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话题作文 > 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推荐20篇)

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推荐20篇)

 作者: | 阅读: 3.36W 次

篇一: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推荐20篇)

张可寻

春节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了,在春节的尾声之际,就是元宵节。

元宵节,顾名思义就是吃元宵的节日,元宵还有一个名字叫“汤团”,我们家的汤团通常都是自己做的。

每逢元宵节,妈妈都会买一大堆糯米粉来做汤团,我自小就喜欢屁颠屁颠地跟在后头看妈妈做汤团,渐渐的也就会做了。

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我第一次做汤圆的情形,不禁觉得好笑。

我一手拿着面团,一手呈“U”形,一深一浅地把面团抠出碗状,但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面团,竟被妈妈加多了水,又因用力过猛导致双手沾满了面糊。要知道我可是最讨厌这种似黏非黏,但能沾满双手的东西了,便自然地甩着双手,希望能把它们扔回面盆里,可是却越粘越牢。

正在绝望之时,妈妈走过来,抓起一把面粉往我手上撒,我两眼茫然的望着她,十分不解,但更多的是惊奇,“这难道不会使我的手更黏”我想。甚至都没注意到,我把话说出了声响,引起了妈妈的注意。

“等着瞧吧!”妈妈神秘兮兮地一笑,我的心简直跳到了嗓子眼,一秒间一个天真的想法闪过——我的手就此分不开了。

不知是因为我当时的天真烂漫,我竟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在这一瞬间闪过的念头在我的心里逐渐被放大,被认可,同时被放大的还有我的恐惧和焦急。

“好了!”我竟不敢相信我的耳朵,半信半疑。当然这,真的发生了。

松开后我本能地,用被问号充满了的目光投向妈妈,她笑了,却没有回答我。

好奇和兴趣促使着我接着包下去。不一会儿就有了满满一盘,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家伙亭亭地立在盆中。

“上锅!”我兴奋的大喊,此时的窗外已染上了点点红晕,已至黄昏。

当他们再一次出锅时,太阳已经躲到青山之后了。

咬一口,一股暖意袭来软软的,Q弹的面团配上肉,如丝绒般顺滑,淌入口中。

这香甜的味道,岂不就是劳动的味道,家的味道,不是幸福的味道么?

篇二: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中国有着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每一种节日,在各地都有着不同的习俗,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节日,还是宁波的元宵节。

妈妈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宁波人,从骨子里喜欢吃各式糯米做的点心。而元宵节的汤圆,更是不容错过的。与现代化生产的速食汤圆不同的是,在宁波,传统的汤圆连糯米粉都是自己做的。

提前一天,将上好的糯米清洗干净,并浸泡好。到了元宵那天,家家就都开工了。磨米,拌馅儿,忙得不亦乐乎。磨米时,一手推动水磨上的把手,另一只手往水磨里加米,磨出来的米浆沿着水槽,流入放好的桶中。接下来用干净的纱布把米浆包起来,让米浆中的水流干,便形成了一个个糯米块,再将这些糯米块反复揉搓,就变成了柔软的糯米坯子。

圆子的馅儿也非同一般。将干芝麻炒熟后捣碎,加入绵白糖和小块的猪板油搅拌,不一会儿,便散发出阵阵香味儿,就算是吃饱的人,闻到这香味,恐怕也按捺不住,想再尝个鲜儿吧!拌着拌着,这芝麻馅儿就变得油亮油亮的了,顺滑无比,煞是好看!

开始包汤圆了!这时,灶边总是有小孩子候着,等着吃汤圆。他们一个个张大了嘴,伸长了脖子,想第一个吃到汤圆。但大人们可被这帮“小馋猫”给惹急了——这样围着还怎么干活儿啊!

“都出去,谁先出去,吃的汤圆就多!”

听了大人的这句话,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跑了出去,大人们也就能安心地包汤圆了。

大人们包汤圆的手法娴熟,双手就像蝴蝶一样上下舞动,不一会儿,就包好了。这包好的汤圆一个个圆滚滚的,挺着小肚腩,站在那儿,好不可爱!

