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读后感作文 >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推荐10篇)作文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推荐10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3.57W 次

篇一: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推荐10篇)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动了我。对于曾国藩,一开始的认知是教科书里面的坏人,现在,我知道他是多数人的信仰。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曾国藩。曾国藩出生于嘉庆十六年,也就是1811年十月十一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村(今属双峰具)1816年他开始在家塾读书,1833年考取秀才,入县学,1834年又考取湖南乡试举人,之后就被二品录取,开启了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开始。他帮助清朝将马上由盛转衰的局面拉了回来,从不会打仗到带兵打仗,从对战敌人多次失败,到最后终于将敌人打败,这些都是曾国藩所有经历过,并实现的事情。

但曾国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资质较差,无论是智商还是身体状况,与常人相比都处于弱势,这估计是和基因与环境有关,曾国藩的家乡至今还是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带,那个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聪慧,曾国藩的父亲在家教十分严厉的条件下,

仍然连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败而告终,曾国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读,六次考试均落榜,还受到了考官的当众讽刺,然而也正是这次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项,曾国藩竟咬牙发奋,第七次终于成功,从此开启了自己飞黄腾达之路。

本书要讲晚清重臣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为了挽救晚清政府而鞠躬尽瘁,然后成为了一代重臣深受皇帝的喜爱,可是最终这个为晚清朝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却只落得了个毀誉参半的结局。我个人认为曾国藩是一个清廉的官,他没有因为皇上喜欢他就不务正业,而是一直努力想要将他带领的军队培养好,只是一开始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他创建了湘军后,接连吃败仗,甚至有一次绝望到投江自尽,只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的去查找原因最终他终于扫清了叛军,解救了晚清局面。我很敬仰这位为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从不离职

文学修养更是了不得,从小就能熟背《逍遥游》。《史记》、《文选》等古今名作,从这一点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记忆和耐心,因为就拿史记这本书来说,这本书非常厚、非常难读,如果换作是我,早就扔在

一边玩了。而他却能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更让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组建的湘军在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时候,他的意志却没有被打散,而是再起,重整军队,继续抗击。在曾国藩功成名就之

时,前往恩师的墓前进行祭拜,读到这儿你不禁要问了,为什么这时他才想起他的恩师,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说忠孝两难全。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

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

篇二: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听闻曾国藩这个名字,脑海中浮现的大多是以“卖国贼”来批判其本身,但未然。最近拜读了张宏杰先生的著作,从心中对此古人有所改观,也明了曾国藩老先生所说“不可轻率评讥古人”也确有其理。通过书中字里行间写出这篇感想。

在曾国藩同期有众多官员家世显赫,天赋也是一鸣惊人,与他们相比,曾国藩也不过是无名小卒,但又为何能在众多达官贵人中脱颖而出,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呢?他的漫漫人生路引人深思。即使他七考中秀才,也是以扎实取胜。即使他踌躇满志进京发现不及他人见多识广,也是以靠广交朋友自我提升,研读经典陶冶品性。即使他多次对抗太平天国屡战屡败,两次轻生陷入绝境,也是以蛰居自反,最后大悔大悟。他的一生处处绊脚但是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了人生精进的基石,他以一种笨拙的精神,持续奋斗,从笨人到圣人。

读后我对于他本人性格特点的变化做了疏通,在反观他所做的每件事就会豁然通透。曾国藩很注重处理人际关系,先是修正自己的性格,从乍到北京时的洋洋自得,和别人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口角,但每天他都会写日记来反省自己,从而自己的性格也越来越平和。他愿意为自己的社交付出,广交好友。再后来带领湘军性格也更加妥协,更加协和,他与沈葆桢上下级之间的包容。面对李鸿章对于自己利益问题寸步不让但也在晚年将自己接班人的位置传给他。他是不拘小节,为人从容。

虽然他交友广泛,但他从不越界,与朋友之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尺度,他不会与一个人情同手足患难与共,不然自己易受牵连。他一生做事谨慎懂得规避风险,例如当他与肃顺、穆彰阿的交往也是很有分寸,属于是正常的工作范围所以他才不会一同倒台。

