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2.11W 次

篇一: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精选7篇)

在第一遍备课时,看了一下原有的PPT,好几十张。怎么想都觉得在30分钟之内完不成任务,所以备课的过程当中将不重要的内容进行删除。然后在下午二次备课的时候,在删过的基础上再加以斟酌,将一些可在脑子里储存以方便补充的内容存入脑子,可留可无的东西再次删除。最终留下的内容发现都是围绕着能让学生当堂会背,当堂理解诗意需要的最关键的东西。诗、原文配诗意、再回归原文背诵升华古诗表达的情感。删繁就简,发现一下子思路更清晰,讲解更没有压力,但前提是很多东西都内化进脑子里才行。再回想,年轻时包括现在很多年轻人的课堂,就是好多东西都要讲,生怕哪点没讲学生不会不明白了,觉得什么都很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自己累学生也累。发现教学也跟自己随着年龄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一样:人生很复杂,世界很大,但重要的事情无非就是:学会自洽,健康快乐的度过平凡的每一天,就是凡人活着的意义。做老师也是一样,每节课——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为着一件事而去即可,最多两个已经不得了了。很多细枝末节看似很美的东西真没那么重要,不用弯弯绕绕。

昨天发现了两个可以进行慢节奏诵读的配乐,另外一个是熟练之后快节奏进行诵读的配乐。所以今天在五分钟等待学生陆续进入直播间的时间里,放着慢节奏配乐诵读,给学生进行示范,也就相当于一次课前预习。全文结束之后,再次让学生进行配乐熟读,先是三变的慢节奏配乐,最后两遍的快节奏的配乐试背。不知道学生学的怎么样,反正我在节奏感明显的配乐诵读中,不由跟着节奏晃着背着,背诵成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且慢慢发现有节奏的配阅读反而能找到换气气息调整的感觉,不觉得累。不知道学生让学生配乐读的咋样,反正他老师是挺嗨的。

明天决定《狼牙山五壮士》视频+讲解方式授课,确实比自己讲要省心些。

篇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从读准字音、读通古诗、读懂古诗,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非常清楚,在理解诗歌时,能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整篇文章的教学。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但是,在朗读指导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自身朗读的水平不够好,因此指导朗读显得苍白无力。经过仔细地反思,我觉得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一、回环复读使用的时机要恰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每个环节教学之后,都会回到这句话的朗读中。理想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能逐渐深入,读出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但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到位,而且学生也缺乏深入的感悟,所以在一遍又一遍的回环朗读中,学生的语调是单一的,在同一层面上的,让人觉得没有层次感,枯燥乏味。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二、要善于用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在一堂课中,如果教师始终是情绪激昂的,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之中。这节课中,我觉得我还没有完全地融入文本之中,从而导致学生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三、有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

在长征路线图的使用时机上,也可以有更好选择。我用长征路线图作为学生了解长征的工具,如果能把这一工具与理解“万水千山”结合起来,在理解“万水千山”时让学生去对照长征的路线图,算一算跨越11个省到底需要走多远的路,将长征路程数据进行折算,让学生感受路程的遥远。学生一定能够了解得更深刻,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回味着这节课,或许我的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许我的语言引领不能直达学生的心灵,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憾,但是,我还是觉得欣慰,因为在这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许多,勇于尝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一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向着这个目标,我会不断努力的。

篇三: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结合视频让学生了解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暖”与“寒”的理解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理解时,我播放了视频《飞夺泸定桥》,让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感想,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朗读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的赞美。最后提醒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来之不易,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也要发扬红军不畏艰险,乐于奉献的长征精神。

篇四: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这周我是在国家中小学教育平台上看的,是张海宏老师讲的课。接下来我从下面几点分析一下这篇文章。

首先是关于这首诗的知识点及重难点。由于它是一首诗歌,所以我在讲课的时候就注重诗歌的理解以及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重点是重点字的翻译,难点是对于感情的理解。我在突破重难点的时候,是采用逐句分析的方法,比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就需要同学们知道等闲是平常的意思,进一步让同学们知道整句话的意思,然后通过对比万水千山的艰难和红军不怕困难,以及把他们视作等闲之物来表达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我在讲课的时候会让同学们把需要他们理解的句子读几遍,说“同学们,你们从这句诗中读到了什么呢?”。在对这首诗进行逐句分析之后,让同学们再带着感情来读,再通过对整首诗重点字的分析感受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关于字的练习是课内课下相结合的,在讲重点字的时候,就让同学们在自己的书法本上写五遍,趁热打铁记下这个字,也会在课下让同学们在小楷本上继续写重点字,加深记忆,同时让学生们做这一首诗的练习册。