把它们放入煮沸的水中,看着白白胖胖的它们一个个在锅中上下浮动,颇为有趣。等熟了,将汤圆盛入碗中,轻轻咬上一口,那馅儿便会流出来,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催促着你赶紧吃了它——这种催促又有谁会不听呢?吹一吹,放入口中,能感到芝麻白糖猪油馅遍布口腔的感觉;咬一咬,能吃到滑嫩清香的糯米皮儿,这种口感,不禁让人想多吃几个。小孩子们可忍不住,不听父母的劝告,吃了一个又一个,直到摸着成了一只小皮球的肚子,瘫在椅子上才肯罢嘴,可眼睛还依旧盯着那碗中“白胖小子”呢!看着一脸满足的孩子,父母也奈何不了他啊!

这就是我的家乡——宁波的元宵节。与家人团聚,吃着汤圆,便是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

篇三: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当手中的花灯照亮满城;当孩童的笑传入耳边;当汤圆的香气飘散而来,这时候,元宵节便到了我们的身旁。

好久未吃汤圆,令我好似有点忘记了汤圆的味道,好在妈妈今天打算为我煮汤圆吃,令我多多少少有些兴奋。汤圆的味道有点甜甜的,我最喜欢黑芝麻的,连盛汤圆的水都有一丝丝甜味。

好不容易等到了晚上,终于可以出去游灯笼了!一踏出家门,清凉的晚风迎面而来,令人不禁打了个寒颤。可却因为热闹的气氛,令漆黑的夜都不再寂寞而热闹起来。

小区中游灯笼的孩子可不少,一个个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与喜悦,灯笼都是电动的,所以隐隐约约还会响起音乐。定睛一看,还会发现游灯笼的不止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两三岁的,也有六、七岁的,更多的是四、五岁的孩子。不过,不论年龄,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喜悦的心。

夜晚的第一响烟花绽放开来,美丽的火光照亮每个人的脸庞,将温暖的喜悦洒向每个人心中。所有人的目光被吸引过来。这烟花一响,惊到了所有人,一朵一朵“大花”在夜空中盛开,孩子们一阵一阵的嬉笑声,一盏一盏花灯的浮现,令在场每一个人都倍感喜悦。

烟花已经渐渐落下,花灯也已逐渐稀小,大雾四起,遮住了月。

元宵节送来了喜悦与欢笑,送走了所有的孤寂愁闷,愿来年的元宵节,依旧如今年般热闹。

篇四: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每每嗅到香火的气味,每每听见鞭炮的巨响,每每看见龙的图腾,我总会想到夜明之下烟雾缭绕的香火龙。

我们家乡春节中最热闹的一个节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村里要舞香火龙,可有意思了。

早上起来,我仿佛就闻到了香火的气味。大人们紧张地准备着,小孩子们急切地盼望着夜晚早点来到。

终于,夜幕降临了,整个村镇霎时陷入了安静,所有人都在祠堂中祭奠先祖,巨大的由香火插编而成的龙体在广场上等待着腾云驾雾。

祭祖仪式结束后,突然,在一片片响彻云霄的鞭炮声中,香火龙正式登场。人们把香火龙、双鱼、双狮等引龙全部点燃,巨龙在香火缭绕中若隐若现,龙体在夜幕中火光四射、熠熠生辉,一瞬间竟好似真龙腾飞一般。

舞龙会队长一声令下,双鱼、双狮等引龙先一步前进,接着引龙舞者用香火插编成的“火绣球”在前面逗引着,美丽的“火绣球”在炮声中上下摇摆跳动如小精灵般,全身红光闪闪的香火龙在村镇里的大晒坪上来回穿梭,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围着龙身跑着,跳着。百来个青年舞着香火龙游走于“瑞霭祥云”中,或翻滚、或跳跃、或喷火、或吞食,香火龙似乎变成了真龙在烟雾中腾云驾雾。整个村、镇火光冲天,热闹非凡,似乎也预示着来年的日子风调雨顺、红红火火,如龙腾飞。

传说在古代有一个地方发大水,一位智者提议把稻草、麦杆、竹子等插编成龙,在发大水的地方燃烧,之后大水就真的退了,从那之后,人们认为这个法子很灵验,便纷纷奔走相告,之后每遇大水,便出此一招,后来渐渐演变成今天元宵节舞香火龙的习俗。

香火龙在人们的欢呼雀跃中渐渐地被燃尽了,可它那壮观的场面,恢弘的气势已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成为难忘的回忆……

篇五: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吴诗茵

正月十五这天,村庄被炊烟笼罩,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大人没有工作,小孩没有玩耍,老人没有打牌,人们都在做一件事——吃元宵。

