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话题作文 > 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精选6篇)作文

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精选6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4.16W 次

篇一: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精选6篇)作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目标

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保证落实地方课程,规划开发校本课程,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及《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开设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与校本课程。根据《高中课程设置方案》,从高一到高三年级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与校本课程。

四、课程安排

(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1、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2、教学时间:每学年上课35周(九年级的第二学期减少2周,高三的第二学期减少3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的第二学期增加2周,高三的第二学期减少3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学校安排地方课程、艺术节、运动会等)。

(二)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

1、每节课的授课时间为40分钟。

2、上下午各节课,一天8节课。

五、三类课程设置说明

1、体育与健康课

体育与健康课程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对于体育与健康课所要求的健康知识,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有所了解,不组织笔试测试。每周3课时,另外安排上、下午两次课间操时间。保证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提高。

2、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关注生活和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地方课程

根据规定和安排,开设地方课程,包括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开展专题教育、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教育、心理健康等。其中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开展专题教育、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教育在学校的机动时间内完成。

六、课程实施

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考综合改革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目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

2、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依据国家课程计划,制定学校课程计划,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首先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设。学校按照规定的课程和课时,制定本校的课程计划和课程表,从实际出发安排好本校的校本课程。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和学校课程表开展教育教学,做到开齐课程科目,开足课时。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深入推进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七、课程评价

加强课程评价机制建设,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篇二: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太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学课程教学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构建具有中国、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精神,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__年版20__年修订)》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20__年版20__年修订),结合我校实际,制定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着力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与指导性,切实转变育人方式,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从我校现有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出发,探索具有鲜明特色、充满活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构建重基础,多样化、多选择,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发展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坚持稳妥推进,合理设置,注重知识衔接,加强宏观调控。在充分领会新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我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合理设置新课程,在探索中总结经验逐步调整,通过实践摸索选择适合我校特点的课程设置最佳方案。

3、规范有序、因校制宜、积极探索、确保质量。

三、培养目标

中学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四、课程设置

(一)学制与课时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分两个学期,每周45课时,每课时40分钟。

在保证科目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调整课堂教学时长,开展长短学时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每学年分两学期,每学期是否分学段安排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需求自主确定。

(二)课程类别。

中学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

(三)开设科目与学分

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

(四)学分认定

1、学分认定主体。学生修习的学分由学校认定。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完善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科学、规范地加强学分管理,确保学分认定公开、公正、公平和学分认定的权威性、真实性。

2、学分认定要求。学生必须全程参加学科类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修习。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学习过程表现良好,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学分认定考试(考核)的内容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或相关文件确定;考试(考核)方式由学校根据实际自主安排。学期末未能获得学分的学生,允许重修和补考。认定的学分要记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六)毕业资格认定

我校普通高中学籍学生同时具备以下条件者,准予毕业:

1、三年内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记录符合要求,思想品德须达到合格。

2、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42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

3、学生须参加____省普通高中各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且成绩合格。

五、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合理制订课程实施方案。

应依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合理安排三年各学科课程,制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开足规定的课时,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

(二)切实加强学生发展指导。

学校应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门队伍,加强对学生自我认知指导、学业选修指导、职业行业体验和专业选择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确地认识自我,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研究与生活,处理好兴趣特长、潜能倾向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

(三)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深入理解中学课程改革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注学生研究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研究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研究,注重对学生研究过程的评价。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四)规范教学管理。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科学安排每学年授课科目,特别是控制高一年级必修课程和开科数量,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严格控制周时总量。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严禁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少高中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认真做好反馈,引导改进教学。

篇三: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一、调整内容

1、学校十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和课时安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制定。

2、学校各个专业的实施性教学指导方案依据____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指导方案制定。

3、20__级学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知识读本》课程,每周1课时。

二、有关要求

(一)各级部要严格执行十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及调整后的课程设置方案,重新调整审核课程表,对课程安排进行自查,对不符合规定的部分要及时整改,开齐,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并切实保障好各专业课程的开设,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二)课程设置

