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六年级好的故事教案(精选8篇)作文

六年级好的故事教案(精选8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3.79W 次

篇一:六年级好的故事教案

六年级好的故事教案(精选8篇)

杨晓燕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感受文中奇幻的水乡美景。

2.通过对比,体会作者理想与现实矛盾交织的心境。

3.感受鲁迅形象,学习作者这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1.感知“好的故事”的梦境意象,品味语言之美。

2.感悟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教材序言谈及鲁迅其人。

二、朗读课文,读会读熟课文,理解相应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明确文章的框架

1-2;昏沉的夜

3-9:美丽的梦

10-12:骤然惊醒

四、默读课文,明确“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个“梦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了解到“好的故事”其实就是——?

生:一场梦

师:并且这场梦是从3-9段。那么文章写梦最核心的段落是哪几段?

生:5、6、7

师:好,我请三位同学来分别读一读。

生读校正一个字伽蓝

二、重点品读5、7段

师:我们首先看看第5段,请大家用笔将里面的景物圈一圈,这些景物可以分为几类?给你什么感受?(板书:圈划景物)

生:乌桕、新禾、野花、、丛树和枯树,天、云、竹,

鸡、狗、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

师:一般在哪里能看到?

生:农村

师:有自然的和田园的,那这个省略号代表什么呢?

生:还有很多

师:可见这里的景物十分的——

生:丰富

师:当有这样丰富的自然和田园风光时,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美好,舒适。

师:这些景物都是倒影,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动词。都解散——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合——退缩,复近于原形。

师:这些景物都在随时随地变化,那“诸影诸物”指的什么?

生:上面圈划的景物和人。

师:“复近于原形”说明了什么?

生:这所有的景物变化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安安静静的了。

师:但是与原来又有区别的是:参差如夏云头,还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此时的景色比原来更加——

生:美丽

生:我认为这些景物的色调也有特性,都是蓝绿色的。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澄碧”“萍藻”还有“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整个色调不仅是蓝绿色还非常明亮。本来是在做梦,但是这样的梦境一下子亮起来了,与之前昏暗的夜比起来,更加让人心生美好。

师:同学色彩感很敏锐,我们还来看看这段文字的标点符号的运用,能独处什么?

生:很多都是短句,在列举景物时那么多逗号还有一个省略号,可见景物非常多,并且可以体现作者这时的心情也是很舒畅的。后面还有分号,也可以看出作者面对这样的景色真是赏心悦目。

师: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那“如此”说明了什么?

生:我经历的这一切都是美好的,“我”的心情也是非常美好的。

师:这些景物都是在哪里啊?

生:山阴道,作者的家乡

师:可见作者对家乡也是一种思念啊。我们接着看:过的河景色是不停变化的,那故事呢?

生:同样也是变化的。水中的青天的底子……这一篇的结束

师:并且“永是生动,永是展开,还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这种变化会停止吗?

生:不会。

师:那就是永不停息的变化,所以“故事”与“河”,都有这样相同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文中其他地方也有体现?在第几段?

生:7段

师:首先请同学们圈划出里面的景物,说说是怎么体现“丰富而美丽,永不停息的变化”这个特点的?

生:1.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浮动——碎散——拉长——缕缕:动词,表现变化无穷

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美丽。

追问:为什么还要说“没有晕”?

不会模糊不会划开,更加衬托出它的美

3.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此时此刻,大红花是全部被拉长的,“奔迸”是奔涌的意思,(图片展示),这时候就像一股红色的流一样。

4.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可见景色是交融的。(用“交叠”替换体会“织入”这个词的妙处)

5.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吨女,狗,茅屋,云里去。本已交融,但是又退缩,接着又融合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大红花斑红花:动词:浮动——碎散——拉长——拉长——奔迸——碎散、伸长

形状:缕缕——红锦带

茅屋、狗、塔、村女、云:动词:浮动

师:这三段里面的景象可以用第四段的那句话来概括?

生: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师:而在第8段,与这句话想照应的一句是哪一句?

生:“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追问:第5段和第7段两段都是景物,为什么作者要写两段,删去一节好不好?

