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文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3.38W 次

篇一: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3篇)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错综、骤然”等难懂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一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思

1、导人:我们听过很多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它没有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出示课题,导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

3、了解写作背景:《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读梳通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难懂的词语作上记号,思考:“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2、学习词语。

第一组:乌柏澄碧萍藻膝髁挪

①指名读,正音。

②引导学生联系偏旁猜猜词语的意思。

第二组:皱蹙陡然伽蓝泼刺奔进

①指名读,正音。

②引导学生抓关键字,查字典理解。

第三组:石油鞭爆繁响四近

①指名读,正音。

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四组:参差瘦削碎散

指名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词语意思理解:

膝髁: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也指大腿骨或膝盖骨。

伽蓝:佛寺。

皱蹙:蹙:收缩。皱着眉头,眯眼睛。形容不满的神态。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3、课后习题二中说“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思考:哪部分是写“好的故事”?

(1)默读3-9段,说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好的故事”描写的是一个梦境?

相机出示句子: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稿在膝髁上。

①指名读句子。

②从关键词语中体会这是“梦境”。(“闭了眼睛”“向后一仰”等动作中体会到作者略带疲惫,靠在椅子上,为后文的朦胧入睡做铺垫。)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挪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①指名读句子

②理解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骤然”“陡然”。(“骤然”和“陡然”是近义词,都表示情况发生得很突然,“骤然”多形容变化迅速,“陡然”更强调变化反差大。)

③通过“骤然一惊”“睁开眼”“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几点虹霓色”关键词语中,感受到作者从梦中惊醒,迷迷糊糊的感觉。

(2)学生默读句子,体会文章中关键的字词前后呼应的写法。如:“闭了眼睛”与“睁开眼”的呼应:“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与“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的呼应;“蒙胧中”……

(3)小结:作者采用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带领读者从现实逐渐进入梦境,又从梦境骤然回到现实。

三、研读“现实”

1、过渡:那是个怎样的夜晚?出示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正音。

(2)提问:读着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引导学生抓住“灯火”感受环境的“昏暗”;

预设2:引导学生抓住“鞭爆”,再联系课文后面的时间,知道那天正是农历二月二“龙头节”,屋外的热闹与“我”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预设3:引导学生抓住“烟草”进一步感受人物内心的孤独苦闷。

(3)学生带着体会,再次朗读。

2、小结存疑:就是在这样昏沉的、孤寂的夜晚,“我”做了一个梦,那是一个怎样的梦?那梦为什么被称为是“好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能结合“阅读链接”,说出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走进梦境

1、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好的故事”写的是鲁迅的一个梦境。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梦境。

2、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找出概括描写梦境的词语。

(2)学生边读边想象梦境里的情景。

3、反馈交流。

(1)指名说关键词。(相机板书:美丽、幽雅、有趣)

(2)引导学生辨析词语:这里作者形容梦境的“幽雅”,与我们常用的“优雅”意思一样吗?(“幽雅”和“优雅”是近义词,“优雅”多用于形容人的姿态举止,“幽雅”用于形容静态的环境和氛围幽静而雅致。)

二、研读想象

1、借助课后第二题,再读第四至八自然段,运用勾画批注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说说“美丽、幽雅、有趣”具体体现在哪里。

2、交流展示,相机指导。

句子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1)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云锦”(中国四大名锦之首,设计意图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

(2)观察云锦图片上交织的图案,理解“错综”。

(3)引导学生抓住“万颗奔星”“飞动”“展开”“无穷”等词语体会梦境变幻无穷、绵延不断的特点。

(4)赏析:“好的故事”呈现出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意境,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好的故事”,中“许多美好的人和美的故事……”这句话表达了鲁迅思想深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然而然的成为本文的文眼。

句子二:我仿佛记得曾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浆,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漆。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搞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1)朗读句子,感受作者描述梦境时,为什么罗列了一连串的名词?(一连串名词的罗列,不仅令语句简洁,各种意向拼接起来,画面感极强。)

(2)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些景物都是朴素又常见的景色,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

(3)学生结合文字展开想象,看着这样的文字,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学生自由说。

(4)赏析:“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代表新的事物,“丛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他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而“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展现了一种慵懒的田间生活,他们共同构成了鲁迅所向往的美好的梦境。

句子三: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1)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作者描绘的景物,其实都是水中的倒影。)

(2)出示水中景物倒影和夏云头图片,对比有哪些相似之处。(引导发现这句话是从水中倒影的形和色两方面来具体描写的。)

(3)结合前文,读出江南水乡景色的美丽。

句子四: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⑿。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1)出示语句,并标记“红锦带、带、狗、白云”等词语,读一读,发现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了相同的词)

