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话题作文 >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精选9篇)作文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精选9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3.22W 次

篇一: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精选9篇)作文

一、指导思想

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汲取祖国及世界文化精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中国灵魂的世界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目标

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保证落实地方课程,规划开发校本课程,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区基础教育“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的课程培养目标,及学校的“全面发展,外语见长”的学生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及《____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七到九年级开设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与校本课程。

四、课程安排

(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1、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2、教学时间:每学年上课35周(九年级的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的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学校安排地方课程、英语活动周、文化节、运动会等)。

(二)每周活动总量

1、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见表一课程设置表。

2、每节课的授课时间固定为45分钟。

五、课程设置说明

1、课程的选择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分科课程。

2、体育与健康课课程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体育与健康课所要求的健康知识,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有所了解,不组织笔试测试。每周3课时,另外安排上、下午两次课间操时间,早晨与下午结束课程之后,学校提供场地、器材安排学生自主活动。保证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提高。

3、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关注生活和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一、信息技术在七、八年级开设,每周七年级2课时,八年级1课时。

第二、劳动技术在七至八年级开设,每周1课时。不足课时总量部分,组织学生到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等机构和场所集中使用进行教学。总课时100课时。

第三、研究性学习根据学生情况,采取课堂与课余集中使用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在八至九年级开设,共60课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学校组织与学生自主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共80课时。总课时140课时。

4、地方课程根据规定和安排,在七至九年级开设六门地方课程,包括写字、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教育、心理健康等。其中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教育在学校的机动时间内完成。同时,在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中,充分利用“世界艾滋病日”、“国际禁毒日”、“世界环境日”等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心理健康在每周一的班会课中安排,在七至八年级开设,共39课时。

六、课程实施

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目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依据市区课程计划,制定学校课程计划,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首先保证国家课程和市区规定的地方课程的开设。学校按照规定的课程和课时,制定本校的课程计划和课程表,从实际出发安排好本校的校本课程。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和学校课程表开展教育教学,做到开齐课程科目,开足课时。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深入推进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七、课程评价

加强义务教育课程评价机制建设,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篇二: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我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教师发展,一切为了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为此,特制定郭集镇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调整内容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推进我校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进一步调动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和自主管理课程的积极性,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有关要求

1、学生培养目标

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上确保一致。以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首要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我校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教师发展目标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使全体教师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贯彻与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实施步骤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亲自挂帅,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的领导小组,各年级组成立了以年级组长负责的校本课程实施小组,在校内形成了三级管理网络。主要职责分别是:

组长: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

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成员:

主要职责:

①构思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⑤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⑥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二)课程设置

1、课程门类

我校校本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是指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的主题活动展示和安排在课表中由语文教师实施的经典阅读课。

选修课包括指的是七年级的汉字书写课。

(3)课时安排: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七年级每周3节,八九年级每周2节地方和校本课程。“崇德笃学”主题活动展示安排在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阅读、写字课排进课程表。

2、课程安排

(三)师资培训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认识和工作态度是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我校将采取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外请专家讲座、开展专题研究、交流经验座谈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统一认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基础。

(四)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的管理由学校教务处统一负责。如校本课程的监控、测评、听评课、控指导,经验总结,问题解决等。具体如下:

1、校本课程开课过程管理

①校本课程排进学校课程表,教师实施情况纳入教师工作量,工作量与教师绩效挂钩。

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巡视检查、听课、教法学法指导。

③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培训和组织校本课程教师外出观摩学习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④由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评教评学活动,以便教师及时作出合理调整与改进。

2、场地的使用及学生管理

①必修课程《崇德笃学主题活动展示》由政教处安排,主演班级在学校四楼多媒体展示厅展示,电视转播到各班级。

②写字课和阅读课在各班教室,由各科任教师执教。

③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平时考勤及考核情况综合计分。严格学生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对学生的出勤进行月公示。

3、课表的安排及教师管理

①所有校本课程都编入学校课程表,课程表下发到各班级。

②上课情况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③严格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对教师的出勤情况、授课时数、简案检查情况进行月公示。

