天又来找我要爱的抱抱,那个看似不懂礼貌、言语粗暴的孩子在作文本上摊开了他柔软而细腻的内心……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我们不可能期望所有的孩子身上全是真、善、美,他们身上还会有消极、孤独、失望、冷漠等不好的特质。教师要做的,正是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帮助他们逐步战胜或克服那些“病菌”的消极作用,强化有益部分。如果在培养人这个曲折的过程中,找不到快乐,那对于我们而言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找得到幸福的老师。

第二条建议,用一辈子备好一节课。

我相信,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就不会不重视这条建议。“用一辈子备好一节课”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才是最好的备课!不合格的老师才会将自己囿于教科书和教参构成的小小空间里,才会整天跟工作中的满地鸡毛撕扯得不可开交。

不间断的阅读能带来宏大的知识结构。“在教师的知识海洋中,教科书一年比一年成为愈来愈小的一滴。”能将我们从繁琐的备课任务中解放出来。这一点,我也略有体会。这个学期,我发现我的备课效率提升了不少,以前要想好好地备一节课,得准备一整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但现在,似乎半天,甚至一、两个小时足矣。我想这不只是得益于几年的教学经验,毕竟教完转头就忘,这一轮回呈现的内容跟以前可以说是完全不同。更重要的应该是来自于阅读,来自于知识结构的完善。记得第一年来学校的时候,在亲爱的余芳老师的帮助下,我从楼下捡了一个丢弃的木架。稍加包装,成了我宿舍小窝的第一个书架。到前不久,我购置了第三个书架。从以前只就自己的喜好读,到现在阅读教育类专著,晦涩枯燥的文学理论专著、语文科教学专著,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定是有的,比方说对文本价值、对课程的理解等等都有增强。

不间断的阅读能带来不断的丰富和更新。教育其实就是精神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过程。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来讲,都是这样。“我们工作的对象——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和昨天就不一样。”用昨天的知识无法教好今天的孩子。之前有条刷爆朋友圈的推送——“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地工作!”不读书、缺乏智慧的老师辛勤地劳作,只会辛辛苦苦把本来聪明的学生教得不会学习。要想给学生提供的永远是清澈的、新鲜的知识和思想,就必须通过不间断的阅读和学习保持自己的“水源的清洁”。

不间断的阅读能带来成熟的课堂艺术。当教科书成为我们知识海洋中的一颗小水滴时,那么课堂的艺术才能得以充分显现。我们的语言表达会逐渐变得丰美,教师的美的语言是打开学生语言大门的一把最精美的钥匙,这不只是语文教师要做到的,但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并且我们将不再是紧紧地将目光、将思维和教科书、和自己的教学设计黏在一起,而是将目光投向学生,真正看到他们思维的过程,从而推动他们思维的发展。上次胡立根部长也特别强调了“课堂不是呈现,而应是发展。”强调的就是学生智力的成长。这样,教师才脱离了一个教“书”匠的身份,而真正成为一个培养人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执教者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来。因为,一节成功的课,它的诞生只可能在老师和学生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中。

不间断的阅读能带来日益强化的学习能力。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接受并掌握新的知识。拿做菜来说,我是个厨房小白,那天余芳老师说她在抖音上学了一道新菜,荷包蛋炖萝卜丝,看她现场示范了一次,我昨天再做,味道着实不怎么美妙,和她的版本相去甚远。因为我本身对于做菜的知识很少,不能融会贯通。所以“不要停止脑力劳动”!警醒自己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

不间断的阅读能还能带来更宏大的人生格局。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决定了这段关系的定位。人格魅力是指教师的心灵和思维。一颗空虚的心灵是无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钦敬的。若学生没有钦敬之情,教师的尊严是多么的苍白无力,若这时再喊着“我是为你好”之类的口号,那教师和保姆有什么区别呢?毕竟教育,绝不仅仅只是爱。

给自己的第三条建议便是教育,不能只是爱。

首先,教育,需要教育者保持敬畏之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就如同洁白的大理石,教师、家长、集体等皆是雕塑家。“要记住,刀子稍一接触洁白的大理石,就会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痕迹。”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是不可复制的,我们需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对孩子而言,他们也是在用自己的童年和青春帮助我们教师成长。纵使目前,我们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可能还处于发展阶段、待完善阶段,但能力不够和懒惰、不思进取是两回事,绝不可轻慢教育!