(2)学生上下句对读,体会表达这样产生的节奏感。

(3)想象说话:用“()织入()中”的句式来说说梦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4)想象画面,朗读课文。

3、配乐朗读,整体感受梦境美丽、幽雅、有趣。

4、对比阅读,进一步发现写法上的特点。

(1)组织交流:作者是怎么写“好的故事”的?(引导学生发现梦境的开头和结束,作者都写了这个故事“美丽,幽雅,有趣”,还写了“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2)对比阅读第5和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的梦境里分别回忆和看到了哪些景物?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所写景致很相似,都是在描绘江南水乡)

(3)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

预设:“为何反复提到“美的人和美的事”“为何要花大量笔墨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致?”等。

(4)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不求标准答案,重在激发探索欲望)

三、研读“好的故事”

1、语段比较,产生阅读资料的需要。

(1)再次默读文段,产生问题:读完3到9自然段,同学们发现了许多问题,再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的段落,在你不理解的地方标记问号。

(2)指名交流,梳理问题。

①为何作者说真爱这好的故事?总记得这好的故事?

②这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3)聚焦问题,寻找方法。

师:看来,要读懂鲁迅的散文诗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自己读懂文章呢?

小结:我们在阅读时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一些拓展资料。

2、阅读资料,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资料引入,了解《野草》。

出示:本文选自鲁迅创作的散文诗集《野草》,该散文诗集共有23篇作品,作于1924年至1926年。这期间,鲁迅经受了一场持久、广泛、深刻、严峻的考验:先是女师大风潮,接着是“三一八惨案”,这中间贯串了他同反动军阀及其形形色色走狗们的斗争。《野草》虽然也蒙上了阴暗的气氛,夹杂着颓唐的干扰,但其基本精神是积极的,体现着人民的情绪和希望。

《野草》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诗情和哲理的结合,是《野草》艺术上的第二个特征。《野草》艺术上的第三个特征是语言精练、隽永而富于生命力。

同学们,阅读了这段资料,请你再次默读这篇课文。

你是否对有些语句产生了新的理解或感受?可以简单批注在旁边。(自主阅读理解,记录再读感受,不做交流)

(2)资料引入,感受对比和象征的表达特色,进一步理解课文。

正如刚刚看到的资料所述,《野草》这部散文诗集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就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结合刚刚的阅读感受,再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完成下面的图示。

提示:方框内填写“梦境”和“昏沉的夜”象征什么,括号内填写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感或者思想。

(3)组织交流“昏沉的夜”。

①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折射。

②“昏沉的夜”:作者畅想了“好的故事”之后,却只见“昏沉的灯光”,迎来了现实的残酷、理想的幻灭。

(4)结合图示,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总结:同学们谈得很好,在如此昏沉、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鲁迅并没有消沉,他执着地追求着美好的事物,追求着美丽、优雅、有趣的生活。

四、总结梳理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回顾一下,在学习本课和上一课时,借助了哪些资料?今后当我们阅读某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遇到困难是,我们可以查阅哪些资料呢?(关于作者生活经历的资料,关于作者背景的资料,别人对作品的评价等)

篇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

(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它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文章描述的景物总体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印象。)

三、细品课文

1、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自然段?(3—8自然段)

2、大家看出来没有,所谓“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最后又回到“昏沉的夜”,这就是“好的故事”的结构。

3、你认为文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文章题目是“好的故事”,但通篇都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把所经过的地方绘成了一幅图画,而这个“好的故事”就在这幅图话里面。)

4、如果让你写山阴道旁的景物,你会怎样写?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我们一般会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些长句子。可是作者只是写了一些词语拼接起来。)

5、作者写“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用了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

(倒影)

我们看看“倒影”有什么奇特之处?请同学们读一读5—7小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深入文本,分析“倒影”,了解“好的故事”的丰富内涵。

1、初步感知“倒影”的特点。

(这些景物的倒影一直在“动”,并且很杂乱,很多)

“动”给你什么感觉?

(在梦境中害怕动的东西会消失,很担心。)

2、探讨“倒影”特点,体味先生情感。

(先生生活的年代很动荡,他害怕失去宁静的生活。这些美好就像水中的倒影一样,可以看出先生当时先生起起伏伏的心境,怕失去这个美丽的梦。)

三、体味“昏沉的夜”

1、我们来看看“昏沉的夜”是什么样的夜?

(好的故事——美好虚幻希望)

2、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这是什么时候?

(应该是过年的时候。)

3、作者在干什么?