四、课程评价

(一)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评价的要素

1、校本课程目标:

教师要把全班学生培养成推力紧密、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学习的学习者。

2、校本课程设计: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开设适宜的校本课程。

3、校本课程管理:

教师要管理校本课程,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

4、促进校本课程向纵深发展

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内容,广泛开展活动,不断的总结提炼,为校本课程的深层次开发进行谋划。

(二)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评价的标准

1、深刻领会校本课程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

3、逐步提高本人的规划、组织、管理、知识以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4、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与教育情景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教师要肯定其存在的价值,并加以运用,有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统筹规划不限制其生成性,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和成效的能力。

(三)对学习校本课程的学生评价

五、实施保障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明确职责,让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意义。做好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评估与对老师平时检查、期末检查、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与结构工资结合起来,与考核实验成果、考核先进结合起来。发挥激励机制,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

3、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协调社会、家庭共同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机制。

4、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园环境改造与建设,加快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络、实践基地的建设步伐,建设好学校网站和开发校本课程主页,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篇三: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育人方式和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我校教育办学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和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__年版)》,以及《20______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等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高质量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强化课程组织实施,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措施,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发展素质教育,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设置

(一)课时

每学年共39周。一至六年级新授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可用于集中安排劳动、科技文体活动等。一二年级每周26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小学每课时按40分钟计算。

(二)课程类别

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

国家课程设置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起始年级为三年级。

艺术开设,一至二年级包括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

开设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开设班团队活动,内容由学校安排。

三、课程实施

(一)严格落实国家课程

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特别是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不随意增减、占用课时。

(二)加强学校课程规划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环境条件,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

(三)建立学段衔接教育机制

重视幼小、小初学段衔接教育,坚持零起点教学,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课程。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设置入学适应期,利用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切实实施衔接课程和适应教育活动;落实国家课程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设计要求,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

(四)发挥跨学科教学育人功能

推进综合学习,整体理解和把握学习目标,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避免知识结构松散、综合创新弱化。加强综合课程建设,通过各种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于知识体系间内在逻辑结构的认识和掌握,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坚持素养导向,紧密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深刻领会课程育人价值。强化学科实践,加强课程内容与真实世界、真实问题的联系,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贯穿至教育全过程,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建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路径中,体会学科思想方法。积极探索大概念、大单元教学,课程教学要实现“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真正转变,通过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针对学生差异化的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发挥智慧教育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精准分析学情,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

(六)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完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充分利用大数据测评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探索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的全新方式。规范考试评价行为,科学实施日常教学评价,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合理运用考试结果,严格招生考试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七)提高作业质量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作业管理制度,加强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辅导等关键性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严格落实“一科一辅”作业选用政策。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科学设计探究性、实践性和跨学科综合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满足道德与法治、劳动、科学、信息科技、艺术、综合实践等国家课程的教师需求。

加强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培训,满足综合课程实施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需要。

(二)强化教科研培训

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强化教科研专业支撑,把握教改动向,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科研工作的针对性,以教科研促进课程方案实施。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培训,并围绕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定期开展校本研修。

(三)完善资源保障机制

学校要根据课程结构的变化和教育教学要求,落实公用经费使用有关要求,加大课程方案实施经费保障力度,确保课程实施和开发、教学实践和研究、教师培训和研修等活动正常开展。

(四)强化实施监测

建立课程实施监测体系,做好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落实和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测,做好监测数据的分析反馈与指导应用,确保课程开齐开足开好。

篇四: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新要求,创新育人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务处在向各教研组长征集校本课程设置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以下课程设置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组织机构

为保证我校义务教育设置试点方案的实施,我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为组员的课程设置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三、课程设置实施情况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我校课程设置课时如下:

(二)加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科内容为主。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体现其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特征。我校具体设计如下:

1、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语言应用为主,利用课堂的前5分钟安排学生朗诵、讲故事等活动。

2、数学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主要利用课堂时间学生安排数学智力游戏等。

3、思想品德、历史和地理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道德、法制和情感的真实体验为主,校内安排道德讲坛、校内定向测定等活动。