其次,教育不仅要促进知识的学习、品格的塑造,更要强调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发展智力的两条绝佳途径——一是劳动,一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强调劳动的作用,它不只能培养品德,在从事细致劳动的过程中,能使手指的动作具有必要的配合性和节奏,且在劳动创作中能帮助孩子发展智力。虽说目前我们没办法带学生去山上植树,没办法带他们去为父母种妈妈桃子树、爸爸橘子树,但依然可以用一些手工劳动来发展孩子思维和语言修养,比如阅读《西游记》时可带领他们做一些趣味剪纸等。“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念的真谛之一。阅读涵养心灵、增多知识、发展学习思考能力、刺激智力觉醒,尤其是对于那批“不大优秀的学生”来说,阅读正是“治病的良方”。阅读的重要性怎样夸大都不过分。但是无计划、无组织的零散的阅读会沦为无效阅读,语文教师应好好思考,如何带领孩子在阅读之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除了劳动和阅读之外,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发展孩子的智力,这点在上一条建议有强调,不再赘述。

另外,教育,还需要教育者有长远的眼光。

学生接受的各教育阶段相互依存。教育者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眼前,而应关注孩子的终身成长和发展。我们作为中学教师,就绝不能只把目光投向中考,一切围绕中考去组织教育,这样教出来的只会是考试机器。最可怕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极有可能让我们的学生不再热爱学习,最终丧失对知识的热望,那就是教育最大的、最不能原谅的悲哀。“种子今天播在耕耘得极好的土壤里,并不一定明天就可望发芽。今天所作的事,往往若干年后才可进行评价。”把目光放得长远些,请记住,我们是要培养人,而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人。

把孩子当孩子来看,把孩子当未来的成年人来看。把孩子当孩子看,需要我们看见孩子们珍贵且脆弱的心灵,不要忘记我们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不妨以孩童的身份和角度去想见学生的内心。这样,就不会再为他们偶尔的顶撞大发雷霆,也不会再为他们的委屈脆弱而心烦意乱。把孩子当未来的成年人看,是提醒教育者培养的是未来的公民。不是所有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一样,我们要看得到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尊严、责任和担当。尊严意味着自强,绝不得过且过;责任意味着关心世界上的一切,绝不冷漠;担当意味着在道德上做个进击的大写的人,走向光明,而不是陷入混沌。

在读书过程中,我还得到了一些教学中的具体启示:

第一,优化文言诗文的复习策略。中考语文复习中的老大难就是文言诗文,常德地区中考考察课内的诗歌赏析和文言文阅读,为了拿到这个分数,老师、学生铆足了劲,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此上。但是机械化的背诵复习让老师和学生都叫苦不迭。如果我们能把文言诗文的复习从机械地记忆变成知识的转化,是不是能让这个过程变得更轻松、更高效些?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大学生的相关的知识量,用无意记忆去推动有意记忆的发展。目前我已经着手在做的,就是我班早自习变为课外经典文言诗文诵读时间,利用丛书的经典诵读和补充的文言文,增加孩子们理解的内容,从而把课本上文言文的记背变为有理解的阅读和有思维的分析。第二,记忆也需要情感色彩,将需要记忆的内容与我们的情感联系起来之后,能减轻学生的大脑压力。

第二,撰写教育日志。在工作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感动、值得反思的瞬间,如果放任它从指间溜过,我们就把它还给了时间。不妨每天动笔记一记,能教会我们思考问题。

第三,为学生准备好书单。初中阶段每个年级要读的,未来十年要读的远景书单也要考虑。虽然目前我个人的能力不足以支撑自己完成如此宏大的目标,但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这件事。以后我们淮阳学子一入学,就可拿到一份供参考的阅读书目,这应该也是件幸福的事情吧。

张晓风在《世界啊,我交给你一个孩子》中这样写道:“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我们教师、我们学校能给出怎样的回答呢?值得深思。