太阳悬在山顶,夕阳在天边渲染开来。四周静静的,我跟疯狗般在厨房门口转来转去,时不时转头张望。“妈,元宵什么时候下锅啊?还没包完吗?”妈妈无奈的笑着:“马上就好了”我别过头,不满意地嘟着嘴,急得眼红。看着桌上那一个个白团子,红糖伴着芝麻的香味飘在鼻间,吞了吞口水,心里越发着急。

元宵下锅,水泛起一道浪花,我站在门口,看着铁锅慢吞吞的叹气,喉咙酸酸的。我激动的转过头去:“妈,妈,等会煮熟了,我要吃四碗,婆婆吃不得太多……妈,妈,爸爸和妹妹吃三碗,外公吃一碗,是吗?”我睁大眼睛期待的望着妈妈“小话唠,多大了,幼稚。”我朝妈妈做了个鬼脸。

“噗——”锅内又叹了口气,我望过去。心里嘀咕着:半个小时,怎么还没到!我漏气地靠在门上,妈妈依旧没有要去厨房的意思。我抬起头,闻着那淡淡的甜香,不自觉的想:元宵应该快熟了吧,个个外白里红,软软糯糯的,跟害羞的小姑娘似的,有的像老奶奶,老爷爷一样在锅底慢慢走,有的和小孩似的调皮地跑,有的如舞蹈家一般再汤汁中欢快地翻滚着,红糖的香味弥漫整个厨房,伴着元宵又软又滑的触感。

“元宵好啦!”我回过神,妈妈已经走进厨房装元宵,我擦了擦口水紧跟妈妈走进厨房,一碗碗一盘盘元宵端上木桌,真让人食欲大增。

我迫不及待地拿上筷子,不等妈妈说,我和妹妹同手同脚端着碗,往嘴里一顿猛噻。妈妈严厉的道:“慢点吃,都不准抢!”我不听,使劲嚼着又黏又软的元宵,元宵烫烫的,有丝丝红糖从里渗出,很美味,不过这不是重点,我和妹妹抢的不是元宵,而是元宵里的钱币,我家乡包元宵时总要将一枚洗干净的硬币包进去,吃到硬币的人,长大后一定会财源滚滚。我的舌头翻滚着,眉眼微皱,细细的品尝着元宵,没有,又没有,我压下失落,看了看家人们,他们也没吃到,我还有机会。我把下一个元宵送进嘴里,嗯,这个元宵有点不一样,我赶忙吐出来,“硬币,是硬币!”我将硬币高举着,激动的泪水从眼眶中流出,“我会发大财!”一家人都笑了起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听着烟花的嘭嘭声,彩色的倒影映在窗户上,大大小小的碗空摆在桌上,半碗腊肉还未吃完,一锅小小的元宵却是吃的心满意足,一家人瘫在椅子上,这一刻,虽短暂,却美好。

篇六: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元宵节是中国最著名的纪念日之一一说到元宵节,谁不是脑海里就浮现出灯火通明的景象,和你们对元宵节又了解多少呢?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

对于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有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来历,传说古时候有一只神鸟来到人间,不幸被猎人误杀,天帝知道后大发雷霆,让天兵天将在正月15这一天放火到人间,作为天地的女儿当然不愿意看到无辜的百姓受苦,便偷偷下凡告着人们,得知真相的百姓很是惊慌,害怕届时自己家的财物被天火烧掉,就在这时一位老人想出了一个好点子,他让大家在正月15那一天挂灯笼,让天帝认为人都被烧死了,就不会再来烧财务了,果不其然,正月15这一天天帝确实没有让天兵放火,大家为了感谢这位天帝之女,在正月15这一天家家访的,直到今天。

说了这么多,咱们又来到了元宵的另一个网红汤圆了,说到汤圆吃在嘴里不是生出了一股甜甜蜜蜜的感觉,不过随着南北差异,汤圆的种类也有所不同,最初的汤圆其实是一种面团,其寓意是团团圆圆,一直到隋唐年间唐元才变成有效的食物,如果有一天元宵节要组一个元宵F4天团,汤圆绝对是F4天团的成员之一。

