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话题作文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4.33W 次

篇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文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词语。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认识纳谏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学法指导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雄争霸,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欣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等。它是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的重要资料。《战国策》还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文章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善于借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个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民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稳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积极争取“士”的支持。

四、常考文言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1、朝

朝服衣冠(名词,早晨)

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皆朝于齐(动词,朝见)

2、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代词,谁)

孰视之(形容词,同“熟”,仔细)

3、上

受上赏(形容词,上等)

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向上级呈递)

(二)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

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方位词)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以……为美。)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与坐谈(省略主语和宾语,应为“邹忌与之坐谈”)

3、倒装句: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五、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在生字、生词下作记号。读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六、朗读课文第1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的偏爱之情、其妾的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的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偏爱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镜自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各自赞美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一学生读第1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七、朗读课文第2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与“齐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八、朗读课文第2段。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九、品读课文

再次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关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个问题,邹忌问了哪些人,得到了什么样的回答?

明确:(1)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妾:徐公何能及君也?

(3)客人: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原因是什么?

明确:(1)妻:私我——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

(2)妾:畏我——少了“君美甚”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

(3)客人:欲有求于我——“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3、妻、妾、客三个人的回答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三人回答的语气也有所不同。妻的喜爱、妾的畏惧、客人的敷衍,反映了对话人物间亲疏远近的不同,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4、邹忌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法,说说邹忌是怎样进行类比的?

明确:以小见大

(1)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2)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3)客有求于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5、齐威王听了邹忌的建议后,是如何做的?效果如何?

明确:(1)上赏:面刺寡人之过——门庭若市

(2)中赏:上书谏寡人——时时而间进

(3)下赏:谤讥于市朝——无可进者

十、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你怎样评价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

明确: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威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治理国家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他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威王,以己之受蒙蔽推及齐威王之受蒙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且有言有行。他闻过则喜,兴利除弊,大胆改革,颇有远见,是一位有胸襟的明君。

十一、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

明确:(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进谏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人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王之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贏得了诸侯的尊敬。

2、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一既不刺激对方,使对方乐于接受劝告,又不失自己的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十二、本文主旨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表现了邹忌有自知之明、明智、精细、善于推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的愿望。

十三、文本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字数不多,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邹忌“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本文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刻画,而重在通过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反应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这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类比说理,说服力极强。

类比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类比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然后写邹忌讽谏齐王,邹忌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由私事推及国事,让齐王从中受到启发。

3、“三叠”式结构,别致精美。

文章有三个段落。“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谏如流的魄力以及齐国“战胜于朝廷”的辉煌。“三叠”式结构的运用使文章显得别致精美。

4、语言朴实又形象。

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跌丽”十个字对邹忌的形貌作了简单介绍,将一个美男子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用“善”和“乃下令……”写齐威王的反应,语言朴实,娓娓道来,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

妻、妾、客与邹忌的对话简短却形象,妻说话较随便,只要丈夫高兴,怎么说都可以;妾不敢不当妻的应声虫,尽量少说,所以少了“君美甚”字;客是外来者,说话较谨慎,又想让邹忌高兴,又不想让人看出来是在阿谀奉承。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总结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篇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文章内容,都有一个有趣的“三”现象,编者也有心将此问题列为思考探究的第一题。本课教学就以此为抓手,从语言和文本两个方面教学。

1、疏通文义,关注与“三”有关的内容,三问三答和句式相同的“三”构成的排比句,并以此指导背诵。

2、依据思考探究一,从“三”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

3、欣赏邹忌高妙的讽谏艺术,学习类比推理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4、了解讽谏和直谏进言方式,分析进谏和纳谏的关系。

语言、结构“三”现象

1、朗读含有“三”的语句

“三问”: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朗读时注意“三问”的细微变化,问题的内容是一样的,问法有所不同。

“三答”: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朗读时注意“三答”的区别,答都是赞美之词,但是妻妾采用反问句强调,客人是普通的陈述句。读出反问和陈述的语气。

“三”排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把握“三叠”式结构

文章一共三小节,从“比美”到“进谏”再到“纳谏除弊”三个段落。“比美”中主要情节是“三问三答三思”;“进谏”主要是“三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纳谏除弊”主要是“三赏、三变”,最后“战胜于朝廷”。文章“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整齐对称美。

细读感悟“三”

(一)这篇文章有个有趣的“三”现象,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一,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三问答:课文第一小节,邹忌三问妻妾客他与徐公谁美

三类比: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赏赐: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二)细读感悟“三”

“三问答”

1、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抓住人物说话语气,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

不同点:妻子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先肯定,再用一个反问句,加强语气,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

妾说:“徐公何能及君也?”(没有了妻子的大胆肯定,但是反问句也比较强烈,可见因地位卑微,心中害怕,回答比较敷衍。)

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一句简单的肯定,语气平淡,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故而轻缓、敷衍。)

2、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进行了“三思”,你从中读出邹忌怎样的品质?

