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话题作文 > 关于唐姓的研究报告(推荐5篇)作文

关于唐姓的研究报告(推荐5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2.21W 次

篇一:关于唐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唐姓的研究报告(推荐5篇)作文

宋鸿阳

一、问题的提出

咱们班上,姓刘的呀、姓王的呀、姓张的呀、姓陈的呀……有很多现实都是重复的,可是班上就我一个人是姓宋的,不禁让我有些失望。但我更想知道的是,在我这“独特”的姓氏背后,是否会藏着一些出名的人?

二、研究方法

1。咨询身边的人。

2。自己的联想。

3。互联网查询资料。

三、资料整理

四、研究结论

1。在历史中,宋姓虽然不像李姓有许多皇爵,不像王姓人口之多,那是宋姓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撑起中华人民创建社会的一角。

2。在一些小说里,也有许多姓宋的人物,譬如宋江、宋青书、宋远桥、宋善朋、宋天保、宋献策等等。他们不是武林高手,就是军队头领。

篇二:关于唐姓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的爸爸姓张,我也姓张。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姓张,我爸爸也有很多同事姓张。“张”姓是怎么来的呢?全国“张”姓大概有多少人呢?历史上姓张的名人有哪些呢?这些问题,让我很好奇。所以我对“张”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去图书馆查阅有关“张”姓的历史书籍。

2、上网搜集有关“张”姓的资料。

3、询问爸爸妈妈关于“张”姓的由来和历史。

三、资料整理

1、“张”姓的来源

(1)“张”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张”姓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之孙张挥。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这一支张姓,以青阳(今河北清河)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2)“张”姓源于改姓

其一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本来是聂壹的后人,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其二源于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另外,源于他族改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古代的乌桓、女真、鲜卑、匈奴、契丹等族,有改汉姓张氏者。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均有人张姓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张氏。

2、张姓的发展历史

张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青阳一带,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张姓。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秦汉时,张姓向四川、甘肃、宁夏等地发展繁衍。后来,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进入江苏,又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张姓在宋朝为第三大姓。明朝,张姓由广东始入台湾。张姓在元朝、明朝为第二大姓。

3、张姓的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张姓历代名人1741名,占总名人数的3。8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3位。其中,有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纵横家张仪;西汉时期的政治家、谋略家张良;西汉的外交家、探险家、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张骞;东汉的天文学家、数学家、辞赋家、发明地动仪的张衡;东汉的医学家、医圣张仲景;西晋的文学家、政治家张华;唐朝的郑家、文学家张九龄;唐朝的书法家、草圣张旭;明朝的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清朝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中华民国时期的革命革命军将领张学良;现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张闻天等。

4、张姓的现状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24位。自宋朝之后的近千年中,张姓的发展十分迅速。2019年1月,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张姓的人口总数已超过9500万,为全国第三大姓。张姓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5%,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8。5%。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张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占张姓总人口的10。1%,河南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

四、研究结论

1、“张”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历史悠久的姓氏。

2、历史上的“张”姓名人辈出,在各个历史时期和领域都闪耀着光芒。

3、在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中,“张”姓的人口总数已超过9500万,为全国第三大姓。

篇三:关于唐姓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家一家七口,除了妈妈和奶奶,我家的人全部姓唐,我们家乡的村子里也几乎都是姓“唐”。“唐”姓是怎么来的呢?历史上关于“唐”姓的名人有多少呢?现在的“唐”姓究竟在我国姓氏中占怎样的位置,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唐”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些调查。

二、研究方法

一、上网查询关于唐姓的历史资料

二、通过查询书籍了解唐姓的历史名人

三、询问身边的长辈获得有关唐姓的信息

三、资料整理

类别内容

来源:(来源1)源于姬姓与祁姓

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帝尧,姓伊祁,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迁杜国,称唐杜氏。

(来源2)源于维吾尔族

元朝畏兀儿人唐仁祖,其祖名唐古直,后代取名首字为姓,是为唐姓,唐仁祖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历史名人:

唐顺之,江苏武进人,明朝散文家,观至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宋派”人物之一。

唐才常: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物之一,早年参与时务学堂的创办,编辑《湘学报》,后被张之洞勾结英国领事将其杀害

唐寅:(174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土、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绍仪:(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字少川,1862年1月2日生于广年香山县(今珠海唐家湾镇唐家村)人,清末民初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校长,还是复旦大学的创办人。

四、研究结论

1、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780余万,为全国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780余万,增长了15倍之多,

2、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3、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34%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18%,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

4、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

篇四:关于唐姓的研究报告

张津韬

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黃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书籍、子孙赐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发源于尹城国,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姓张的名人有张飞、张骞、张衡、张仲景、张九龄等等。据统计,目前张姓人口总数近亿。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像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的讲述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

篇五:关于唐姓的研究报告

一、问提的提出

我们家一家六口,除了妈妈和奶奶之外,我家的全部人都姓唐,我们家乡的村子里也几乎都是姓“唐”。“唐”姓是怎么来的呢?历史上关于“唐”姓究竟在我国姓氏中占怎样的位置,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唐”姓的历史和发现做了一些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唐”姓来源:皇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帝尧,姓依祁,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迁杜国,称唐杜氏。

“唐”姓氏史名人:唐顺之,江苏武进人,明朝散文家,观至右金都御史、化凤阳巡抚。“唐宋派”人物之一。

“唐”姓现状:当代唐姓人口已达1010余万,为全国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约占人口的0。65%从明朝至金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1010余万,约19倍。

四、研究结论

1、唐姓起源很早,传说,舜帝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说以被称为陶唐氏。

2、“唐”姓是中国姓氏排行25位大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5%,唐姓遍布天下。

3、今唐姓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这6省唐姓占全国唐姓人口60%。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zuoweizaiti/htzt/1364902.html

  • 标签: 报告 唐姓 关于唐姓的研究报告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关于唐姓的研究报告(推荐5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关于唐姓的研究报告(推荐5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