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文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3.18W 次

篇一: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3、展开想象,训练形象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课文及作者。

2、在引导及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诗歌,领会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三、教具准备:投影片、朗读录音磁带

四、教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作不妥协的斗争。而他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他对人民可谓鞠躬尽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初读体会、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引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四)、课外延伸、共同探讨: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七、板书设计:

篇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的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自读知大意

1、导人:鲁迅逝世9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写下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鲁迅逝世13周年,著名诗人减克家写了一首诗。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2、学生自读诗歌。

3、检查朗读,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二、对比品形象

1、发现对比。

(1)提示:这首诗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是“有的人”。算上题目,一共出现了九次,同样的“有的人”,诗人指的是同一类人吗?(两类人)

(2)学生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自己的理解。

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一句都是指反动统治者,后一句都是指鲁迅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3)小结:第一节是课文的总领。有的人身体活着,精神早已死亡;有的人身体虽死,精神却永垂不朽。诗人将两类截然不同的人进行对比,写出了这首诗。

2、感受对比。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自己还有什么发现。(从每节诗歌描写的内容、所要表达的爱憎情感等角度去引发学生思考。)

(2)交流反馈。

每一节都写到两种人,每一节都是两种人的对比。

诗中小节之间的内容是相对应的:第二节和第五节,第三节和第六节,第四节和第七节。

3、细读对比。朗读对应的两节,感受两种人的区别。

(1)学习第二节和第五节。

①引导学生用两种形式朗读。

竖着读(读完第二节再读第五节)。横着读(读完一类人再读另一类)。

②学生说说两种人的区别。

出示资料帮助理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鲁迅《自嘲》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野草》“题辞”

回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为黄包车夫包扎的情景。

③男女生合作读,感受。

(2)分组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节与第六节,第四节与第七节。

①学生交流第三节与第六节。

补充资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引导:减克家在诗中写:“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诗句取材于鲁迅的《野草》。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②学生交流第四节与第七节。

③小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人民憎恶他;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人民爱戴他。

三、朗读赞精神

1、理解诗歌中化用鲁迅经典文章的语句:

(1)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补充资料: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自嘲》

体会: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都是青春的野草

补充资料: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烬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鲁迅《野草·题辞》

体会: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2、学习第一节。

(1)学生齐读。

(2)学生交流两个“活”与“死”的不同含义。

教师相机指导:第一处指人活着,但是精神死了。第二处指人死了,但是精神永存。(板书)

“活”:第一个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是对鲁迅伟大一生的肯定和赞美

(3)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虽死犹生?仅仅是鲁迅吗?(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

3、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臧克家还这样评价鲁迅:“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4、配乐朗读。

5、读名言总结。

(1)学生读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2)总结:鲁迅先生关爱劳动人民,与反动派不懈地进行斗争。他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虽然他离开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6、再读诗歌。

篇三: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多角度、多层次地朗读,在读中悟诗情,悟诗意,悟写法。

3、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4、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

读懂诗歌内容,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点

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鲁迅)

2、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

3、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83年了。83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4、介绍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回忆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万分,便于11月1日写了这首诗。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指名读背景介绍。

二、初识文本,指导朗读

(一)看视频,听课文录音,谈体会。

1、看视频,听朗读录音。

课件出示:

听完录音,思考:你觉得朗读得怎么样?你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听后感受。

(二)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思考:

(1)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找出文中的诗句,用“_______”画出来。

(2)诗人是怎样描述这两种人的?请找出相应的诗句,用“”画出来。

3、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读出作者对这两种人的爱与憎。

4、指名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其他学生评议。

(三)再读诗歌。

1、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说一说从中读出了什么。

课件出示:

朗读要求:

1、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2、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3、男女生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2、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3、学生初读,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4、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

小组合作议一议。

1、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可以说说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内容,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点评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等等。

预设1:诗的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后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预设2:采用对比手法,每一小节一反一正的对比,使正反两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预设3:诗歌赞颂了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2、解析诗中重、难点词句。

(1)对词语的理解。

①“有的人”分别指哪些人呢?联系所学和实际生活,说一说,两个“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呢?

预设:前一种人指坏人,如:小偷、强盗、骗子。后一种人指对社会有用的人,如:军人、警察、科学家。

教师指导: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派,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行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④“骑”字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用“骑”字组词吗?

预设:跨坐,兼跨两边的意思。骑马、骑手、骑术、骑兵。

⑤“骑”字在诗中运用得很巧妙,你能说说其中的含义吗?

指导:“骑”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

⑥“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字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2)对句子的理解。

课件出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设疑:这两种人分别指谁?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

预设1:前一种人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

预设2:后一种人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小结: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课件出示: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预设1: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派蛮横的形象和凶暴的本质。

预设2:“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派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

预设3: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先生的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课件出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预设: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教师补充: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课件出示: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预设1: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

预设2:反动派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表现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预设3:“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

预设4:“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不朽的精神的热烈歌颂。

3、教师引导,深入内容:

(1)同学们对两类人物已有了自己鲜明的认识,让我们用一些词语送给这两种人。

预设1:前一种人是“行尸走肉”;

预设2:后一种人是“人民英雄”;

预设3:后一种人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值得人们尊敬。

(2)人们对这两种人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也请同学们用词语来概括。(请各小组就某一方面将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预设关键词:唾弃、憎恨、踩踏(前一种人);尊敬、拥戴、敬佩(后一种人)。

(3)学生讨论、合作、交流。

(4)积极主动地用词语表达出来。

(5)学生概括、补充。

(6)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7)提升对主题的认识。

四、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1、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为什么?