(独自一人抽着烟,拿着书,听着外面的鞭炮声,享受着夜的黑暗。他很孤独,很寂寞。)

四、深入探讨“昏沉的夜”,体味先生的寂寞心情。

1、先生为什么是寂寞的?

出示课件: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而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

五、深入文本探究先生面对绝望的人生态度。

1、回顾课文结构: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关于“好的故事”的梦,然后又回到了深沉的夜。也就是说,先生从绝望开始,进入虚幻而美好的希望后又回到绝望。先生会就此绝望下去吗?不会!那样就不是鲁迅先生了。

2、出示句子: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这是先生一种积极而乐观的精神,他对美好有着积极的向往,他对美好的东西积极地追求着。

六、总结

1、在矛盾中挣扎,在绝望中追求希望。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丧失信心。

2、出示: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鲁迅

篇三: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文本解析

《好的故事》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初识鲁迅”为主线,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鲁迅。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先生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使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但这又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也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

学情分析

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刻的含义,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文中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点拨。

教学目标

1、通过跳读、猜读等方法,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聚焦重点段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好的故事”之好的具体体现,感受梦境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聚焦重点段落、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梦境的美好。

阅读策略

跳读、猜读、对比、批注

教学过程

一、初读铺“面”,激活情感

(一)谈话激趣

1、出示作者,抓住感觉谈作者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课文《好的故事》,我们先来看作者,看到图片中的这个人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是他给大家的初步印象,他是谁呢?

生:鲁迅

2、揭题导入

师:大家的感觉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抓住这种感觉聊一聊他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好的故事》。

(二)跳读理脉

师:鲁迅正坐在昏沉的夜里,手中的香烟,烟雾缭绕:快速地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走进那个昏沉的夜,一边读一边捕捉自己的感觉。

师: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些晦涩难懂,没关系,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等障碍,不要管他,先跳过去,这样也能读个八九不离十。

(生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师:读完课文,你觉得这样的人,坐在这样的夜里,他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觉?

(学生根据阅读谈感受,教师相机板书)

师:千头万绪缠绕在心头,这样的夜是低沉的、阴暗的。

师:抓住这种感觉,快速阅读3——9自然段,依然是遇到困难,不要管它,跳过去,谈谈你读后的感觉?

师:读后你感觉刚才的低沉和阴暗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交流)

师:再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看一看感觉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读文后交流)

师:从低沉到美好再到低沉,我们只是用了第一感觉,也学到了一种读书方法,遇到难懂的文章,我们可以用跳读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

二、猜读解疑扫清障碍

师: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处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阶段,因此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怎么办呢?我们还可以采用猜读的方法来理解含义。

出示:膝髁鞭爆鞭爆的繁响四近

(指名回答)

师:你是怎么猜出他们的意思的?

出示: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

师:这句话读起来很拗口,这句如何理解?

师:遇到困难,我们联系已知经验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也可以解决。下面我们来接受更大的挑战!看一看这个片段中,一些词语你能否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猜读词语的意思)

三、精读聚焦感受梦境

(一)聚焦梦境

师:扫清了文字障碍,我们就可以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请同学们再次读文,找一找文中“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指的是鲁迅先生的一个美好梦境)

师: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他的梦中,但是,我们需要一种交通工具,在文中找一找,应该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船。

师:我们抓住关键信息来理解,我们来看下面两句,应该怎样理解?

出示: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提取关键信息,发现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美好梦境,这个梦讲的是水中的倒影。

(二)小组合作

师:下面我们就聚焦这个好的故事,感受梦境的美好吧!

出示阅读要求:

1、默读3——9自然段,提取关键词句,反复品读。运用勾画批注的方法,写一写这个梦境给你留下的印象。

2、小组交流并完成任务单,分享你看到的画面和阅读感受。

3、组员发言时注意倾听。

(学生小组内交流,填写任务单)

(三)全班交流

(1)预设: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师:美的人和美的事都在这个画中,我数了数又19个,有必要写这么多吗?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山阴道”来理解鲁迅的写作手法)

(2)预设: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师:美在交织,美在融合,梦幻。这里是富有变化。

四、研读借助深化理解

(一)资料引入感受对比

师:结合课后链接,想一想,作者真爱、总记得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感?

师:在如此昏沉、黑暗、的社会现实中,鲁迅并没有消沉,他执着追求美好的事物,

追求美丽、幽雅、有趣的生活。

(二)回忆梳理,归纳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跳读找感觉梳理了文章脉络,猜读扫清障碍,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借助注释、专家智慧深入理解。

师:有人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即使是周树人用文言文写作文,我们也不怕了。

(三)布置作业

下课!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czzw/zhongkao/1243383.html

  • 标签: 教学 精选 写人作文教学设计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