篇六:《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

寒假期间再次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中第38条向准备担任一年级工作的教师提一些建议。书中提到老师需要有前瞻意识,应很好的了解自己未来的每一个学生。首先是要了解他的健康状态,根据健康状况对每个学生采取不同的保护性措施,而家庭中的相互关系处理的好,会更有助于儿童疾病的预防,书中还提到家庭的教育氛围对于儿童的发育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正处于一年级教师的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经历。第一次接触一年级是刚从大学毕业来到外国语实习,初入讲台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掌握课堂的能力欠缺,对于这群小不点儿们我很是头疼。在多次聆听同学段其他老师的课后才知道,原来掌控课堂也是需要有技巧的。我需要了解班级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备课时根据学情预设课堂,上完后学生们能够掌握什么样的程度?由于上讲台的机会有限,了解学生的时间不足,后来就被调到了其他年级,仅仅只有短暂的接触和了解一年级的学生。

第二次教一年级,是作为班主任的我,当时的我已经有了好几年的工作经验了,但对于一年级的工作来说还是比较陌生,需要不断学习。当我看到了刘主任在他们班级群推荐的《欢迎来到一年级》这本书,对于初次当一年级班主任的我来说如获至宝。虽说这是一本幼小衔接家长手册,但是作为教师的我来说,也同样受用。

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教育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世界的未来。而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主渠道。而这本书就很好的提供了学校和家庭如何紧密配合搞好进入小学一年级时的最初的细节教育。

第三次,也就是上学期的我再次接手了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成为了101的副班主任,这次的我不再是没有经验的小白,心境和状态也变得越来越熟练自信,在与王老师的配合下,小朋友们很快的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也突然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前了解学生和家庭,也对老师今后处理班级事务起到了关机的作用。回忆带班的日子,在班级管理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记住学生的姓名,大名、小名均可,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在每次课间活动时,是与学生沟通最轻松的时刻,可以分批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爱好等,拉进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2、开学先不要着急授课,一定要亲自示范并提醒好小朋友们在校一日流程如何,在教室中大家的物品应该放在何处,教室、厕所、食堂、寝室的位置在哪,开学一个月需要不停地巩固。

3、一定要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性在这儿就体现出来了,小朋友们太善于模仿了,所以作为新一年级的班主任要无时无刻的亲身示范并强调自己的底线哪,这样他们在调皮捣蛋的时候也会斟酌一下。

4、奖励很有用,一定不要完全物质奖励试图去激励,你会发现越来越难满足,适当的画饼和精神鼓励尤为重要,一个突然袭击奖励的小贴纸、小奖状会让他们时刻保持着被奖励的警惕,也让他们时刻有着惊喜感。

5、作为一年级的任课老师,一定要抓课堂习惯,且要配合班级所有任课老师一起,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来说至关重要。

作为一年级班主任/任课老师肯定会累,但一定不要怕麻烦,等走上轨后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和愉悦感,真的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篇七:《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

《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通过讲述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建议和故事,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智慧和人生观念。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教师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更高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塑造学生品格和个性的引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通过书中的故事,我们看到了教师如何以身作则、关心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激励着我,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使命和影响力。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和引导。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兴趣、天赋和需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书中的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梦想和困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这让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最后,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理念。书中的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他们注重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这让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是一个永远学习的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总的来说,《教师的建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更加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和责任,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情和追求。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八:《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给了从教二十年的我思想指引,在困顿时,似有盏灯照亮前方;在低迷时,似有双手在推动。一百条精心挑选的生动事例,暗含精辟理论,深入浅出,循循善导,值得读者喜爱,值得推崇。开篇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告诫读者: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从这两句话就提醒我:应当善于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教育技巧和艺术,爱护学生自尊,帮助学生通过因人而异的正确途径,发挥力量和可能性,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再往后翻,从教师时间管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作业指导、兴趣引领、活动支配、习惯培养、思维发展、学习借鉴、优困生培育等诸多方面,用鲜活事例进行一一阐述。例如在“用劳动的爱好教育学生”时,自省:“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不能思考。”这本书细细读来,给了我很多班级管理的答案,教会了我如何处理学生的问题!