预设:副标题是为了补充说明这首诗歌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

2、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选择对应的词语。

课件出示: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2、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A。我为人人,鞠躬尽瘁。

B。虽生犹死,行尸走肉。

C。虽死犹生,永垂不朽。

3、作者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目的?

预设:通过两种人的对比,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践踏人民的人的憎恨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像鲁迅一样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的人的敬佩之情。

4、巩固理解诗文的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拓展认识,升华情感

1、谈一谈。

(1)在历史或现实中,既有流芳百世的英雄,也有遗臭万年的奸臣,你能联系具体人物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吗?

预设:流芳百世的英雄人物:文天祥、戚继光、岳飞、孙中山。遗臭万年的奸臣:赵高、秦桧、和珅。

(2)结合单元所学课文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对鲁迅的了解,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学生小组交流。

预设1:鲁迅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

预设2:鲁迅是一个性格非常刚强的人。

预设3:鲁迅是一个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忧国忧民的人。

教师总结: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有的人》,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英雄吧!

2、补充相关名人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3、学生齐读。

4、拓展加强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5、推荐阅读鲁迅的诗歌集《野草》,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故事。

六、仿写诗歌,成就理想

引导:你在日常生活中曾有过对人生的思考吗?

1、请联系生活感受,仿照本诗的对比手法,写一写你对人生的看法或是读了本诗后的感想。

2、学生动笔写作。

3、读写结合,体验人生的价值。

4、写完后与同桌交流,互相评议。

篇四: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2、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品读“虽生如死”。

1、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些句子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作出了完整的回答?

抽生读。读出蔑视、痛恨。

齐读这类人的可悲和可笑。

2、在这几行诗中哪一个字集中代表了这一类人的形象?(板书:骑)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嘴脸?那你就读出来吧。是的,不仅如此,他们还……他们还……

3、看到欺压百姓的人,我们怎样痛斥他们──;看到忙着树碑立传的人,我们怎样警告他们──;对那些眼里容不下别人的人,我们又该怎样咒骂他们──。

4、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把你的痛恨、蔑视、讽刺用朗读表现出来吧。女生读这类人的做法男生读他们的可耻下场。

5、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清楚,谁是他们的敌人,谁是他们的朋友。群众的力量又是伟大的,人民的敌人痴心妄想着“不朽”,最终却只能落得──板书:遗臭万年。

四、品读“虽死犹生”。

1、人民的朋友呢?鲁迅先生呢?他又是怎样对待人民的?

抽读。你的朗读中带着?(歌颂、敬佩、赞美)谁再来试试?很好,大家一起来读出歌颂和敬佩。

2、几句诗中,哪个字代表了鲁迅先生的做法和态度?(板书:俯)这个字让你想到了了解到的鲁迅的哪些事迹?(俯下身子给黄包车夫疗伤、亲切地和工人聊天……)

是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把你的感受放进诗句中读,让我们听到你的情感。

3、鲁迅先生不仅为人民做牛做马,还情愿做野草。先生有一本文集就叫《野草》。鲁迅就是野草,野草就是鲁迅,野草能烧尽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的,他活着是为了……其实,前面课文中有和这句意思差不多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阿累《一面》)

4、他为谁想得多?(劳苦大众、祖国、民族)善有善报,给人民做牛马的……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5、多么可爱的人,多么无私的精神,左边的同学读做法,右边的同学读人民的态度。

五、品读课题

1、读到了这么多,这叫把诗读厚了。完整读题目,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再读。那为什么不直接以“鲁迅赞”“赞鲁迅”“鲁迅颂”为题呢?

2、这首诗还可以献给历史上的哪些人?你准备把哪一句献给他?((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焦裕禄、孔繁森为人民积劳成疾,这就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让全中国人民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这就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他冒着生命危险1955年回到祖国、为了祖国人民更好地活。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屈原、文天祥……)

(只能送给这些伟大高尚的人吗?还可以把哪些句子送给哪些遗臭万年的人?)

3、与遗臭万年的人相比,这样的人,就应该──(板书:流芳千古)。

六、总结升华。

是啊,想我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涌现出了多少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民的朋友和恩人啊,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堪称一个伟大的民族。(缓缓叙述缓缓擦去板书)历史长河一如滚滚江海,大江东去浪淘尽,首先卷走这些遗臭万年的人民的敌人吧,他们作威作福“骑”在人民头上的丑恶嘴脸,早已在人民心中死去。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流芳千古的“活”着不是刻进石头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写在黑板上可以做到的;写在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之际的这首诗,当然不再单单是为纪念鲁迅。你有你心中的“有的人”,我有我心中的“有的人”,大家都有了深切的感受,索性就让它们都留在心头吧。

现在,这28行诗就单单剩下了这个字,读。初识鲁迅的学习,今天就单单剩下了这一个字,读。(抽问几个学生)俯,就是……是啊,俯,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高度浓缩,也是对你、对我、对所有人做人的永远的启迪。

全体起立。此时此刻,《有的人》这首诗已经不再是发自臧克家一个人之口,他也是我们的心声了,那就让我们酣畅淋漓地吟诵我们的心声吧。“有的人活着……”起(齐背全诗)

篇五: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课前准备: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口语交际·习作五

学习目标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2、完成习作: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czzw/zhongkao/1243465.html

  • 标签: 纪念 教学 鲁迅 有感 精选 有关鲁迅的作文素材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