明确:第五段的是回忆,是近景实景,第7段是梦境,是远景幻景,两者结合更能体现故事的“美好”,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重回现实

师:这个故事最大的特点是虚幻的,所以正要凝视时,却散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0段(齐读)云锦皱蹙,凌乱,作者非常的惆怅。

师:鲁迅想回到现实吗?(不)那现实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圈划出来

生:一段:昏沉的夜;十二段:昏沉的夜。灯火石油灯罩鞭爆烟草,构成了一种昏暗的夜,作者在抽烟,说明他心理非常烦闷。

师:这篇文章写于1924年2月24日,实际上是这篇文章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杂志上,写于1月28日,那一天正是正月初五,四近的鞭爆“繁”响,说明很吵,外面也很喧哗吧,自己却在抽烟,可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

生:孤独的

师:这里有个冒号,起什么作用?

生:解释说明

师:那这时候再来看5-7节,这些景物相对第一段来说给人什么感觉。

生:美好

师:那5-7段仅仅是写梦吗?

链接一:冯雪峰评价:“……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链接二:李何林评价:“表面是写风景,眷恋故土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生:作者写的是理想

师:从最初“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以至于无穷”那种不可控制,到后来“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而且这故事很分明,说明了什么?

生:对理想越来越坚定。

师:这么美的梦是一直持续的吗?

生:正准备去凝视他们的时候,像云锦的一样的人和事发生了很多变化。

师:最初第4段的云锦是一天云锦,请你找出10-12段,云锦的变化的语言。

生:一天——皱蹙凌乱——整篇、片片——几点碎影——没有一丝碎影

师:这只是云锦变没了吗?

生:不是,这是作者的理想变没有。

师:重新回到——

生:昏沉的夜

师: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有“昏沉的夜”,这个“昏沉的夜”指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PPT展示

文章选自《野草》中23篇作品,作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这期间,鲁迅经受了一场持久、广泛、深刻、严峻的考验:1925年1月女师大风潮,1926年“三一八惨案”等,这贯串了他同反动军阀及其形形色色走狗们的斗争。

鲁迅后来回忆当年在北京生活时的感受,说“实在黑得可以”。当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政治混乱,民生凋敝。所以“昏沉的夜”指的是什么?

生: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

师: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作者的心情怎样?就此罢休了么?哪里体现?

生:作者的心情是低落的,但他没有放弃,“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总记得”。

师:可见鲁迅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对黑暗社会的反抗。

师:整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场景描写,根本没有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好的故事”?

生:1.因为是写梦境,梦境常常不真;2.事和人俱在景中

四、课文总结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我们从景物着手,发现其特点,研究作者用怎样的语言突出这些特点的,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模仿第5小节写一段美景。

2.阅读鲁迅的《风筝》。

篇二:六年级好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够正确书写并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结合对比的手法推断文中所写景物的特征,并用简要的词概括

3、结合背景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结合对比的手法推断文中所写景物的特征,并用简要的词概括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教学对象:初中预备年级(六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最近自己做过什么梦吗?你们的梦是怎样的?

回应:请两三个学生回答,用简单的词评价、概括学生描述的梦,温馨、鲜艳、灰暗、混乱…

讲解:我们今天就要走近鲁迅先生的梦。鲁迅是中国文学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这是我们第一次和他相遇,往后我们还会有很多机会接近他。(PPT投影)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说明鲁迅是他的笔名。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我们的这篇课文是从散文诗集《野草》里选出来的。《好的故事》写于1925年,那个时候恰好是白话文刚刚创造出来的时候,所以有一些语言表达和我们现在的习惯不太一样。

二、初读全文,掌握生词,明确文章结构:

活动1: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提示读准字音,疏通字面意思,读得不通顺的地方示范并要求跟读

活动2:看ppt,学生在文中划出要学会写的字,在课本的空白处把这些字写一遍

教师展示ppt,提示字形容易错的地方

PPT:

你能读准这些字词吗?

膝髁(kē)乌桕(jiù)伽蓝(qié)参差(cēncī)镶(xiāng)着日光

皱蹙(cù)瘦削(shòuxuē)泼剌奔迸(bèng)骤然(zhòurán)

你能写对这些字吗?(标红)

熏错综昏沉蓑笠胭脂陡然虹霓何尝荡漾焰

活动3:提问文本细节,明确段落划分:

提问:(1)文章的标题是“好的故事”,文章的哪几段集中写了这个“故事”?