从社交角度来判断他从容且从不轻信他人。再从做事角度看,曾国藩没有什么心眼,不懂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总是表里如一。对于本不是他的职务:练湘军时毫不懈怠。他回拒了皇帝办一支民军的旨意,招募了两万人花了几年练成一支湘军。如此可见曾国藩做事的特点就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

曾国藩做的这么多事情中最令我感慨的是他对后辈们的培养,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鸿章了。在那个年代以权贵称官而培养年轻人为自己效力是非常必要的,他与同时期更多人只想着自己的地位和能力相比下更加谋虑深远。

曾国藩是一个很有大局,很坚韧的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的事业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面对多次挫折也都咬牙坚持。对于自己的智商平常,体弱多病但也靠自己的努力夺得权威巩固地位。

书中大多都是都对曾国藩一生所为进行描摹,且赞美也是占大比。不能靠“卖国”来否定他,历史见证了他靠自己攀登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如作者所说,曾国藩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篇三: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你真是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从小到大,不管是学习也好,初入职场也好,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质疑和打击。

那么,一个人成功与否,真的只是取决于他智商的高低、学习的快慢吗?

160年前的曾国藩,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作为晚清的“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放在今天来说,绝对是草根逆袭的成功典范。

他没有聪明的天分、显赫家世背景,却一次次锲而不舍科考,直到走上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勤俭自持、极其自律,一直把当“圣人”作为心中的志向,最终名扬天下;他的曾氏家族两百年间,人才辈出他留下来的《曾国藩家训》,直到今天,依然给很多人以启发和收获。而他的那句“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更是鼓舞了多少心存梦想的有志青年。曾国藩究竟为什么这么牛?从他的人生经历里,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关于曾国藩小时候,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曾国藩在家中苦读。有一篇文章读反复读了很多遍也没没背下来。门外的小偷急坏了,跳进屋子生气地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说罢,小偷流畅地背完一遍,就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虽然是民间传说,无法辩证真伪,但是由此可见,曾国藩小时候的“笨拙”,那是在十里八乡出了名的。

为什么曾国藩学习这么慢,还一直在坚持呢?这与他爷爷曾玉屏的教育,有着极大关系。

曾玉屏年轻时候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但是到了35岁那年,突然发愤图强,日夜苦干,终于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

而从自己的经历里,曾玉屏深深体会到:很多事,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曾玉屏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像中了邪一样,发誓要让子孙走读书科举的道路。

于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在同龄孩子还只知道玩泥巴时,8岁的曾国藩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读完了五经,九岁开始学习八股文,十四岁,就跟父亲一起开始了科考。

父亲曾麟书先后考了十几次,才在43岁那年考中,成了老曾家五六百年来的第一个秀才。

而曾国藩则直到22岁那年才考中秀才,之后又如开了挂一般,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又在“朝考”中,考得一等第三名,被授翰林院庶吉士。

和17岁就中秀才的李鸿章,还有一考即中的胡林翼相比,曾国藩可谓是“笨拙”至极。

就连曾国藩后来也这样评价自己:“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但是曾国藩却凭借一股不服输的恒心,最终在科举这条路上笑到了最后。

后来,他更是在给家人的书信中,反复强调“恒”的重要: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篇四: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

说起曾国藩,许多人对他的印象是“卖国贼”,“反动头子”,但我并不相信。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我翻开了这本由张宏杰创作的《曾国藩传》,了解他的一生。

相传老曾家,世代务农,生活贫困,曾国藩的祖父听到别人评价他们贫穷且目标短浅,十分生气,于是他开始不拘泥于劳作,开始做生意,赚了不少钱,成功使老曾家富了起来。到了中年时期,以为一切都很圆满的曾祖父突然想到,老曾家从来没有出过读书人。于是他便逼自己的儿子读书、科举。可惜他的儿子并不是读书的料,从一个人科举,到带着曾国藩一起科举,他都没有成为秀才,倒是他的儿子曾国藩,十分聪慧,接连中了举人与进士,被道光帝亲拔为朝考第二名。