1、国家课程的设置

(1)中等职业学校开设10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开设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物理和化学。其中,物理和化学为相关专业的限定性必修课程。

(2)思想政治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四部分内容。拓展模块为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补充。基础模块四部分内容按顺序依次开设,安排在一二年级的四个学期。

2、地方课程的设置

学校开设的地方课程包括:传统文化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教育。

3、学校课程的设置:

学校校本课程为社团特色活动,为必修课程。课程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修。

社团选修课程:

(1)学科拓展类:悦读驿站、英语角、文史趣味、佳作欣赏、以及与各专业课相关的学科活动。

(2)兴趣爱好类: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竞技篮球、五子棋、快乐登山、绳彩飞扬等。

篇四: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过去一年,____一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加强各处室、各年级的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实施学年工作计划,大力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克服困难,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管理能力,顺利实现了各项目标。

一、创新落实教学常规管理,以制度促智育质量再提升。

1、值班干部巡课制度。

当天值班领导进行巡课,对于无故迟到、缺勤、调课的情况进行记录,并按照《____一中教学规范执行细则》进行处理。

2、周作业批改检查制度。每周三下午抽查三个年级部分学科部分班级的作业批改情况,并对学生进行作业批改的问卷调查。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并结合教师考评细则进行记录。

3、周、月、期三级考试制度。学期初,教导处征求教研组、备课组意见和建议,制定周测、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计划,组织命题审核、考试考务、成绩分析等工作。

4、健全延时服务管理制度。改进课后服务工作,规范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提高延时课课堂效率,打造让教师尽心、让学生用心、家长放心的高效延时课堂。

二、推动劳动教育进课堂,开好职业生涯规划课。

开展初、高中衔接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推动学校多样化发展对于每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结合各学科特点,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初、高中衔接课程资源》和《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资源》,建立有效的生涯教育实施体系。

三、丰富体育、美育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1、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将美育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建立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的群体性展示交流。本学期组织学生合唱团、健美操队日常排练与活动,积极参加市级交流活动,丰富学生高中学习生活。

2、加强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削减、挤占体育课时并逐步增加课时。拓宽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着力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以体育促体质,全面提升学生体测成绩。积极筹备第52届校田径运动会,通过体育竞技竞赛增强学生的班级凝聚力,丰富校园文化。

3、推进大阅读工程,提高学生阅读修养。高一年级结合语文学科开展经典诵读比赛;高二年级结合语文学科开展图书馆阅读课;高三年级结合结合语文、英语学科开展诗词、单词默写比赛。

四、立足智慧校园建设,发展因材施教模式

丰富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智慧教育系统应用,精准分析学情,开展个性化教学,打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学习新模式。通过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考试进一步提升优化学校资源应用平台的功能,加快建成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推进智慧学校建设资源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开展校内智慧课堂教学比赛;以智慧达人为中心开展智慧课堂的展示课。

五、狠抓高三教学工作,对标高考提成绩

高三工作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未来的命运具有特殊意义。一年来,教务处工作人员凝心聚力,克服困难,脚踏实地,扎实工作,服务高三,为师生营造良好考学氛围,

1、制定各阶段备考计划。细化全市四次质量检查的考试任务,以备课组为单位制定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准备备考资料,借助智学网大数据精准教学,高效备考。

2、实行全员导师制。根据《____一中高三年级全员导师制实施方案》,实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及包保干部负责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优势、弱势、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情况,每一位导师要承担6-8名学生,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3、高三领导小组实行推门听课。每人每周至少听一节高三年级的课,课后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督促检查包保班级教师上课、辅导、备课、作业批改、考试等情况。

4、教师实行硬坐班制度,全时段备问。

5、重点学科进行一周一测或者两测。

6、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篇五: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一、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1、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远大志向。