(2)这里的“故事”是什么?有哪些内容(景物)?

(3)开头和结尾是现实的世界,现实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段落划分(板书):

1-3段:黑夜/昏沉的夜——现实

4-8段:“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梦中有岸边的景色和水中的倒影。

9-12段:黑夜/昏沉的夜——回到现实

三、了解鲁迅文章的思想特色,并引导赏析

1、导入:

提问:这篇散文诗以《好的故事》来命名,行文过程中又出现了两次“好的故事”,说明作者想写的重点是“我”梦中所见到的奇幻景色。那么鲁迅为什么还要在首尾提到“昏沉的夜”呢?

学生自由回答,关注黑夜和梦境内容上的“对比”,以及“对比”的结果。(没有黑夜就没有梦境/用对比,突出和强调梦境的美妙/对比突出作者的某种心情/…学生可能会涉及到情感的理解,也有可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

板书:对比

2、介绍鲁迅文章的思想特色:

讲解:我们能够感受到,“黑夜”和“好的故事”放在一起,是为了互相对比,突出一些东西(结合学生刚才的回答)。鲁迅的文章有一个特点,他的思想非常深刻。也就是说,他写出来的一件事情,常常有两个意思,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这两层意义是互相关联的,但是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表层,却没办法直接看到隐藏着的深层意义。我们刚刚已经总结出来了“对比”,那么这个“对比”的双方各自代表什么,鲁迅想要通过“对比”来表达什么,其实也就是鲁迅文章的深层含义。我们先从“对比”双方的特点入手,来看鲁迅想要表达什么心情。

(附上形象板书)表层意义→(对比)→深层意义

3、尝试概括“夜”的特点,体会作者心情:

提问:(1)我们知道这个好的梦就是在这个昏沉的夜晚做的,那么这个昏沉的夜有什么特点?鲁迅在这个夜里是怎样的心情,或者说他写这篇文章时内心情感又是怎样的?

活动要求:反复朗读第一段,举手回答。

提示:“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的赏析背景:文末写的是时间是二月二十四,这是发表的时间。真正写作的时间其实是一月二十八,而这一天是正月初五,农村习俗这一天在请财神。别人都热热闹闹的放爆竹,他一个人在房间里看书抽烟。

明确:昏暗的特点,孤独的/寂寞的/单调的/沉闷的/冷寂的心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关键词是“昏暗”,“孤独/寂寞/单调/沉闷/冷寂”)

4、根据“夜”的赏析,独立赏读4-8段“好的故事”的特点:

讲解:我们用这些词来概括夜的特点和先生那时的情感,这是现实世界的;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到,文章现实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对照现实的夜的这些特点,我们再来看看想象的梦的世界,也许对梦中出现的这些景物的特点会有新的发现,注意把两者对比着看。

活动要求:先齐读,后各自细读4-8段,用固定句式回答——“___________写出了“好的故事”_______的特点,体现了“我”________的心情。”

提示:(1)特点:生动(提示比喻的修辞手法)、鲜明(提示颜色词的运用)、动感(提示动词的运用)、温暖、生活气息、充满希望….

鲜明:“澄碧”、“水银色”、“青天”、“胭脂水”(大红花、斑红花、一丈红、红锦带…)

动感:“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⑽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生动:“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

(2)心情:愉悦/向往/期待的心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

四、结合背景,理解深层含义:

1、导入:我们刚刚已经把“夜”和“故事”的特点大致梳理了一遍,从对比中发现,鲁迅想要表达的心情还真是跌宕起伏。但这个梦最终醒了,梦想的境界消失了,“我”又回到了黑暗的现实中来。这个时候“我”的心情应该非常失落,非常惆怅。

2、探究“孤独寂寞”的原因:

提问:整个故事的情感变化大致是孤独寂寞——愉悦、神往——失落、惆怅。我们现在来结合一下鲁迅当时真实的生活经历,来看看鲁迅为什么会有这种“孤独寂寞”的感觉。

PPT展示:

•1.《新生》流产1907

•2.《新青年》解体1922

•3.兄弟失和1923

教师口述:《新生》杂志是鲁迅文学活动的起点,是他的文学生涯开始的地方,他在创办《新生》的时候并不被人看好,但他仍旧坚持,可以说《新生》是他的精神寄托,但是1907年《新生》还没办起来就失败了。《新青年》是鲁迅非常看重的一份杂志,鲁迅在上面发表文章,倾注了许多心血,但是在1922年,《新青年》也解体了。而在1923年,鲁迅和他的哥哥之间又心生嫌隙,家庭关系一度非常紧张。《野草》就是在那个时候写成的。

讲解:从孤独寂寞到愉悦、神往再到失落、惆怅的过程,其实可以这样概括成“于绝望中呼唤希望,却依然绝望。”

3、探究乐观向上的态度:

提问: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就能读出他心灵的这样一种挣扎,虽然追求希望的结果还是绝望,但作者最终是一种什么态度呢?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明确:“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

PPT投影:

后来人对《野草》的评价是这样的:

“《野草》这一散文诗集最深刻地表现了他在大革命过程中的悲观、绝望、矛盾、愤慨和苦痛的追求的心情…鲁迅的伟大就在于它能够通过大悲观而走向真实的大希望,通过绝望而开始去学习‘别种方法的战斗’。”

明知是绝望,但仍然要和绝望抗争,这就是我们读《好的故事》读《野草》获得的最大感受。

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

篇三:六年级好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2.品味精彩的语言,感受课文中对水乡奇幻景物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精彩的语言,感受课文中对水乡奇幻景物的描写。

2.难点:查找相关资料,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

二.了解作品

《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请一生朗读课下注释中对鲁迅的介绍,带着我们一起复习一下对鲁迅的认识。

三.整体感知

1.同学们之前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老师想请同学们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可以谈你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理解,也可以谈你的疑问和感受。

预设:这篇文章相对来说比较难,不过老师相信经过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较深的认识。

过渡:

2.这篇文章题目是《好的故事》,但是文中有没有讲到一个具体的故事?这篇“好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梦(师生齐说)

3.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文章围绕“梦”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你为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提示:概括主要内容时包括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预设:

第1-2节:“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

第3-9:“我”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第10-12:“我”骤然梦醒,重回昏沉的夜。

难点:第3、8段的归类问题。

第3段归为第1层好,还是第2层好?(这就要涉及到第3段在结构上的作用了。第3段讲“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承上启下,语义重心在后一句,因此要归入第2层)

第9段归入第2层好,还是第3层好?(这要涉及到第9段在结构上的作用了。第8段讲“我就要凝视他们……”意思是“我想要去凝视好的故事的景象”,主要是承接上文的“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所以我就要凝视他们。因此归入第2层较好)

追问:看到这样的文章结构,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文章由“昏沉的夜”开始,由“昏沉的夜”结束,条理清晰,而文章主体部分在讲“我”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四.重点品析

4.接下来,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个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美丽、幽雅、有趣)

追问: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解释了上文,同时总起下文)

5.请你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词句进行具体分析。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云锦:一种纺织品,色彩鲜艳,花纹瑰丽如彩云。奔星:流星

预设: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一天云锦、万颗奔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个故事的错综复杂、色彩鲜艳、繁华灿烂、富有动感和美感。这可以说是对“好的故事”特点的总的介绍。

追问:同学们,这段话在4-8段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预设:写了这个故事总的特点是美丽、优雅、有趣,同时和第8节前后照应。

过渡:这个故事里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具体有哪些美的人和美的事呢?

(1)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追问:

①这些美丽的景物可以分为哪两类?

预设:有关大自然的:乌桕、新禾,野花,丛树和枯树,天,云,竹。

有关田园生活的: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

②这些人物和景物给你怎样的感受?

预设:美好,惬意,和谐,舒适,超脱

(2)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景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合,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追问:

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一生大概解释一下。

这是一幅多么丰富且富有动感的图画呀!

②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这些人物和景物会如何摇动、扩大、融合?请选择几种景物和人物写一段文字。以“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两岸边的景物全部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小河缓缓流淌,我坐在船上,随着每一次打桨……”开头

发挥合理想象,自己动嘴说一说,尽量保持原来的意境但可以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

例文: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两岸边的景物全部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小河缓缓流淌,我坐在船上,随着每一次打桨我仿佛看到两岸边的乌桕和新禾互相交融,野花似乎开到了枯树上,真是一大奇观。农夫和村妇在地里忙了一天,携伴回家,真是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啊!