曾国藩是一名从湖南乡下来的人,虽然中了举成功当上了官,但实际上他看过的书不过四书五经,完全是为了应付科举,所以他说话比较低俗。他还说他十分好色,曾经去朋友家做客,看到人家的小妾生的格外美丽,一直盯着小妾看,实在是不懂礼节且十分下流。为了改掉这些缺点,他坚持每天记日记,看书来自省,慢慢地,接近了他想成为的圣贤之人。

在官场上曾国藩也处处碰壁。首先是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曾国藩一直都很看不惯他的同事们压迫百姓得到赃钱,或者到处拉帮结派。他所主张的是廉正之风,行礼法之仁正,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其次是曾国藩每次给皇帝上书时,总是一针见血,毫不留面子的指出皇帝的不足。咸丰皇帝刚继位时,批奏折还十分认真,但几个月后,咸丰就坚持不住了,遇到奏折基本写个“毋庸议”就仍一边不管了,毫无诚意。曾国藩在一次上书时直接指出咸丰帝这种智能获得肯于纳谏之虚名而已,咸丰帝却因此对曾国藩心生芥蒂。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这之后发展成为了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几乎席卷半个中国。清政府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军队来对抗太平军,可惜这些隶属于清政府的军队,都是脆皮,不堪一击。曾国藩在家乡湖南威望很大,依靠自己身边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个地方团练,这就是湘军的雏形。

多亏人曾国藩所领导的湘军,能够在敌人不备之时发起攻击,打得他们措手不及,为清政府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尽管有一次重大失败,但湘军也趁太平军内讧时重新调整状态,再次打了太平军一个落花流水。曾国藩也因此重新取得皇帝的信任,后面更是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利船”的主张,开展了洋务运动。

但为什么别人会骂他为“卖国贼”?在1870年时,发生天津教案,一共死了十个人,在办案时,曾国藩一直处于妥协的状态,当外国人说要让张光荣、刘求和陈国端三人抵命时,他不同意,只好赔了外国人46万两白银,并派使团去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使民众不满,但曾国藩深知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不可与外国反抗,这是保全全国人民的最好方法。

从现在向过去回望,曾国藩是有过,因为他打倒了太平天国,使清政府的统治延续了更久,但是从当时的国家角度来看,曾国藩功不可没。他兴办了洋务运动,强大了国民的军事力量,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的进度。因此,他一生清廉,为后人也留下了一大笔财富。

这就是曾国藩,一个时代的伟人,他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贡献了力量,值得我们称赞。

篇五: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这世界上有谁不向往神仙自由自在的生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炼丹修仙?又有几人真正修成正果?凡人想成神仙,却也有不凡之人人一心追求圣贤之道,曾国藩便是其中一个非凡志士,更是极少数终成圣贤的伟人。即使不想成为圣人,纵观他的修圣经历,对于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有极大启发。

曾国藩有志向。他在无尽的学海行舟时,志向由一心苦读考取功名升华为当圣贤。立志也非简单的事,首先,你不能是一条不想翻身的咸鱼,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井底之蛙,时时当对自己保持不满意,虽然会痛苦,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啊!其次,志向不止是一个想法这么简单,立志不是随便立下一个远大目标就好,需要考虑到实现途中可能经历的一切困难并做足心理准备,怀揣必胜之心。就如“十指连心”是我们想想都害怕的酷刑,然而实现大志的路上经历的大难未必比这轻松。然而“立志”也仅是修得正果路上的第一步而已。