遵纪守法,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法治意识、道德观念。热心公益、志愿服务,具有奉献精神。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维护民族团结,树立国家总体安全观,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

2、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丰富人文积淀,发展理性思维,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敢于批判质疑,探索解决问题,勤于动手,善于反思,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会获取、判断和处理信息,具备信息化时代的学习与发展能力。

3、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坚持锻炼身体,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珍爱生命,强健体魄。自尊自信自爱,坚韧乐观,奋发向上,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发现、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会独立生活,热爱劳动,具备社会适应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具有一定的生涯规划能力。

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尊重他人,与人和谐相处。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和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具备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课程设置

1、课程类别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

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

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2、开设科目与学分

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

篇六: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和《____省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__教工委〔20__〕31号)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__年版20__年修订)》《____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__教基〔20__〕9号)《____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我校实际,认真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发展素质教育,创新课程教学,改革育人方式,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符合省情、成效显著、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体系,为培养和造就具有终身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一)结合我校实际研究制订新课程实施规划,完善我校课程管理制度,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积极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完善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教材教辅有关管理规定。

(二)建立健全我校教学组织管理、学生发展指导、学生综合

素质评价和校本教研等制度,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优秀教育教学案例。

(三)加强校本教研,结合我校实际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壮大本校教师教研力量,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学校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

(四)探索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有效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本地区和薄弱学校做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认真总结凝练工作经验,积极组织开展研讨交流和经验推广,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为全面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一)育人为本。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科学的质量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落实落细思想道德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

(二)加强统筹。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整体设计,既关注共同基础课程学习,也关注选择性课程学习,确保学生发展需求、课程安排以及考试评价的内在一致。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做好新课程新教材

实施工作。

(三)实事求是。立足我校实际,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实际,找准深化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有机衔接路径,确保顺利推进改革并取得实效。一要在课程设置、学生选课指导上考虑实际,二要客观反映实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发挥我校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努力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办学样态。

(四)校际联系,资源共享。学校是课改的主体,我们坚持以校为本,积极探索本校实施课改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认真总结凝练本校工作经验的同时,积极利用名校资源,加强校际联系,资源共享,通过多渠道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积极营造有利于课改顺利进行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组织领导

成立____一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若干实施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时研究解决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调研、指导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解决学校课程实施及新教材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各年级、各学科组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有效衔接各项改革工作,稳妥有序推进。学校将遴选部分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学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其他学科做好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工作。

(一)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领导和管理我校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工作,全面组织和领导新课程实施工作。

(二)课程改革指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牵头制定、实施《____县第一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工作方法和操作程序,对组织实施新课程改革工作提出建议、进行相关指导。

(三)学分认定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制定学校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及相应的标准和程序;对模块考核的成绩和学科教师所初步认定的学分进行审核、确认。

(四)学生发展与评价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制定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学生自我认知,主动发展;制定并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研究和指导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制定学校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实施方案,负责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五)学生选课走班指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制定选修课指导制度;编写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

册;帮助学生制定个人的课程修习计划;行政班和教学班的设置与管理。

(六)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引导教师强化课程意识,树立课程育人理念,组织各科教师充分挖掘现有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的开发。

(七)课程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课程规划与管理,合理安排各学科教学计划,有序地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科学安排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开发建立课堂质量、学业质量评价系统。

(八)后勤保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校园安全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做好各项安全预案,做好测算,确保学校硬件设施、物资等正常运转。

五、课程建设

(一)落实新课程设置的各项要求

1、学制和课时。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周。每周35课时,每课时按40分钟计。在保证科目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学校将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调整课堂教学时长,开展长短课时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学生通过18课时的科目内容学习可获得1学分,科目教学时间安排将结合实际尽可能调整为18课时的倍数,进一步促进教和学的完整性。