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看看谁说的意境比较美。

④请两位同学分享你的再创造,其他同学想象那个画面。

齐读这段话,思考: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富有动态、错综复杂、美丽繁华)

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吗?

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者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3)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中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班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6.梦境虽美,景色虽美,但毕竟是梦境,是梦就有醒的时刻。梦醒时分,梦中的景物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预设: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请你打开练习册第5题,思考:选段中几处加点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请结合这个过程分析作者这样用词的原因。

五.升华主旨

7.同学们,文章讲述一个好的故事,在好的故事中有错综复杂、繁华灿烂、美丽无比的乡村田园风光,这些景物给人非常美好惬意、舒适超脱的感受。那这个美好的故事发生在何处?作者像要借这个故事表达什么呢?

预设:这个好的故事发生在作者的故乡浙江绍兴的山阴道。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追问:现实社会是怎样的?

预设: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追问:这是一段环境描写,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我当时所处的环境非常昏暗、昏沉,象征着当时的黑暗社会。

8.文章前后出现两次“昏沉的夜”,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预设:“昏沉的夜”指当时黑暗的现实,开头和结尾都写,既前后照应,又突出了现实的黑暗,作者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寄托了自己美好的追求和理想。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鲁迅的《好的故事》,明白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好的故事就是一个梦境,在梦里的景色错综复杂、繁华灿烂,生活和谐闲适、美好惬意,令人憧憬和向往。但其实作者却身处在当时黑暗的旧社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的不满。

附:板书设计

好的故事

鲁迅

第1-3“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

第4-9“我”看到了一个好的故事

第10-13“我”骤然惊醒,重回昏沉的夜

好的故事:繁华灿烂、错综复杂、富有动感和美感

篇四:六年级好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文章对奇幻梦境的描写,感受梦境水乡的特点。

2.联系梦境发生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感受作者语言的精粹、优美及深刻。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品析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梦境水乡的特点,

2.感受作者语言的精粹及优美。

教学难点

1.联系梦境发生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感受作者语言的深刻。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2.明确核心问题。

二、品析梦中幻境

1.读课文,明确“故事”是什么?——一个梦

2.找出梦境的特点——美丽、优雅、有趣,品析梦境。

3.分析梦境和乡景的照应。

4.体会作者对梦境的向往。

三、解析现实之夜·

1.作者身处怎样的现实环境,他的心静又如何?

2.品析语言,明确“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

3.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4-8段。

2.你曾经做过怎样的五彩斑斓的梦?回忆一下,尝试用优美的语言写下来。(200字左右)

篇五:六年级好的故事教案

执教人:冯康净

教学目标:

1.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特点。

3.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1.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

“故事”在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是“好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

1.“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个梦境的特点是——美丽、幽雅、有趣。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读一读,感悟散文诗的特点。

3.除了从以上描写中可以体现梦境的特点,还可以从哪里体现梦境的美妙、幽雅?朗读:男生读3——5节。女生读6——9节。

4.为什么梦中会出现江南水乡的景象?

三、精读品悟

1.如此美丽、幽雅的梦境是在什么样的夜晚出现的?

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朗读指导:齐读1、2段。

2.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昏沉的夜”?为什么开头是“是”昏沉的夜,结尾是“在”昏沉的夜?(给出背景链接)

“昏沉的夜”表面上交代了时间是夜晚。也在暗示当时中国混乱黑暗的社会。由“是”到“在”字突出“夜”的漫长,即黑暗现实的漫长。

3.面对易逝的梦境,漫长的“黑暗现实”,作者的选择是什么?从哪里可以读出来?

4.总结:为什么不以“好梦”为题,以“好的故事”为题?

朗读10、11段,体会“我”的情感!