曾国藩很自律。暂不提他在现实为官之中所遇困难,单论他在为人处世上的困难就是极大,他认为自己性情浮躁、为人傲慢、虚伪、好色,于是开始记日记反省自己,定下自我管理的十二条日课严格执行。它通过自律克服了性格上的缺陷,战胜了一大困难。自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比登天,直到现在这也是一个广泛又持久的话题。就如我们现在锻炼健身,一天跑两千米不难,坚持两天容易,但想要连续一年就真的只有“圣人”才做得到了——没错,圣人不一定多么有学识,圣人应当是做自己想做的,所做的一切自己回想起来都不后悔,这样所达到的从心所欲、淡然的人生境界。然而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必然承受巨大心理困难的。曾国藩承受巨大痛苦戒烟,只因多看了几眼漂亮女人就在日记中痛骂自己为“禽兽”,甚至连宴后多看了几盘棋都要悔恨自己的不自律。正是他如此蹂躏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才成就圣人之名。

曾国藩坚守自我。在晚清浑浊的官场中,官官相护,无人不贪,皇帝昏庸,清官不受待见,他受着同僚们的鄙夷陷害,仍然坚守底线,一心为国,不厌其烦地上书,后来来到湖南,不顾其他贪官,严整土匪流氓,建立了强大的湘军,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就算不在晚清时期,想在一个混乱的集合体中保持清白也是难事,尤其是曾国藩保持廉洁正值的代价可能是生命。这正需要通过自律锻炼出来的钢铁般坚定的信念,始终如一的宏大志向,这正是圣人所为啊!

我们不求做圣人,不强求事事尽善尽美,只求一辈子过完觉得值了,这也需要像曾国藩一样立志、自律,要保持自己的底线操守,不管资质有多平凡,也能做自己心中的圣人。

篇六: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已。岂唯我国,亦全世界不睹之大人也。”这是梁启超评价曾国藩的一句话。拜读完《曾国藩传》,我逐渐了解了曾国藩61年的人生的艰辛、苦楚,与奋斗中铸就的篇章。纵使他有负面的性格缺陷,其对国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仍值得称道。

从湖南的边缘山村走出,考7次科举终于斩获进士,官至二品。而后在国难当头之际弃笔从戎,自建湘军,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做出卓越贡献,为清朝鞠躬尽瘁,终在两江总督之任上病死。短短几行字,概括了他苦难的一生,但无法概括他的精神。

大凡提到曾国藩,很多人想到的是“拙”。从十六年寒窗苦读落榜六次还被考官评价为“文理不通”,与后来围攻安庆时采取“修墙”的笨拙作战方式,还是传闻中比梁上小偷背书更慢的故事,都可见曾国藩的“拙”。然而,笨拙并没有阻拦他的步伐,反而成为了他独特的优势和契机。因为他时刻督促自己坚持,用矢志不渝的态度和毅力攻克难关,他造就了一手创办的湘军的坚定的信念与战意,拥有大心脏、大气度。才能在困难面前从容镇定。

曾国藩之所以成功,还因为他的“律”,即严于律己,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每日读经卷,记日记,总结工作。这个习惯伴随了他一辈子。他在日记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改正,这种方法放在现在依旧难有人长期坚持。在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中的几年,他不断反思,意识到自己锋芒过露,总是怀有强烈的道德优越感,办事过于耿直,容易引起反感。于是他改正自我,再出山时,待人接物,判若两人。正是这种自省的习惯,曾国藩身上的弊病能日益减少,最终向他梦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转变。

另外然我感到钦佩的是曾国藩“忍”的能力。初建湘军时军人抱怨不断,甚至把事闹到了巡抚衙门。但即使他成了湖南官场的笑话,许多人落井下石,可他留下“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话,选出一千多人带去衡阳,一心练兵,形成了湘军的雏形。试想如果当时他直接对薄公堂,也就不会有后来名垂青史的曾国藩了,只有他经历了靖港惨败,九江惨败,忍辱负重,才有后来一场场的大胜。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是逆天改命的过程,也是不断斗争的过程。他与新任的咸丰皇帝斗争,不断违背君命作战;与自身的笨拙斗争,真正诠释了“勤能补拙”的道理;与曾经看中但恩将仇报的沈葆桢为军粮之事斗争;和自己身体的孱弱斗争。昔日讥讽过他的人,最终看到了他在不断斗争中崛起,成为晚晴四大名臣之首。