2、课程类别及规划

高中新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也是高中阶段的基础课程,学校将予以高度重视并确保所有学生完成必修全部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需要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就学校实际情况考虑,几乎全部学生是需要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因此在打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好、用好、规划好选择性必修课程将继续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科课程标准的建议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学生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主要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根据综合程度,分成学科类、项目类、竞赛类、活动类等课程。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校均将开设相应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讲,选修课程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分流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将在原有的选修课程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适合学生的选修课程。目前学校开展的《跟董老师学论语》课程,就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欢迎。

3、开设科目与学分

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

具体学分安排如下:

4、科目安排

结合我省实际,必修课程统一安排,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学生根据高校专业科目指引、兴趣爱好和毕业学分要求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结合实际安排。

外语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学校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语种。在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基础上,学校将进一步对日语作为第二外语进行建设,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其必修内容分别按3学分设计模块。

音乐、美术,必修内容各为3学分,高一、高二年级开齐必修学分要求的课程内容。

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学校将提供模块供学生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其中研究性学习须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劳动课程中的志愿服务,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学校将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程,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选修课程将在各学期适当分散安排,学校将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从高一年级开始安排,并确保高二全学年和高三学年第一学期,每个学生每周至少有2课时的选修课程学习时间。

除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课程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其他学科必修课程内容为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范围。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六个选考科目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范围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部分内容。学校将自主实施选修课程的个性化考核。

另外,学校将结合有关学科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落实爱国主义、公民道德、生态文明、民族团结、国防安全、法治和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要求。

5、毕业学分要求

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不少于42学分(其中参加高考的学生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以及选择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科目应修满上限学分;对于不选考的科目,鼓励学生结合兴趣爱好选修部分模块);选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共8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研究性学习6学分(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劳动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

校本课程不少于14学分。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不少于8学分。

(二)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具体措施

1、整体规划学校课程。

明确课程发展的基本目标。学校将基于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目标的把握与反思,立足于学校文化传统,提出学校课程发展的目标。课程目标应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体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成长的需求,体现国家、社会对人才的基础性要求,体现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的个性化发展思路。

确定课程发展方向与特色。学校将审视自身的发展历程,发掘办学优势和特色;准确把握在规模、设施、师资、生源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拓展学生成长的需求;分阶段梳理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反思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加强对特色课程开发的探索。

合理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学校将依据课程开发实施的程序性要求,在学生发展需求调查、课程资源开发、人员组织、课程审议等方面,形成明确的规范;改善课程体系的现状,按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学生学习领域、学生修习课程情况、学生学习层次等划分课程结构,构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结构合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2、加强学校课程管理

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学校将科学安排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严格按照科目设置和学分要求安排教学,不得增减科目教学时间总量和周课时总量。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

积极开发选修课程。因地制宜,组织区域或校际课程选修、线上课程修习,探索区域内和区域间学校的多方互动、资源共享,满足学校学生选课选考及个性化学习需求。在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条件下,引进社会资源开设的特色课程。

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和新课程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

3、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做好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工作。以教材培训为重点,统筹协调师资培训、教研部门、学校和教材出版发行部门的力量,做好教材培训的内容设计、规划实施和服务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提高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与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的一致性水平,提升学校课程教学品质。

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学校将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完善校本教研制度,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研文化。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构建周期化、系列化、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教师培训机制。要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科学核定教师工作量,建立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激发学校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学校将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国家课程方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大力创设民主宽松、合作支持、富有个性的学习环境,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活动。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依据学科性质和学科素养培育的要求,开展学科典型学习方式研究,并做好研究成果的深度运用。

4、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加强校内资源建设。学校将根据课程实施需要及普通高中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配齐专用教室与场馆,完善定期更新换代机制,保障有关学科实验、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劳动、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开设。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还将利用社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资源,创设更好的课程实施条件和环境。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衔接和相互融合,满足不同禀赋和特长学生成长需求。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发挥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等各类校外资源的育人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便利的实践体验机会。

倡导校际资源共享。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区(校)以及高品质示范高中、特色高中建设为依托,推动校际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教师联合开发校本课程、优秀教师跨校兼课等。倡导校际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教师互动,构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开放衔接的育人新模式。