5.朗读“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明确:鲁迅的苦痛是与时代相关联的,虽然包含着低沉、消极的成分,但他却能够通过大悲观而走向真实的大希望。

6.作为一篇散文诗,课文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四、总结

文章从现实写到梦境再回到现实,以写实为铺垫,想象为重点,表达作者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抄词

2.你曾经做过怎样的五彩斑斓的梦?回忆一下,尝试用优美的语言写下来!(300字左右,周记本。)

六、板书设计

20.好的故事

梦境:美丽、幽雅、有趣、易逝——但仍要留下他神往、真爱

“昏沉的夜”:黑暗、不易变动——总记得对美好的执着追求

七、教学反思

1.将有感情的朗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不合适,这其实只是学习本篇文章的方式。

2.学生对学习散文诗的积极性相比叙事类文本教差,还要想办法让学生更加感兴趣。

篇六:六年级好的故事教案

王媛圆

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交织着回忆的梦境特点。

2.感受作者对“好的故事”的强烈喜爱以及对其消逝的遗憾、不舍之情。

3.理解“昏沉的夜”的隐含义,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回忆及梦境中水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梦境的喜爱及对其消逝的遗憾、不舍,感悟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学难点

把握交织着回忆的梦境特点,感悟文章表现出的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弃医从文、以笔为枪,在黑暗社会为启迪人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你读过鲁迅的作品吗?对鲁迅的文章有怎样的印象?

师总结:不少同学会觉得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这是由于鲁迅的文章思想深刻、艺术性强,风格独特;同时由于其正处在文言向白话的过渡时期,常有生僻字词的缘故。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好的故事》,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诗是兼具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的本质属于诗,但具有散文的外观。学习散文诗,要注意体会文章诗一般的丰沛情绪与奇特想象。

二、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好的故事”其实是?

预设:一个梦境。

2.听老师范读课文,任务(1)将你认为难读、易读错的字词标上读音,全班交流;(2)依据“梦前、梦中、梦后”这一线索将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预设:(1)伽蓝,参差,瘦削,泼剌奔迸,皱蹙……

(2)梦前1-2(现实)

梦中3-9

梦后10-12(现实)

三、细读品味

1.“我”在怎样的情况下陷入梦境,“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预设:(1)环境——“昏暗”“昏沉的夜”;心境——“烟草”“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初学记》”,疲累、烦闷、百无聊赖。(2)猜测原因:工作劳累,有不顺心、烦心之事,烦闷难以排遣。

2.齐读3-9节,思考:这具体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预设:美丽、幽雅、有趣。

(1)美丽——许多(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像一天云锦,万颗奔星

(2)幽雅——茅屋、狗、塔、村女、云,红花……水中倒影

(3)有趣——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需明确第5段并非梦中景,而是回忆景。梦中景与回忆景十分相似,读懂回忆景能帮助理解梦中景。如学生提到第5节内容,便可顺势先分析第5节。

3.“我”对这个“好的故事”态度如何?从哪里读出来?

预设:(1)喜爱——“美丽、幽雅、有趣”,想要“凝视他们”“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

(2)不舍、留恋——“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

(3)遗憾、惋惜——“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在昏沉的夜……”

齐读这些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读出情感。

三、思考探究

作者通过这篇《好的故事》想表达什么?

小组讨论(3分钟左右)

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预设:这“好的故事”乃是表达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对故乡的怀念),而首尾强调“昏沉的夜”则暗指黑暗的现实社会,表现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事物。

可出示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加深学生体会理解。

四、板书

梦前

昏沉的夜(现实)梦中:美丽、幽雅、有趣(理想)——追求

梦后

五、作业

1.梦境是很难描绘的,但作者将梦的发生、展开、消散写得非常生动。在课文4-8段中找出三个描绘梦中事物的句子,分析其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梦境的什么特点。

2.你曾经做过怎样五彩斑斓的梦?回忆一下,尝试用优美的语言写下来。(选做)

篇七:六年级好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2、初品课文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

(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它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文章描述的景物总体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印象。)

3、细品课文

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自然段?(3—8自然段)

大家看出来没有,所谓“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最后又回到“昏沉的夜”,这就是“好的故事”的结构。

你认为文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文章题目是“好的故事”,但通篇都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把所经过的地方绘成了一幅图画,而这个“好的故事”就在这幅图话里面。)

如果让你写山阴道旁的景物,你会怎样写?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我们一般会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些长句子。可是作者只是写了一些词语拼接起来。)

作者写“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用了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

(倒影)

我们看看“倒影”有什么奇特之处?请同学们读一读5—7小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深入文本,分析“倒影”,了解“好的故事”的丰富内涵。

初步感知“倒影”的特点。

(这些景物的倒影一直在“动”,并且很杂乱,很多)

“动”给你什么感觉?