当然,曾国藩也并非完人。在攻打太平天国运动时对士兵过于残忍的杀害,处理天津教会事件时对英法列强的偏袒,被很多人视为卖国的行径。但无可否认的是,他在反抗中国的没落和对洋务运动等强国运动的贡献无人能及,所以功大于过。同时他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对圣人之道上有极高的追求,对母亲、兄弟关爱,时刻心系家族和国家,直到完成事业,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

合上书本,仿佛见证了传奇的落幕。这位晚清功臣,用行动诠释了天资不是成功的关键,直达顶峰的信心、忍辱负重的信念、严于律己的信条才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各族人民奋勇向前。

此之为曾国藩。

篇七: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便是《资治通鉴》的由来。读人物传记,也是求在茫茫过往中窥见一缕善意的光辉,然后平心静气,修身养性的过程。

曾国藩不同于后来的李鸿章、梁启超等人,他的一生,起点极低。他智力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他身体禀赋很差,一身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他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更差劲的是,他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但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与其说他生来便是模范,不如说他是每个平凡却不甘平庸的人的缩影。可恰恰是他这样,如同修仙文中,起步一无所有的男一,在旁观者的默哀注视下,却凭自己一招一式不断累积的朝朝暮暮,而走上人生之巅,这样普通又落俗的人设,才最最戳人心窝。毕竟天才少有,平凡才是大多数。由此见得,曾国藩的进阶之道,何尝不是大多数人忙忙碌碌一直追寻的应试或是职场生存之道?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很乐意谈谈曾国藩的一生于我们学习有何借鉴之处。

最想谈的是努力。亦可分为勇于承认努力和敢于努力两部分。

常常看到高考后的状元采访,把自己说得是个不靠什么努力就取得了好成绩的顶级牛人。排除真的是天赋异禀这一可能,那为什么状元们,括弧所有人,都不愿承认自己十分努力呢?似乎努力常常与笨挂钩,而谁又愿意每天在脑袋上顶个“笨”字沉迷刷题,生人勿进呢?其实努力的人才是聪明人。不是每个人都找得到学习的捷径的,那谁先开始走路,谁便握有胜利的最大可能性。承认努力,是自己心底的轻松同时也可获得众人的监督,而所谓众人亦会因你的努力而岌岌自危。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不惯努力之人的原因,大抵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罢了。

“葡萄”自然不是所有人想有就有的。许多执着于“面子工程”的人幡然悔悟,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却发现无从下手。因为努力其实是一种能力。不仅要想努力,更要会努力。曾国藩深谙其道,只有放空一切的日夜兼程与脚踏实地才能给予那些看不上自己的人最好的回击。他读书是笨办法,不背完理解完一本决不开始下一本。不是鼓励这种方法,而是赞扬他这种铢而累,寸而积的信念。写到这儿,已经有点像心灵鸡汤了。的确,努力这话题太大,谈着谈着便有种给人画了一张大饼的感觉。那实际究竟该如何操作呢?

曾国藩同样给予了我们答案。我们可以自由发挥。总觉得庄子的齐物观有另一种解读。泰山大,而蝼蚁小,但有时用着的却是众人眼中效用较小的蝼蚁。天下万物各司其职,故可说是齐物。同样,我们学习,一定是功利心极强的考点一二三吗?曾国藩在翰林院时考试,不同于其他人般平日纵情高歌,考前临时抱佛脚,他得益于考秀才前的脚踏实地精神,而轻松了很多。所以,知识的积累努力的边界无边无涯,我们自由发挥横冲直撞,终归会在将来有一天付诸回报。

《曾国藩传》教导我们的绝对不止这些,有些史越读越感慨,有些真理越辩越明白。

篇八: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中国历史上的半个“圣人”,晚清时期的第一中兴大臣,评价相当高远。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卖国者”,在天津教案中出卖了中国的利益。各种说法纷纷云云。在阅读了张弘杰老师所著的《曾国藩传》后,我对此有了深刻的理解。