5、完善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

健全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学校将根据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探索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走班方式,探索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传统课堂与空中课堂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样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和学校周边社会公共资源开展走班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实现选课、排课、管理、评价等管理活动智能化。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学校将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为学生选课走班、生涯规划、选科升学提供支持。组建专业队伍,采用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兴趣特长、潜能倾向与未来社会需求的关系,处理好高中学习与未来升学的关系。探索专业指导教师加全员参与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班主任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学科教师在学习观、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对学生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

完善学分认定制度。学校将组建学分认定委员会,科学制订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我省课改要求,细化各类学科课程的学分分配方案,制定学年学分分配表,特别是要明确对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课程学分分配。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完善学分认定办法,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坚持学分认定标准,普通高中学生获得144个学分方可毕业。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推进学生选科评估与指导制度。学校将制定包含全部组合类型的选科指南,明确实施办法,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志向、学习优势和职业倾向,结合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理性自主确定选择性考试科目。学校选科指导方案会广泛征求师生和家长意见,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

6、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发挥课程标准对考试评价的统领作用。坚持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统筹推进高等院校招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校内评价或考试等环节改革。完善考试命题质量保障机制,确保考试命题方向与课程标准要求一致,引导学生打好基础。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将制定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利用全省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客观地记录学生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以主动对接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强基计划”招生等为契机,积极利用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做好自我成长规划,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校内评价或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应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相关文件为依据。考试命题注重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做好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学校将采用问卷、观察、访谈等形式,定期对教师的课程建设、教学及评价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及教师的个体差异性,通过教师的自评及同事、教学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多渠道收集课程实施的实证数据,对学校课程方案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校课程实施水平的提升。

六、成果推广

为了更好辐射带动本地区和薄弱学校做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借助____市教体局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团队化研究的平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校制定以下成果推广措施。

(一)认真总结凝练本校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经验,积极组织开展研讨交流和经验推广,建立与团队化研究成员校薄弱高中、农村学校对口帮扶机制,推荐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承担团队新课程新教材培训任务。

(二)加强本地区、本团队校际教研,积极将本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分享给本地区、本团队其他学校并协助制定个性化的实施方案。

(三)利用网络媒体和校公众号,将我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以及时更新的方式呈现,从而促进和带动本地区、本团队新课程新教材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积极关注和收集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其他学校的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积极组织研究讨论,形成适合本地区、本团队、本校的实施方案,将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动态化、活力化。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____一中新课程新教材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的指导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解决学校新课程实施及新教材使用中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各年级、各备课组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有效衔接各项改革工作,稳妥有序推进。

(二)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培训

制定新新课程教材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新课程新教材全员培训,并结合实际认真开展后续培训和校本研修。加大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力度,将对新课程新教材研究和新的教学方式探讨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确保每位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熟悉新教材内容,切实提高新教材教学质量。聚焦新教材教学重点难点开展专题培训,确保各学科教师全面掌握新课程新教材的内涵和要求。

(三)加大教科研指导力度

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对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在实践中转化落地等问题加强研究,深入课堂、深入师生开展实践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积极探索校际、学科间联合教研等多种教研工作机制创新,不断提升教研工作的制度化和专业化水平,发挥好教研工作对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作用。健全校本教研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打造一批示范学科,加强新教材的研究,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四)加强经费保障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满足课程开发、教学研究、设备配置、资源建设、教师培训与研修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必要的经费需求。

(五)加强舆论宣传

统筹做好新课程实施、新教材使用的宣传工作,全面解读政策措施,积极宣传正确教育观念和典型经验案例,加强学科间和校际交流,大力推广新课程新教材教学示范学科的先进经验,努力营造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实施的良好氛围。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zuoweizaiti/htzt/1379511.html

  • 标签: 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高中课程 设置 方案 精选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精选6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精选6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