4、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分组实验、小制作为主,校内可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小发明和制作的展示,科普读物阅读交流和笔谈;校外组织到植物园、现代农业园等开展实地调研。

5、音乐、美术和体育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体验艺术、丰富体育生活为主,校内可组织绘画、书法等美术作品的展览,校园文化艺术节、冬季田径运动会等,开发并组织学生参与武术、篮球、足球等传统体育项目。

(三)强化地方课程建设

为进一步整合地方教育课程,利用好综合性的地方课程,我校开设《心理健康》、《书画》、《架子鼓》、《植物栽培》、《钢琴》等一系列的地方课程,做到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不失对自己的健康及成长还有自己生活的地方的全面了解,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重视校本课程开发

我校以“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这一教师队伍建设理念,结合本县和本校实际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将研究性学习,团队活动、科技、体育、文艺以及阅读等兴趣活动纳入课程计划和校本课程。

各学科课程开发计划,我校将依托现在拥有的优秀教师团队资源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功能齐全的音体美劳功能室和理化生实验室,计划完善各学科学案,使其更具有指导性和可读性,逐渐探索开发新的校本课程。

另外,开发针对教师、家长培训的校本课程,为适应社会发展,配合当前教育形势对教师、家长要求更高,学校将对这两个部分课程作研究,开发校本培训课程。

(五)高度重视音体美课程的开设

我校充足的专业教师和现代化的功能室保障每个学期都严格按____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及我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音体美劳课时。由政教处组织资深生物教师每学期开设两次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座内容融合预防毒品伤害、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性与生殖健康等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知识。

(六)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合理的作息时间。在校集中学习时间,每天共8节课,每节课40分钟,不超过8小时,且每天安排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七)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和眼保健操

每天安排6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和眼保健操,其中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为50分钟,眼保健操时间为10分钟。六七八年级学生跑操。少先大队和体育组安排教师进行巡查、打分、评比。

(八)积极推进学校课程的信息化发展,利用学科网、QQ群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运用。

篇五: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__年版)》等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高质量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强化课程组织实施,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措施,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发展素质教育,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设置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体现教育特点科学安排课程;以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知识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以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课程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形成正确价值观。

课程设置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发潜能,增设具有学科教育特点的课程,注重发展学生语言和交往能力。

(二)分科课程为主,融入综合课程的原则

中学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要坚持分科课程为主融入综合课程的原则,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能等,实施过程中,旨在适应学生生活范围逐步扩大、经验不断丰富、社会融合能力逐步发展的需要;旨在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和学生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

学校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

三、课程设置及课时节数(周)

1、教学时间: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学期上课18周,复习1周,考试、讲评、总结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5课时,每课时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会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二第7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班级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各年级课程具体课时设置见上表。

5、既要开设信息技术课,又要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阅读能力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四、实施过程

(一)走进新课程,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要更新教育理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__年版)》及有关课改文件及论著,认真学习上级教育主管下发的相关文件。要求教师按照课改总体目标、主体任务,确定课改理念与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

2、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把握新课程改革思路,掌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方法。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改革培训班学习,组织校本全员培训,请“专家”进行课改讲座。

(二)落实新课程,提升学校课程育人水平

1、按照新的课程计划设置每学年的课程,上课时间全部按规定40分钟。根据要求,设置学科课程、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开齐开足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及人文素养。

2、组织教师学习领悟新课标精神,围绕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用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教学。各教研组要广泛开展教研活动,集中开展以“有效教学,有效学习”为目标的教研活动,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优化课程实施,提升课程效能。

3、顺应新课程,改革评价标准,学校领导加强随堂听课力度,推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推进新课标及教研主题的落实。

五、课程实施及评价

1、组织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以教学质量评价为出发点,规范日常教学行为。

2、明确教研组、备课组、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的教学任务。

3、发挥教师潜能,倡导校本教研、即时教研与个人教研相结合的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4、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加强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建设。