曾国藩是湖南人,建立的湘军集团以平定太平天国,推动了洋务运动驰名于世,体现出曾国藩卓越的能力,令人深信,以他的才能,若不是处在晚清,他可以施展更大的抱负。但曾国藩其人,却是一位“笨拙”的小镇青年。祖上毫无荫蔽,身处腐朽昏庸的晚清政坛,以一己之力,为清王朝延续了五十年寿命。

这位“笨拙”的人,科举七次才成为秀才,比起晚清同时代的大人物,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天资聪颖之辈,随后的梁启超更是才华横溢。但唯有曾国藩的高度令人仰望。他曾在日记中记载,他成事的唯一方法就是“拙”,不去走捷径。源自于曾国藩年轻读书时的领悟,帮助他成就不世之功。可见即使世上天才很多,但成大事者数几。纵然先天不足,也有最朴素的方法弥补,甚至赶超。这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工不巧的方法。

曾国藩是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位精神偶像,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一生都恪守行自己的道德准则,日记中记录下的十二清律,家书中对家人的细心教诲,无不体现出他崇高的道德水准。从三十岁立志做圣人开始,至死不渝。无论是在京城得罪咸丰,还是在湖南逆官员之流而上建立湘军,都是他立德、立功、立言的行动。他心中崇高的理念铸就了极高的道德标准。

儒家教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从未忘却自己的初心,宦海沉浮一生,始终以“诚”“勤”等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严以律己。在家书中也留下了“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散;一国之中,廉则亲,贪则败”等语。在对于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连毛泽东都将他作为道标。

人无完人,曾国藩也有暗处,刚成京官时,他功成名就,成了翰林,自视甚高。朋友们常说他傲慢,还有皇帝的猜疑,统兵湘军之际,曾因粮饷一事与左宗棠。沈葆桢等人纠结。处理天津教案时,因为统治者和国民的知识水平不高,以及对洋人的认知不足,而被迫成为“卖国贼”。在江西被解除兵权,回家,蛰伏两年,脱胎换骨。他将一生的困难和阻碍全部跨过,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康庄大道。以独特的精神魅力统领湘军,立下赫赫战功。

曾国藩的一生,以精卫自许,尽心竭力,延长清王朝的寿命;呕心沥血,更新清王朝的精神;殚精竭虑,脱换清王朝的胎骨。蹉跎一生,死前回首,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一事无成。可在行动中,所散出的辉光,照亮了沉寂的一角,他是晚清中最熠熠生辉的明星。历史早已走过,时间未曾停滞。曾国藩的“勤、诚、悔、拙”数字都是我们学习的瑰宝。愿我们以后也可以达到他那崇高的精神境界,完成内圣外王之宏愿。

篇九: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第一个字是忠。

曾国藩是典型的浸润在儒家思想中、由科举制度选拔产生的官员,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臣事君以忠”,为大清帝国殚精竭虑。

他在做京官期间,十年七升,傲视群曹,从一个普通进士迅速成为副部级官员,这在晚清极为罕见。如果他追求的只是功名,那么只要像同时代的官员那样,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原则,因循疲沓,苟且偷安,就能安安稳稳地守着自己的官位。但强烈的爱国情怀,让官场得意的曾国藩郁怀如焚。在因循懈怠的政治气氛下,他数次上疏谏言,试图改进官场作风,因此得罪了众多京官,甚至激怒了咸丰皇帝,为自己原本平顺的仕途增添了诸多障碍。

带领湘军攻下南京后,他没有恃功自傲,不仅让自己的九弟曾国荃回了湖南老家,还向朝廷请示——我没那么大的功劳,不要给我升官。对国家的忠诚,可见一斑。

曾国藩不仅自己始终贯彻这个“忠”字,还把忠诚教育贯彻到军中。他深知依靠“武弁(biàn)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的大清军队,要打败太平军是不可能的,因此练兵时首重给军队注入“良心”和“灵魂”。他在中国军事史上,首先发明了“政治教育”,创立湘军之后,每逢三日、八日,都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进行政治动员。他亲自训话,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正是这支武装到思想的军队,彻底剿灭了太平军。