好了,今天的节日介绍会到此结束,如果你还有疑问,欢迎下次再来问我哦,拜拜。

篇七: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人地辽阔,幅员众多,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而这些风俗在全国大都一样:比如春节要吃团圆饭,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而我今天要说的是元宵节,元宵节当然是要吃元宵,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元宵节之所以吃元宵,是因为元宵寓意着来年幸福团圆,财源滚滚。

记得今年元宵节,我和爸爸、妈妈准备去超市里买汤圆来吃。可超市里的生意异常火爆,冰柜里所有的元宵都被一扫而空了。正当我和爸爸垂头丧气之时,妈妈忽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今年我们自己买材料,自己做元宵,而且再来一个包元宵比赛!我们听后都表示同意,于是我们把爷爷、奶奶也邀请过来参加比赛。

首先,我们应该先准备食材:糯米粉,水以及元宵馅——芝麻或花生馅。正当我要准备去买时,意想不到的是,妈妈早已经准备好了。可这元宵馅——肉!我可从来没听说过。我也从来没吃过肉馅的元宵,这样能好吃吗?我们抱着试试的心态走进了厨房。

一会儿,随着奶奶的一声令下:“预备,开始!”我们便开始了,我们便手忙脚乱地做起了元宵。看!妈妈和奶奶动作好娴熟,爷爷和爸爸在一旁也学着她们的样子,有模有样的包着,包得还不错。于是我也赶紧进入战备状态,开始包起来。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先把揉好的糯米粉在手掌里压成圆形,然后放在旁边备用,再把剁好的肉末放进皮里,揉成圆形……我是这么想的,可手却不听使唤,包来三不像,时间很快过去了,我啥都还没有包成,反倒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小花猫”。大家见到我这副模样,爸爸笑得前仰后合,奶奶笑得捂着肚皮,爷爷笑得直跺脚。我见状抓起一把糯米粉,撒在了爸爸的脸上,结果爸爸也变成了一个“大花猫”,于是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折腾了半天,终于做好了。于是妈妈把做好的元宵放进锅里煮了起来。元宵在锅中“打着转”,想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玩儿水。一会儿,元宵煮好了,妈妈捞起元宵,我赶紧端给奶奶和爷爷,爷爷奶奶都夸我越来越懂事,还奖励了红包。我平生第一次吃到肉馅儿的元宵,也是第一次吃到自己包的元宵,我心里感到美滋滋的。

我们的比赛结束了,没有胜负,元宵节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落下来帷幕,那幸福地笑声飘得好远好远。

篇八: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六(1)班蔡安琪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在古代被称为上元节,灯节,是春节以后第一个重要的日子。

在我们家乡,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是吃汤圆,因为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一家人在一起。

汤圆的做法,容易学,却很难做的漂亮。首先洗净双手,然后将糯米粉和水按比例搅拌均匀,搅拌时,按实际情况加水或糯米粉,不一会儿,面团就和好了。接着从面团上扯下一些,在手中搓成球。然后便是包馅了。先将面球压平,中间压一个凹槽,再把馅放进去。馅料也有各种各样,像芝麻、豆沙、蔬菜、水果,甚至还可以放巧克力,按照个人口味来放。放完馅再把口捏紧实,也可以加一点点水让它粘得更紧,搓圆,一个小巧玲珑的汤圆就完成了。多做几个,下水蒸煮,等看到汤圆浮了上来,随着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那晶莹剔透的汤圆映入眼帘,我情不自禁咬上一口,甜甜的芝麻流淌嘴中,满嘴的芝麻香,甜蜜诱人,令人流连忘返。

吃完汤圆,便是热闹的赏花灯,猜灯谜。“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在古代唐朝每次上元节都要摆一个大大的“灯轮”共同闹花灯。现在,我们走出屋门,那街边,是挂满各种花灯,像那华丽的宫灯,透明清亮的玻璃方灯,华灯流溢的白明角琉璃灯……满街灯光,明亮且温柔,很是吉祥。

元宵节还有一个习俗:猜灯谜。从宋朝开始流行把谜语贴在灯笼上,供游人竞猜的游戏一直延续至今。人们喜欢把灯谜挂在高处,这灯谜包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阖家团圆庆佳节,千家万户吃元宵,这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让我们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篇九: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眨眼之间,繁盛无比的春节即将褪去,我们便迎来了元宵节,元宵节可少不了吃汤圆,不禁让我想起“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为什么要叫汤圆呢?