提示:不盲目轻信他人对自己的赞美,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有自知之明,也能及时反省。

“三类比”

1、仔细读课文第二小节,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2、感悟类比说理的妙处:

链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类比能够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使楚》

类比推理其实就是证明观点的过程,晏子通过类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唇相讥。

邹忌通过类比推己及人,从“治家”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让齐威王认识自己受蒙蔽之深。

补充讽谏的例子:

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②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淳于髡讽谏齐威王》

注释:①隐: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②蜚:飞。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两个讽谏事例都是采用暗喻、类比的方法,委婉规劝他人,取得良好的效果。

3、讽谏是进言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还有直谏,直言其事,请比较两种谏言方式,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直谏的事例: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因兵源短缺,而应宰相封德彝之请求,并且下诣征用不到参军年龄的男子入伍。当诏令转到门下省时,魏征竟拒诣意而不签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我已经决定,你怎么敢反对?魏征回道: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唐太宗沉吟半晌,下令停止征兵之事,还赏魏征一口金瓮。

——魏征直谏唐太宗

嘉靖皇帝坚持追其生父为皇帝,而我行我素,无人敢反对。此后一二十年间,朝廷上下,无人敢言,满朝死气沉沉。嘉靖皇帝认为谁敢反对我,我就杀他。谁也没有料到,一个叫海瑞的六品官员,竟敢贸然给嘉靖皇帝上了一道疏,将嘉靖骂了个狗血淋头。

——海瑞直谏嘉靖皇帝

总结:臣子劝谏君主的进谏方式多样,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人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劝谏;直谏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但是要看被劝谏者的个性、心胸。因此两种谏言方式要择时择地择人,灵活运用,起到很好的进言效果。

进谏与纳谏

1、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之外,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

邹忌:善于思考和分析,关心国家大事,有责任感、有担当。

齐王: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的胸襟(王曰:“善”)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乃下令)。

不仅要有善于进谏的臣子,更要有善于纳谏的君王。

2、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一谈进谏和纳谏的关系。

材料一:《曹刿论战》中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材料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节选自《出师表》

材料三: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召公谏历王弭谤》

提示:进谏和纳谏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对立统一面。进谏者要关心国事,敢于谏言。古人云:“文死谏,武死战。”曹刿在国难当头之时勇于进言,诸葛亮多次提到侍中、侍郎等人有进言的职责,召公在历王弭谤之时进言,这都说明了言官的重要性。鲁庄公虽然见识浅陋且不懂军事,但正是他能从谏如流,才使得曹刿能正确指挥战斗,取得胜利。诸葛亮在文章初始就像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谏言,不能堵塞忠谏之路。厉王不能听取召公的谏言,最后被流亡。所以说,君主是否能够察纳雅言,从谏如流,这是谏言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进谏和纳谏,如果双剑合璧,一定行走天下。

五、作业布置

综合《出师表》、《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三篇文章,查阅各类资料,写一篇议论文《论“谏”》。

篇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文本内容,掌握文言知识。

2、梳理写作思路,理解讽的技巧。

3、分析文本特色,体会形象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阐释课文标题的意思。

[明确]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补充]讽者,微刺也。托言感人曰“讽”,即婉言规劝之意。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比较: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地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的意见。)

为什么是“讽”而不是“谏”,除了字面上的区分之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齐威王爱隐语。

[补充齐威王]据史载,齐威王于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凡36年。齐威王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一切都交给大臣办理,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说:“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听后,顿然醒悟,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决心任用贤才,修明政治,使齐国成了最强的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齐威王二十四年,齐王与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猎。魏王问道:“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说:“没有。”魏王说:“像我这样小的国家,也还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直径一寸的十颗夜明珠,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能没有宝物呢?”威王说:“我当作宝物的与大王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子的,派他镇南城,楚国人就不敢向东方侵犯掠夺,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有个大臣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到北门祭祀,赵国人就到西门来祭祀,以求神灵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随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大臣叫种首的,派他戒备盗贼,结果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这些都将光照千里,岂只是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心中惭愧,败兴离去。

[补充邹忌]邹忌,齐国相。事齐桓公、威王、宣王三朝。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齐威王继位后,不治朝事,委政卿大夫,诸侯并伐。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邹忌是齐威王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持政,出谋划策。此外,邹忌还以标准身高和相貌著称。

[补充]《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策”即“册”也,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策”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主要记录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言知识

1、邹忌修(长,此处指身高)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名作状,在早上)服(名作动,穿戴)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与……相比谁更……)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宾前,“信自”),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通“熟”,仔细)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形意动,认为……美)我者,私(形作动,偏爱)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实在,的确)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古今异义,土地方圆)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意念被动句,受蒙蔽)甚矣。”

3、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名作状,当面)刺(古今异义,指责、议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句),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于市朝,闻(动词使动,使……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满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状语后置)。

三、梳理写作思路,理解讽的技巧

[提问]邹忌为什么要“讽”齐王纳谏呢?文中有一个点明原因的句子,请找出来。

[明确]王之蔽甚矣!