六、保障措施

1、成立由校长负责下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规范和指导教师执行和开发学校课程的程序与管理,加大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3、有计划、有重点地研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学习的平台。

4、建立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加强校本管理,提高课程开发实效。

篇六: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育人方式和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我省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和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__年版)》等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高质量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强化课程组织实施,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措施,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发展素质教育,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设置

(一)学制课时

我省义务教育课程实行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制安排。

每学年共39周。一至八年级新授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九年级新授课时间33周,第一学期复习考试时间1周,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3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可用于集中安排劳动、科技文体活动等。

一至二年级每周26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七至九年级每周34课时,九年新授课总课时数为9522。小学每课时按40分钟计算,初中每课时按45分钟计算。

小学、初中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和教学改革需要,在保证周总时长、学科课时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对学段当中学科课时的年级分布、每节课的具体时长作适当调整。

(二)课程类别

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

国家课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开发、设置,所有学生必须按规定修习。地方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由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在全省部分年级开设,强化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选择性。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开发。

(三)科目安排

国家课程设置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有关科目开设要求如下。

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在一至九年级开设。

历史、地理在初中阶段开设。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起始年级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一至二年级开设,以听说为主;初中阶段开设外语,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

科学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初中阶段分科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学)。

信息科技在三至八年级独立开设。

艺术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其中一至二年级包括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

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一至九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一至九年级开设班团队活动,内容由学校安排。

地方课程分为生活教育、热爱家乡、科技创新、学段衔接等方面,在三至八年级开设,每周安排1至2课时。

校本课程在一至九年级开设,由学校按规定设置。

专题教育以渗透为主,融合到相关科目中,原则上不独立设课。

三、课程实施

(一)严格落实国家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应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特别是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不随意增减、占用课时。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见附件1。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20__年秋季一至九年级开始执行,信息科技课程自20__年秋季三至八年级开始执行,其他学科自20__年秋季一年级、七年级开始执行,确保各科目在相应年级的总课时数达到要求。课程比例设置和周课时分配示例见附件2、附件3。

(二)加强学校课程规划

义务教育学校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本办法,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环境条件,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所属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课程开设、教材使用情况的监管。鼓励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与健康课;学校可利用大课间、课后服务等时间,保障每天校内体育活动1小时。

(三)建立学段衔接教育机制

重视幼小、小初学段衔接教育,坚持零起点教学,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课程。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设置入学适应期,利用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切实实施衔接课程和适应教育活动;落实国家课程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设计要求,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设置入学适应期,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内容梯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切实解决小初衔接中遇到的学科多、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等问题。

(四)发挥跨学科教学育人功能

推进综合学习,整体理解和把握学习目标,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避免知识结构松散、综合创新弱化。加强综合课程建设,通过各种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于知识体系间内在逻辑结构的认识和掌握,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得以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坚持素养导向,紧密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深刻领会课程育人价值。强化学科实践,加强课程内容与真实世界、真实问题的联系,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贯穿至教育全过程,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建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路径中,体会学科思想方法。积极探索大概念、大单元教学,课程教学要实现“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真正转变,通过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针对学生差异化的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发挥智慧教育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精准分析学情,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

(六)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完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充分利用大数据测评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探索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的全新方式。规范考试评价行为,科学实施日常教学评价,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合理运用考试结果,严格招生考试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七)提高作业质量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作业管理制度,加强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辅导等关键性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严格落实“一科一辅”作业选用政策。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科学设计探究性、实践性和跨学科综合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教师编制统筹调配力度,每年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学校教师编制核定,依法落实教师待遇,为学校招聘教师提供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公费师范生、优秀教师定向培养、特岗教师等专项计划,落实编制标准,完善教师补充机制,确保各学科教师配齐配足。特别要满足道德与法治、劳动、科学、信息科技、艺术、综合实践等国家课程的教师需求。加强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培训,满足综合课程实施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需要。