(在梦境中害怕动的东西会消失,很担心。)

探讨“倒影”特点,体味先生情感。

(先生生活的年代很动荡,他害怕失去宁静的生活。这些美好就像水中的倒影一样,可以看出先生当时先生起起伏伏的心境,怕失去这个美丽的梦。)

三、体味“昏沉的夜”

1.我们来看看“昏沉的夜”是什么样的夜?

(好的故事——美好虚幻希望)

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这是什么时候?

(应该是过年的时候。)

作者在干什么?

(独自一人抽着烟,拿着书,听着外面的鞭炮声,享受着夜的黑暗。他很孤独,很寂寞。)

四、深入探讨“昏沉的夜”,体味先生的寂寞心情。

1.先生为什么是寂寞的?

出示课件: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而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

五、深入文本探究先生面对绝望的人生态度。

1.回顾课文结构: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关于“好的故事”的梦,然后又回到了深沉的夜。也就是说,先生从绝望开始,进入虚幻而美好的希望后又回到绝望。先生会就此绝望下去吗?不会!那样就不是鲁迅先生了。

2.出示句子: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这是先生一种积极而乐观的精神,他对美好有着积极的向往,他对美好的东西积极地追求着。

六、总结

1.在矛盾中挣扎,在绝望中追求希望。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丧失信心。

2.出示: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鲁迅

篇八:六年级好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带着想象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对水乡奇幻景物的描写。

2.品味语言,积累精彩优美的句子。

3.揣摩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写作心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积累精彩优美的句子。

(难点)揣摩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写作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鲁迅的散文诗,名叫《好的故事》。同学们都做过梦吧?你们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谈)

出示语境:我曾做过一个关于的梦,梦中我,我感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梦里,看看他的梦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感知

1.鲁迅先生的梦境主要集中在哪几节?(3——9)

2.你对鲁迅先生梦境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概括词:美丽、幽雅、有趣)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鲁迅先生这美好的梦境。(齐读3——9)

因为本篇课文的写作年代与现在间隔比较远,所以语言的表达与现在也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释来理解。

三、合作学习

3-9自然段哪些词句具体描写出了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先聚焦第五自然段)

重点句:

①“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打一浆,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仿佛记得”说明这是记忆中的景象,还没有写“故事”中的实景,文中罗列各种事物,省去了很多修饰词,语言像文言文一样的简洁,在作者的梦境中这些景象都是水中倒影,加上每打一浆,水中的景象就都变的虚幻了。“澄碧”、“闪烁”、“荡漾”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能突出美感。)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圈划词语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聚焦第七段)

②“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此处集中描写河边几株瘦削的一丈红在水中的倒影,突出了其色彩和形态的变化,同时略写了其他景象,粗体句罗列景象,充分展现了河水的动态美感。)

既然是美好之景,是作者所向往的故事,因此语调逐渐上扬,速度是适当加快,读出作者沉醉其中的情感。(齐读这一部分)

为何到第8段,梦境不止“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变得“分明”了?

由此可见,在这个美好的故事中现实之景和梦中的幻景是交替出现的。

四、深入研读

为何梦境的产生是在“昏沉的夜”?(这个问题后出背景资料)

“鲁迅之后回忆当年在北京生活的感受时说:“实在黑暗的可以”。当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政治混乱,民生凋敝,身处其中的正直知识分子深感压抑,因此这里“昏沉的夜”不单单是夜晚时分,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暗示了现实的黑暗,而好的故事的幻景暗示遥不可及的愿景。”

正因为处于这样一种背景下,现实的黑暗让作者萌生对美好的渴求,而这种渴求体现在了他美好的梦境之中,但这最终只是一场梦境,梦醒了作者想要抓住这短暂的美好,却发现只有昏暗的灯光陪着他,作者的失落之情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在读这段的时候语调尽量低沉一些,缓慢一些,体会作者的失落之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朗读10—12段)

五、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

课外阅读《野草》

六、板书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czzw/zhongkao/1243059.html

  • 标签: 精选 教案 六年级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教案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六年级好的故事教案(精选8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六年级好的故事教案(精选8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