我知道关于元宵节的故事,你想听听吗?首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古人还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据说有着吃汤圆的习俗。

以往,我都是自己做汤圆的,但做的特别难吃。但是今天有所不同,今天是妈妈来做汤圆,想必一定非常好吃,所以从母亲进入厨房的那一刻,我就已经饿了,多想现在就吃上一口细嫩柔滑的汤圆啊!于是我跟了上去,迫不及待地来看看。

首先,母亲将糯米粉加入水,再擀成几个圆形状,再将备好的芝麻粉放入其中,搓成一个球,几个汤圆就做成功啦!看起来似桂圆大小,圆溜溜的像个小球,摸上去凉冰冰的,软软的,甚是可爱。母亲先在锅里加好冷水,再将水烧开,就把汤圆放进去,一开始,我将眼睛瞪得老大,生怕观察不到细节—现在汤圆是沉静在锅底,像几个熟睡的小娃娃,可爱至及!但是后来,妈妈突然把锅盖盖上了。这导致我根本看不见元宵,我那激动的心情随之飘然而散,妈妈解释道:“如果不盖会不熟的。”“那还要多久?”“几个小时吧!”妈妈随意地回答。此时此刻,听了她的话后,我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进进出出厨房都已有上百次,就是为了元宵啊!

“妈妈,什么时候才……”

“还有2个小时!”

我听了这句话,可悲伤了,就连眼睛都急红了!顿时,我耷拉着耳朵,最后只得回到椅子上沮丧地等着。

又过一个小时,元宵终于好了,我似离弦之箭般冲了过来,急忙打开盖子,“哇!”我不禁感叹一声,情不自禁地观赏起来,又白又大、又圆又胖,像一个刚刚去皮的荔枝一般,通过它的晶莹的外表,可隐隐约约看见里面的芝麻。隔着很远都可闻到它的香味,使我抓起汤圆就向嘴里塞,“哇!”此时的元宵软滑如水,不黏牙齿,真是人间美味!

啊!元宵节,我太爱你啦!

篇十: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咱们松阳的元宵节呀,必不可少的就是舞龙灯啦!

我和爸爸妈妈吃过元宵,欢声笑语来到街上看舞龙灯。街上人山人海,小孩儿坐在了大人的肩头,到处张灯结彩,耀人眼目。

′“咚咚锵,咚咚锵……”一阵锣鼓声传入耳畔,抬头一望,只见两条金色的蛟龙,孪生兄弟般腾云驾雾而来。好大的两条龙,龙头硕大而威严,龙须飘动,目光如炬,真有一种“神龙”的感觉。两条龙都有20几米长,舞龙的高手都身强力壮,他们身着黄色的对襟衣,灯笼裤,腰扎红色绸带,头裹黄布,高举舞龙杆,扭、挥、仰、俯、跳,兴高采烈地舞着,看得我们眼花缭乱。随着密集的鞭炮声,两条龙上下翻飞,瞬息万变,时而“蜻蜓点水”,时而“金龙盘玉柱”,时而“双龙抢珠”。他们在万点火花之中,金灿灿的,犹如遨游在霞光云海之中,翻江倒海,活灵活现。片刻,两条龙一起跃起,旋转着,摇着摆,摇着尾,在爆竹声中为大家祝福。

接着,一条条板凳龙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龙头栩栩如生,气势磅礴;龙尾高高翘起,随风舞动。那一条条首尾相连的板凳,像一只只威风凛凛的白虎,那么威武。板凳上每一盏灯都经过人工巧匠精心打制,晶莹剔透,梦幻无比。整条龙看起来是那么壮观,那么恢宏,磅礴壮汉们举着板凳,扛在肩上,围成一个圈,有秩序地快速前进,龙身也蠕动着,是那样栩栩如生,灵活动人。他身手矫健,可以盘曲起来,像只乖巧驯良的宠物,蜷伏在你脚下。俯看,正如盛开的雪莲花,散发着异样的光芒,勇往直前,颇有一步登天的气势,冲上云霄的胆识,太壮观了。

后来,我查找了舞龙灯的来历,原来,舞龙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舞蹈,源于古代人们祭拜龙神,祈祷这一年风调雨顺的祭祀之舞。