由此可见,我们开展队伍思想教育,强调政治建警、忠诚铸警,意义重大。

第二个字是学。

萧一山在书的引子里写道:“曾国藩的事业之成就,完全由学而来,无关乎命运,今昔人的议论都是一致的。”

由于大兴文字狱,导致清朝的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形成了热衷考据的风气,天天考据各种历史上的书,最后就比谁肚子里考据的这些学问多,比谁认识的字多,比谁解释的字更全面。

曾国藩逆流而上,他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学习的内容涉猎甚广,不仅学儒家经典,还学军事、科学、历史、风水,为了治好眼病,甚至还学过气功。

萧一山评价曾国藩治学的方法,是“由博返约、由约返博,兼归纳演绎而为一”。他的思想体系,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这么一个演变过程。年轻时像所有修习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一样,想做圣人;而后经历了官场沉浮、沙场生死,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这个曾经世人眼中的平庸之人,终成通才、奇才。

这让我想起骆驼和兔子理论。骆驼知道自己要穿越沙漠,就会储存许多的水、长很多肉;兔子则每顿只吃一丁点儿,剩下的物料途中再补充。读后感·积累显然很重要,但光积累不实践,这些积累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不仅要广泛学、深入学,更要学以致用、以学促行,在提升个人能力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执行力和效能。

第三个字是恒。

我们刚才说,曾国藩通过“终身学习”这条路径,终于成就大业。这个路径意味着以中人之资,人人可为,但最终成之者甚少,关键就在于一个“恒”字。

篇十: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我对于曾国藩一开始的认知是教科书里杀人如麻的暴君,直到我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他是很多人的信仰。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之前就听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好人做了一件坏事,那就会被指责为坏人,坏人做了一件好事就会被认为是好人。现在回想起来不由觉得有些讽刺。

当我了解完他的经历后,不得不感慨曾国藩这个人太坚韧了,从平凡到不凡,他好像早就想好了自己的一生该怎么做,而且他能让我感觉到他能做到的,只要通过努力,我也肯定能做到,就像他当初励志学做圣人的时候,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他说过原来范仲淹,韩琦那样的大政治家和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并非高不可及,如果我们切实努力,脚踏实地,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

十来年五次科举不中,22岁的时候,第六次科学举院试被悬牌批责文理欠通,他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同体文章主骨作对比,终于打通了关节,领悟到文章怎么写才能体现自己见解,怎样把道理讲通、讲透。终于在第七次考取秀才。刚到北京的他是那么的普通,从小地方出来土里土气,见识短浅,观念粗鄙。但是当他意识到后,除了自卑和焦虑,他付出了行动。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把交友当做生活的一件大事。他向倭仁学习记日记,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咸丰六年他被拿掉了兵权蛰伏在家,除了郁闷痛苦,他仔细回忆过往种种,写信给朋友,让他们给自己提意见,他意识到这么多年处处碰壁,除了外部原因,自己的性格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于是再次出山的曾国藩更加谦和,更能委曲求全了,他更能和光同尘了……

纵观曾国藩一生,他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布满了荆棘与坎坷,可这些苦难和挫折却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每一次的跌入低谷,让他又一次铆足劲弹到高峰,他成功用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即使天赋平庸,也可通过真心实意的锻炼,陶冶变化,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可见曾国藩的早年励志和内在精神信念在他的一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曾国藩刚开始记日记的时候也跟我们一样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为了写好日记,他把他的日记抄写给他的亲人朋友看,让他们监督自己。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总有盲点,他曾经说过:“天下是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我通过这句话明白了自己在学习生涯中不尽意,一方面是因为不不自律,没有恒心,另一方面是太佛系,对自己还不够狠,然后用佛系掩盖了自己的无能,把责任推给别人。所以我希望以后自己能向曾国藩学习,严格管理自己,正面自己的错误,用努力和汗水换来自己想要的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zuoweizaiti/duhougan/1334751.html

  • 标签: 读后感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推荐10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推荐10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