[提问]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

[明确]“朝服衣冠,窥镜”——妻、妾和客认为“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暮寝而思之”。由此可知:“王之蔽甚矣”是他“暮寝而思之”的结果。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己之蔽甚矣”: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皆以“美于徐公”。邹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一国之君的齐威王呢?(类比推理)

[提问]明白了这个道理,接下来邹忌怎么办?齐读第二自然段。

[明确]接下邹忌要实施“讽”的行为。他的善“讽”表现在以自己切身感受设喻,来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除蔽,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己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提问]邹忌“讽”有效果吗?齐读第三自然段。

[明确]有,“善”字说明齐威王的接受了邹忌的讽谏。接下来具体叙述了齐王纳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齐王纳谏的过程:(1)令初下,门庭若市;(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3)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其实,这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小结]“讽”是文眼,文章按“是什么(标题)——为什么(第一段)——怎么办(第二段)——怎么样(第三段)”的写作思路,牵一“讽”而动全文。

四、分析文本特色,体会形象之美

1、一是邹忌的讽谏之美。

古代臣子进谏帝王是很冒险的事。邹忌的进谏从客观上说,也有“犯上”的可能,甚至落下斩首之罪。故事开始叙写了邹忌的“三问”和妻、妾、客的“三答”,情节简单,充满生活情趣,表现了邹忌自知自明。紧接着写邹忌夜深人静“三思”,悟出妻、妾和客答话的三个原因:“私”“畏”“求”,表现了邹忌勇于反思,同时为下文进谏引发治国之道理埋下伏笔。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不容易。于是,决定进宫进谏齐威王。然而,邹忌并没有单刀直入地进谏,而是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拿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由于邹忌现身说法,类比恰当,于是齐威王非常高兴地说:“善”。

2、二是齐王的纳谏之美。

进谏难,纳谏尤难。有敢于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规劝再委婉,类比再巧妙,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口舌,枉费心机。故事就美在这里,齐威王不仅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而下了“三赏”之令,奖励臣民的进谏。带来了臣民进谏的三种变化。我们不禁要为广开言路,从善如流的明君齐威王拍手称快。

篇四: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王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课题)

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有关文中主人公的知识。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战国时期齐国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记》记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使齐国大治。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1、扫清朗读障碍。

(1)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师出示应注意的字音。

邹忌(zōu)昳丽(yì)朝服(zhāo)衣冠(uān)

窥镜(kuī)孰(shú)妾(qiè)寡人(uǎ)

2、理解词语。

(1)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师出示应该重点注意的词语。

①通假字。

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②古今异义。

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例句: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义:讽刺,嘲笑

古义:长,文中指身高例句:邹忌修八尺有余

今义:修理

古义:次日,第二天例句:明日徐公来

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③一词多义。

齐国之美丽者也(助词,的)

孰视之(代词,代指徐公)

吾妻之美我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吾妻之美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吾与徐公孰美(形容词,漂亮、好看)

美于徐公(介词,比)

皆朝于齐(介词,向、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在)

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

④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理解句意。

(1)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

(2)师出示应该重点注意的句子。

①特殊句式。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省略句:

与坐谈(省略主语、宾语,应为“忌与之坐谈”)

皆以美于徐公(省略主语,应为“皆以我美于徐公”)

②重点句子翻译。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c。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2、疏通文意。

(1)生借助相关资料,自主翻译全文。

(2)师明确译文。

五、通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讲述了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应当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怎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易于被接受,要掌握一定的论说技巧。

(2)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说说分别对应什么情节,据此梳理课文内容。

本课情节为: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赐,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齐国的三变化。

2、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劝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依据的是什么?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说明什么?

预设说明齐威王纳谏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六、合作探究,深入分析

1、理解讽谏艺术。

邹忌的讽谏艺术妙在哪里?

(1)运用类比说理,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

(2)运用设喻说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受蒙蔽的道理。

(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

2、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答”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又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三进”“四国朝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侧面反映了他的贤明。

3、探究写法特点。

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1)使用大量排比句。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2)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七、总结升华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感受到了《战国策》的哪些写作特色?