(二)强化教科研培训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强化教科研专业支撑,把握教改动向,加强对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和业务指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科研工作的针对性,以教科研促进课程方案实施。实施省、市、县、校四级培训,分类分级对教育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和校长、教师等进行培训,充分发挥国家和我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作用,结合实施国培、省培计划,扎实高效地完成全员培训工作。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部门要指导和帮助学校提升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培训,并围绕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定期开展校本研修。

(三)完善资源保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课程结构的变化和教育教学要求,落实公用经费使用有关要求,加大课程方案实施经费保障力度,确保课程实施和开发、教学实践和研究、教师培训和研修等活动正常开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课程实施的进度要求,做好年度经费预算,优化资金投向,按照标准建设功能教室和实践场所,配齐配足教育教学装备,提高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四)做好宣传引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国家课程标准和我省实施办法的宣传解读工作,使教育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和校长、教师等充分认识新课程方案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新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要把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与落实“双减”工作结合起来,突出宣传课程育人的创新做法与成效,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沟通,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育人合力。

(五)强化实施监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监测体系,围绕学校课程实施、课程教学管理、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质量等方面开展监测与评估,做好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落实和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测,做好监测数据的分析反馈与指导应用,确保课程开齐开足开好。

篇七: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____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置此课程。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比例适当,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六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说明:

1、各年级课程表设置必须严格按省、市课程设置标准安排。

2、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开设科目:

初一年级: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书法、安全教育。

初二年级: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书法、安全教育、综合实践。

初三年级: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综合实践。

四年级: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人生规划。

3、各年级教师标准课时按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标准检查落实,各年级地方课程根据学科需要可其它科目教师兼课。

篇八: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坚持素养导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原则

学校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制订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每学期初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执行方案、制定总课程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积极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上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根据国家课程设置标准,中心校所辖的小学分别开设了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其中地方与学校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写字课程以及科技文体活动团队活动等;初中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中小学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信息科技、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力争达到五育并举。

课时安排

一至二年级每周26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七至九年级34课时。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小学每课时按40分钟计算,初中每课时按45分钟计算

三、学校课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认真研究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并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加强管理,科学设置各类课程。严格执行新课程设置方案,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指令性内容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课程管理上转变管理思想,研究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主体作用,保证足够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发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篇九: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课程计划,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促进我校课程规范有序的发展,根据我校具体情况,本着有效和用学校现有资源,依靠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开发的原则,经讨论与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已有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围绕“学生喜欢的、学校想要的、教师能做的“,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过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以学生活动为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设置原则

1、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优化整合校园素质教育因素,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推动学生积极、自主、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3、自主性原则:根据国家提供课程科目和课时的比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课程计划,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以现代课程理论为依据,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新课程目标、任务的认识,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科研为手段,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四、实施保障

(一)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网络,明确职责,保障学校课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校长负责有关学校课程的决策问题。中层组织主要负责执行问题。基层组织主要负责具体实施。校长室明确各部门在课程执行力上的监管分工。对各部门在课程管理流程进行监管。各部门不定期地向校长室进行课程执行情况汇报,以便校长室能及时了解课程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不足和亮点经验。

教务处主管三类课程的日常管理。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按照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班级课表,根据师资情况合理安排教师任职任课安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作息时间。

(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常规管理

1、以教学质量承诺制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以聚焦课堂为主线,关注教学五环节,落实各环节的达标标准,争创优质标准。

2、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开展合作共荣团队的创建,通过课题引领,主题研究,同伴互助,落实三类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五、课程评价

以发展性评价为引导,建立、完善以教师、学生为主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课程的目标。

(一)学生评价

1,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核心素养的发展等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提倡鼓励性评价。

2、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最后以不同形式呈现学生学习的情况。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获得者可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里进行记录。

(二)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务处通过备课平台检查、作业检查、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

4、任课教师设计“过程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以等级作为最后的评价结果,填写《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

5、鼓励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注意积累,开展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总之,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工作的起点与基点,更加重要的是实施,我们将积累经验,逐年完善与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课程,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的科学和谐发展。

六、课程课时安排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zuoweizaiti/htzt/1379512.html

  • 标签: 学校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精选 方案 设置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精选9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精选9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