这真是一次热热闹闹的元宵节呀!看着看着,锣声已远,龙灯也渐行渐远,人们已融入这月色之中……

篇十一: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陈禹睿

端午赛龙舟,可我们东北不止这些,我们还会让小孩子们在一起抢香包,香包在时间内抢得最多的队伍就有好东西哟。

我们三人一组,分为五组,我可是村中小诸葛,很多人给我好吃的,想跟我一组,可我告诉他们,梁山泊的军师——无用。我找了身手高超的小李头,还有跑得最快的小马子,我们三个一组,简直天下无敌。有神机妙算的我,四肢发达的小李头,还有快如离弦之箭的小马子,不得第一都说不过去。比赛很快开始,别人都四散开来,我们也不甘示弱。

我们走到一间房内,东找西翻,一顿操作猛如虎,翻箱倒柜后,成功找到一个香包,皇天不负有心人,一个香包到手了,我们再接再厉,又陆陆续续收到好几桶金。这时来到了一个街口,我一眼看到一个角落中露出几根毫毛的香包,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又来了一队,我定睛一看,他们只有两个香包,“不行,不能给他们。”小马子说,“对,不能给我可不愿到手的鸭子飞了。”小李头说。于是我们六个打成一团,你锤我一下,我踢你一脚,我们大战了800回合,依旧不分上下,他们的头领对我说:“军师,要不石头剪刀布吧,这么打下去也不是办法。”“行,一言为定。”于是,我们开始,三个回合后,我大获全胜,太好了,又收了一个香包,目前我们已经有八个香包了,不知别队如何?我们去榜前一看,我们第二,第一有十个。不行,要加油了,我们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成功又拿了三个,目前我们第一,Good!

现在香包被抢了,该队伍之间抢了,我保护好11个香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第二名的手里抢下两个,而他们还没反应过来。

小马子也不错,用它那像闪电一样的速度奔向另一队,把香包全部拿走,真是秃子打伞——无法无天了,不过我喜欢。小李头也大开杀戒,抢来了五个香包,香包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的流入,现在场上只有三个队伍,比赛也接近了尾声,这时那两个队抢了起来,我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个队伍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只好放弃比赛,我们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偷偷摸摸的偷走了香包,终于赢了,太难了,“也不知道会给什么好东西。”小马子说,“不知道。”小李头说。这时,一个叔叔走来,对我们笑了笑,说:“给这是你们的奖励哦。”我们一看,是三包糖果,叔叔又说:“香包也是你们的。”“太好了。”小马子一蹦三尺高,我们吃着糖,闻着香,真美呀。

篇十二: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今天是端午节,有的人吃香喷喷的粽子,有的人观看划龙舟比赛。那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一天要吃粽子、赛龙舟呢?这里有一段伤感的历史故事。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贤臣名叫屈原,他忠君爱国,国君楚怀王却听信谗言,不重用他,反而重用小人。屈原满腔抱负不能施展,悲愤之下,在楚国被攻破的时候投汨罗江而死。人们怕鱼儿吃他的尸体,便把米放在竹筒内丢进江里,这一举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包粽子的习俗。以此对屈原表达敬意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在古人心中,端午节那天是毒日、恶日。毒日和恶日的意思不言而喻,就是代表着不吉祥。不吉祥的到来,人们当然要提防,所以会在门口挂艾草。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挂上艾草是为了祈求吉祥、驱魔辟邪。除了艾草,人们也会挂上菖和蒜。艾草、菖蒲和蒜合称为“端午三友,”又称“三种武器”;艾草是“绳子”,菖蒲是“宝剑”,蒜是“锤子”,能斩妖除魔、退蛇虫等。在我们那儿,流传着一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可见端午挂艾草是个传统习俗。

“五月五”到来前的几天时间里,大村小镇都会准备好龙舟,安排好划龙舟和敲鼓的人员,然后在湖边练习,为比赛做准备。“五月五”当天,太阳高照,河水荡漾,周围人山人海,河边的围栏边也是人堆人。终于,在众人期盼的日光中,比赛开始了,划船的人整齐划一,鼓手有节奏地敲击鼓面,龙舟争先恐后地冲向终点。

据说,屈原投江自尽后,百姓不忍其尸骨沉江,就划船去找。后来为了纪念屈原,就逐渐有了赛龙舟这一习俗。

这些习俗,都是我的家乡过端午节的特色,都是端午节的象征。你们那儿过端午都有哪些习俗呢?