暑期还读了《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新课标课例解读》,研读过程中使我体会颇多,让我受益匪浅。新课标中强调聚焦核心素养,建构课程结构。为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的理念。《标准》在内容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下整合或调整了学习主题。在“数与代数”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由原来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个整合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这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从学科本质和学生学习视角对相关内容的统整,更好地体现了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以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调整为“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重点强调数据的处理。收集、整理与表达是数据处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原课标中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一致,二者构成一个整体,都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后者必要的准备。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统计离不开数据,二者都是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从而逐步形成数据意识。“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与组织。

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要加强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在新课标课程理念中还提到,我们要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勋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我们要改变过去以作业质量唯一评价主体的这种传统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质量及整个教学过程评价环节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以及教师点评都应体现到教学过程中。另外,评价内容也需要体现多元化,对学生在数学应用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对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进行客观的整体评价,这不仅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课后活动与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予以评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上,除了借助等级制的评价、文字评语等方式,还建议在各类学生小组间采用交流讨论式学习评价、纠错式评价、以及师徒结对式评价等方式。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读一本好书,要勤于笔耕,记录下心得体会,捡拾时光的碎片,一点点拼接自身的理解,同时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总能提升理论学习新高度。

篇九:《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该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分条列出来100条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教师具体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还涉及教师如何促进自身发展、提升专业水平等问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下面我就读本书后,如何提升教师教育素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在本书第87篇《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作者提到,教育素养由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也即教师劳动的工艺学——创造性地积累资料、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师的语言修养三个方面构成。作者对如何具备这些素养也提出了具体的路径——阅读。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阅读什么书籍呢?

首先,我们要读学术著作。在旁人看来,语文这一学科,所有人都能教,但是大都教不好。我觉得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我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把握的不够清楚。要想教好我们所担任的学科,就一定要清楚: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知识,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入门的常识。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应当只是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里的沧海一粟。所以我们要去读学术著作,获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自己不懂的问题可能会在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可能会在读的过程中有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我们要读心理学的书籍。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的教授对象——学生,这一时期的健康状况、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发展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相适宜的教学策略、方法,这样能够有助于我们提高课堂效果。

然后,我们要读人物传记,特别是名人传记。在我们所担任的语文学科里,会学习到很多大家的作品,诸如陶渊明、苏轼、辛弃疾、鲁迅等。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这些作品的主题,我们有必要去知晓他们的人生经历,所谓知人论世就是如此。

最后,我们还要读其他领域的书,特别是史学和哲学类的。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相信语文老师们随着教学时间的不断推移,越来越有这样的感触。一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就和历史关联了起来,如果不知道这一历史知识,很有可能在课堂上闹出笑话,让孩子对我们上课所讲知识的准确度产生怀疑,久而久之,会影响我们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弊大于利。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不仅让我们收获知识,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并持续影响着我们。可能我们现在看的书对自身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并不能察觉,但一定要相信它不会白读,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透过我们的心灵,将我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明白晓畅地传达出来。所以,行动起来,阅读吧!通过阅读,提升我们的教育素养,更好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十:《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

每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都会有不同的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有二十三年教龄的中年教师,最近总是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忙于备课、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忙碌的一天过去了,可细细一想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却不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与时俱进,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总是为自己没时间读书找各种理由,想来真是惭愧。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外技术小组和农业小组中充满着一种相当丰富的智力生活。他说,课外小组活动的价值,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尝试自己的禀赋和能力,在具体的事情中表现自己的爱好,找到自己心爱的工作。我们学校有一位年轻老师带的班级就一直在楼顶花园进行相关的农业种植工作,看到她在圈里常晒他们种的大萝卜和晒用自己种的韭菜包饺子等等,必须点赞。

劳动与智慧的结合是智力情感的首要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外小组带有研究的性质,致力于燃起孩子求知欲的火花,并让孩子在对创造性劳动的兴趣中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锻炼意志,锤炼品格,在亲身体验中实现自我教育。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zuoweizaiti/htzt/1384115.html

  • 标签: 教师 感悟 精选 《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 阅读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精选10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精选10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