(1)用生动的故事帮助说理。(2)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结束语:学了本课,相信同学们对邹忌高明的讽谏艺术有了很深的印象。在生活中,当我们想要说服别人时,也可以学习邹忌的方法,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达到目的。

八、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本课。

2、课外搜集中国古代的讽谏故事。

篇五: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3、了解类比论证这一论证方法,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和纳谏技巧。

(二)教学重点

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三)教学难点

了解类比论证这一论证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形容忠臣,常常说“文死谏,武死战”,然而在历史上不乏能察纳雅言的明君,更不乏把进谏当成一门艺术的聪明大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明君贤臣的故事。

(二)预习检测

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战国策中有影响力的小故事,课上提问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参考内容:

苏秦以连横说秦(前倨后恭)

冯谖客孟尝君(狡兔三窟、高枕无忧)

赵且伐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邹忌讽齐王纳谏(门庭若市)

唐雎不辱使命

荆轲刺秦王

(三)背景介绍

1、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2、齐威王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典故:一鸣惊人)

3、邹忌

邹忌,(约前385——前319),一作”驺忌”,尊称”驺子”,战国时期齐国人。

他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四)整体感知

1、强调字音

昳丽yì间进jiàn

期年jī谤讥bàngjī

2、结合书下注解,试着翻译课文

参考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仪容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坐着同他闲聊时,又问他:“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比徐公差远了。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左右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3、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一词多义

朝服衣冠——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2)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3)古今异义

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

(4)特殊句式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与坐谈。与(之)坐谈

自以为不如。自以为不如(徐公美)

倒装句: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欲有求于我。状语“于我”后置

谤讥于市朝。状语“于市朝”后置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状语“于朝廷”后置

固定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相比,……怎么样

(五)课文分析

1、“三”是中国古人非常钟爱的一个数字,本文也采用了“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你能将文中与“三”相关的情节找出来吗?

明确: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令、三变

三问:妻、妾、友

三答:妻、妾、友

三思:妻美我→私我妾美我→畏我客美我→欲有求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令:上赏中赏下赏

三变: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2、对于邹忌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何异同?

明确: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这表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此证明,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从谏如流、勇于革除弊端的贤臣明君。

5、邹忌的进谏有何特点?

明确:由日常生活的琐事推及治国的道理,采用了类比论证。

(六)拓展延伸

1、类比论证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例: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2、思考题

所谓忠言逆耳,邹忌对齐王的讽谏是忠言吗?根据课文分析,齐王觉得逆耳吗?邹忌的劝谏方式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篇六: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讲真话有时是很困难的;对于听者而言,要想不受蒙蔽,则需要开明的气度和明辨的睿智。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三、资料助读

1、《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该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3、邹忌,齐国的谋臣,历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善鼓琴,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几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卓有远见、关心国家的政治家。

4、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听了谋臣的建议,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成就伟业。

四、初读课文读懂文意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分角色朗读。

3、结合课下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生自主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4、分类整理文中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

五、梳理线索——感受精美结构

1、解读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的规劝。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其改正错误。

2、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试据此梳理课文内容。

明确:

1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三问三答三思]

2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三比]

3段:进谏的举措及结果:写齐王纳谏的经过及效果。[三赏三变]

3、把握“三叠”式结构,体会其别致精美。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一朝齐”三个段落。“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以及“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文章“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

六、深入探究——委婉讽谏艺术

1、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干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精”。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玉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明确: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直谏,有可能触犯君王龙颜,不容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的切人口,又容易流于琐细或者旨意不明。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取譬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人情人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

2、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邹忌:(1)善于思考、分析的个性和他的担当、责任意识相关。(2)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寻找恰当时机劝谏齐王。他在生活中经历了“比美”经历,能够深人思考、分析,体察各人的情状心理,并敏锐地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想到齐王所受之蔽,于是果断地进行劝谏。

齐王: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马上“下令”,并且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刻实施,表现出一位封建贤明君王的特点。

小结:邹忌: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善于进谏,有勇有谋的忠心臣子——一代忠臣。

齐王:知错能改、善于纳谏,开明而明智的一代明君。

3、明确中心:

本文通过叙述邹忌用日常生活中与徐公比美这样的小事讽劝齐威王和齐威王纳谏除弊,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的谋臣形象和齐威王开明君主形象。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七、学以致用

九年级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一部分学生开始厌学。加之青春期孩子太敏感,话不投机容易引起“战争”。同学们我们如何学习邹忌的劝说艺术,有创意而又委婉地劝说同学在最后一年刻苦学习呢?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zuoweizaiti/htzt/1385366.html

  • 标签: 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齐王 教学 精选 邹忌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