篇十三: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郑慧琳

又是一年粽飘香,又是一年端午到。老妈今年要按照东北的习俗来教我们折纸葫芦,和柳枝、艾叶挂在一起来增加节日的气氛。

“可以做手工?”我和老妹随满腹狐疑,但还是三下五除二地准备好彩纸、胶水,就等老妈一声令下。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首先,我们各自选了一张自己喜欢的彩纸。跟着老妈比葫芦画瓢般先将彩纸边对边折好,再把折好的一边向相反的方向折,“注意要把两边折的大小有区别。”老妈边示范边指导着……

“这也是太简单了吧!对我来说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我心想。

老妈仿佛洞察到了我的心思似的;“千万不要眼高手低哦!这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儿啊!折叠的时候一定要压平、压平、再平。”

我和老妹儿不厌其烦地用手腕儿一遍一遍地压着,接着就像折扇子那样正面折、压,反面折、压,每次都要把纸折好,压的平平的,折得越平均压得越紧,折出来的葫芦就越精致、越好看。每折一次就会押一次,手捏不动了就用拳头,拳头压不住了就用胳膊来按,就差用脚来踩了,等我们精疲力尽的时候,发现更难的好像还在后面等着呢!我和妹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张大长方形的彩纸,折成一个像小弹簧一样的东西。接下来需要像剥鸡蛋壳一样,把褶皱全都从中间分开,分开时注意,要边分边捏。分完你会发现成了一个许多字母“v”一样的图形。我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撕开,生怕一不小心用力过猛就把葫芦给撕坏了。妹妹哈哈大笑:“有这么小心的吗?不就是个纸葫芦嘛!坏还可以重新折呢。”“那又怎么样?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老妈很快就打断了我们俩的争吵。接着把“v”倒过来,再撕另一边,因为有了上次的经验,撕不动可以一点一点的撕,捏着根部撕,既撕得好又不易烂,真好!

“别太高兴,还没好呢!”老妈不屑一顾地白我一眼。拿起个折好的侧立起来向外一翻,就成了一个莲花样的葫芦。再反过来一抻一合就成了一个葫芦娃般的葫芦。“怎么这么真神奇?”妹妹两眼放光的问。

“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天挂纸葫芦呢?”“因为有一个民间传说呀!”妈妈笑着回答。“据说天神要降灾于这个小村庄,打算五月初五这天投毒药。可是村里有一个善良的小伙子,天神不愿让他受牵连。就让他在端午节这天,在门口挂上些纸葫芦,就可以躲过这些灾难。善良的小伙子不顾泄露天机的伤害,将此消息告诉了村民们。结果当天因为葫芦形状与太极阴阳极为贴近,嘴细肚大,易进不易出,有去毒的作用。所以当天那些纸葫芦把毒粉吸的干干净净,村民得救了。泄露天机的青年却变成了一尊石像,从此挂葫芦就流传了下来。好啦!咱们也来挂葫芦吧!”我回过神来用线穿进葫芦中间的小洞里,再用彩纸做葫芦的穗子,在把另一端栓在柳枝或艾条上,挂在门口和窗户上就大功告成了!妈妈还说;“葫芦的肚子里塞满艾叶和香料,也可以当做香囊使用,防治蚊虫叮咬。”

一阵微风吹过,葫芦随风摇摆。我仿佛闻到了几丝清香……

篇十四: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我最喜欢的就是元宵节。如果说春节是祥和的,那么元宵节自然是热闹的。看花灯吃元宵,好不热闹。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元宵节又称灯节,因此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家中或是门前就挂了许多彩灯,街道上也处处悬灯结彩。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提上最珍藏的灯笼,约上我的好伙伴走街串巷,比比谁手里的灯更有特点,谁家门前的灯最绚烂。除了挂彩灯外,还有吃汤圆的这个习俗,因为汤圆代表团团圆圆。

一提到元宵,嘴边就会有一种甜甜糯糯的感觉。小小的汤圆儿,肚子里的材料却非常丰富,薄薄的糯米皮儿,里边有芝麻、白糖、五仁、豆沙……当你咬上一口的时候,就在那一瞬间,你会觉得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甜的。