我看张老师的课,他刚开始给同学们解读了七律和长征的含义,给同学们解释课题,通过介绍长征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整首诗歌,这个点恰恰是我忽视的,这就导致我在整节课中想让同学理解红军的精神时非常困难。张老师让同学们朗读诗歌之后,对学生的评价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位同学读的非常流畅,字音清晰,若是能把题目和作者一起读上,就更好了”“请同学们关注闲、丸、寒、颜这四个字,他们是诗的韵脚,如果把他们堵好了,那么诗也有了韵味”。张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会指出,学生具体的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让同学们更容易接受,同时对学生的朗读也有指导,这也是我一直忽视的,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指导朗读的地方,我一直说“请同学们读出这首诗的气势来”,我说的不到位,同学们也就理解的不好,也就读不出来这首诗的感觉。张老师在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时候,也是采用的逐句分析的方法,但是张老师会让指名让某一个同学来说,而我是让同学们群答的,之后我会减少同学们的群答,增加同学们的个人回答。同时,张老师在逐句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了视频来帮助同学理解,这样直观的感受,更能让同学们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而我就缺了直观的这个环节,只是让同学们想象。张老师是通过让同学们朗读、看视频、逐句分析来理解课文的感情,由于张老师逐句分析时,让同学们理解的更深刻,所以张老师没有单独把感情拎出来让同学再分析,同学们就已经能感受到英雄的红军。最后,张老师还关注到了同学们的背诵,在课堂上就挖空让同学们背诵了。

通过分析张老师的课,我发现虽然我们在突破重难点的时候都用的是逐句分析的方法,但是张老师的逐句分析更细致,在逐句分析中融入视频,让同学们更加直观感受,同时,张老师注重朗读,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们感受红军的艰难。最后也是我欠缺的一点,张老师在课上就给同学们背诵的练习了,而我是放在课下让同学们背,这样没有学完赶紧趁热打铁的效果好。

篇五: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在学习《七律·长征》之前,可以利用视频、文字等资料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再进入这首律诗的学习,有着必不可少的意义。

《七律·长征》理解起来并不困难,结合注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一些地名,山名,江河名等。诗中的一些关键词对于理解至关重要,如“等闲”“逶迤”“磅礴”等,学生利用工具书在预习时弄懂意思,全诗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首联总领全诗,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颈联承“万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典型,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点面结合的写法也显而易见了。

学习过程中带着学生边理解边朗读,边体会情感,抓住“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转而一问,万水千山真的只等闲吗?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入毛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的一段话,加深学生的理解。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毛泽东

情感被充分调动,朗读起来情感才能更加真挚,反复朗读,自然熟读成诵。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把《七律·长征》放在第二单元《革命岁月》的首篇,足见长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篇六: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活动板块:

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2、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3、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现在有的课堂教学为了突显人文性,一味强调让学生感悟,而丢弃了作为第一性的工具性,这是极为片面的。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

4、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5、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坡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篇七: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正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这举世闻名的壮举而作。当我一一次细细品读这首诗时,眼前仿佛又看到那险峻的山、苍凉的水,耳畔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欢呼声。当思想尽情驰骋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得长征精神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前进的脚步。

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学生不可能感受到长征中的重重困难。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课前准备很重要。于是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规律,在备课中特别关注导读的策略,尊重了“教学建议”,给予学生更多形象感悟,不仅体会诗句表面的意思,还能了解到诗句背后的故事,使学生能真正读懂这首诗。

一、背景补充,形成画面,走进长征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因此我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视频;下载了“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还有诗中所提到的山的视频,进而理解“逶迤”和“磅礴”,为下面与“细浪”、“泥丸”对比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这样的情境渲染将学生一点点带进那个时代,走进诗中所描写的画面,让学生有如亲临实地,感受到长征中的艰险。通过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让学生去感悟诗文蕴涵其中的一份细腻的诗情,一颗独特的诗心。

二、运用策略读懂诗句,体会长征之难,感悟红军精神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自然引入“长征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哪句诗又体现了红军不怕难呢?”“说说你理解的句子”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初步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接下来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再次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又通过和“细浪”、“泥丸”作对比,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腾”与“走”的意思,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走进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适时的资料补充,帮助学生读懂了诗句背后的故事,更深刻地体会了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情。

三、以读代讲,读中悟情,感受长征。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开课不久,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红军翻山越岭时的情境,看看还会遇到哪些困难。这样学生就更加体会到长征艰难了。以此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语气的前重后平,体现了学生对红军乐观精神的感悟。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创设情境读、自由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诵读……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四、资源整合,创设情境,深入长征。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通过播放电影片断中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展现了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形象,令孩子们既感心寒,对敌人仇恨;又感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体会最后一句诗中所包含的长征即将胜利时红军战士们的喜悦、激动之情,再次播放电影片断,让学生被影片中以苦为乐,胜利开怀的情境所打动,激发了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学生在放声地激动朗读中体会了最后一句诗意。整节教学结束之际,我播放了《七律长征》的伴奏,至此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有助于学生体会时代久远、场面宏大的诗句,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诗文的`思想内容。

另外,由于学生预习得十分充分,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所以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没有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丰富课堂语言,注意语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czzw/zhongkao/1242801.html

  • 标签: 反思 长征 七律 精选 教学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