元宵节就应该玩跟元宵有关的游戏。吃元宵比赛,是我们家每到元宵节必玩的游戏,这个比赛对于好胜心强而又不怎么爱吃东西的人应该很管用。当哨声响起,我就迅速动筷子开始夹汤圆。平常我都是细嚼慢咽,可今天我还没等嚼完,自己就着急地咽下去了。我一看,爸爸已经吃了五个了,妈妈也吃第五个了。这下我更着急了,想加快速度,可怎么也加快不了,因为汤圆外面软软的,黏黏的,吃快了我就吞不下去。比赛结束了,可是我却没有赢,不过舔舔嘴角,真是口齿留香,再看看我的小肚像一面鼓。

家乡风俗不仅仅是热闹喜庆的象征,更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更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歌颂。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

篇十五: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李凌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类和牲畜,人们组成一个队伍去打它们。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

天帝十分愤怒,立即传旨让天兵在正月十五这天到人间放火,把人们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知道了,她不忍心,立即来转告人类,人们大惊失色。最终,一位老者想出了个办法: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这样天帝就会以为人们被烧死了。

在正月十五这天,天帝往下一看,人间一片火光冲天,天帝笑着走了。人们为了庆祝骗过天帝,每年正月十五大家都会挂灯笼,放烟火来庆祝这个日子。

元宵节的重头戏都在晚上。到了下午,天刚刚黑的时候,这一条街都灯火通明,举行猜灯谜的活动。每一条灯谜都贴在灯上,如果有人猜出来的话,就把那条灯谜摘下来。小孩们都很爱比谁猜的灯谜多,最多可以奖励一个糖果大礼包。

看完花灯就到了我家乡最具有特色的风俗:吃元宵,我们经常在家自己做。首先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一点的立方块。妈妈和舅妈在那儿做着,我们这群小朋友却等不及要吃了,纷纷上前帮忙。我们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了。那个大机器抖动着身子,妈妈告诉我们:“馅料在相互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粘到了馅料的表面形成了元宵。”妈妈边说边清理桌子,“元宵寓意着团圆吉利,表达了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桌上的菜和元宵渐渐减少,我挺着肚子倚在墙边,筷子浪漫地摆成了个十字。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虽然我在大城市学习,但我应不忘初心,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篇十六: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据说早在西汉就已出现,可谓历史悠久。在我的家乡溧阳,元宵节又赋予新时代的元素,形成了新风俗。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年元宵节我都会去燕山公园观赏灯会。这里正在举办宋团城观灯节,灯光璨璨,造型各异,人山人海,蔚为壮观,元宵节去燕山公园赏灯会,已成了家乡的新习俗。

这里的灯大多是用铁架子搭出形状,在被上各型各色的布里面,里面放上灯泡做成的。在燕山公园,正对学校的大门上,早已架起了长方形的门。亮光四射,隔着几百米都能看到。在大门后有两条路,一出一进。在两条路的中间,总会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花灯。灯的种类极多,五颜六色,而且年年都不重样。你看,孙悟空手握定海神针,满身金光似乎随时会跳起来,翻个筋斗去斩妖除魔。和谐号亮光四射,似乎会嗖的飞出去,无影无踪。马似乎活了,一声令下,就开始狂奔,令人望尘莫及。除了这些制造难度较高的各型各色的灯以外,普通的灯笼也是有的。颜色或红或黄或白或紫,五彩缤纷,位置或放地上或挂树上或者漂在水上,无处不在。

在往里走,右边是游乐场,左边是一个巨大的草坪,因为范围大,所以草坪上的花灯是每次灯会最大的之一。去年是按新中国成立之后,每年的发展为主题的2019是一队军人,用上了电动设备,会左右旋转。

再往前走就是美食(玩具)一条街,这里可能是灯会中人最多的地方了。布墙灯笼屋顶没有一个不是红色的,尽显着元宵节的热闹。

下面有两条路,一是从美食一条街抄近路或者按原路继续往前走。继续走下去是……

去年的灯会真棒!而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就没有赏成,只能期待疫情过后再弥补了,否则会觉得万分遗憾。

篇十七: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正月十五日是春节后的一个高潮——元宵节。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它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正所谓“十五十六月团圆”。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在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在我的家乡,元宵节要到街上去“观灯”。

当晚,家里的大人会带着小孩们去“逛街”。有的小孩还会提着好看的花灯。街上灯有上百盏:有的全是一个色的;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有的慢悠悠地自转着;还有的“咿咿呀呀”地哼着悦耳的小曲儿,有趣极了……在皎皎的明月下,悠闲地赏着灯,这简直就是“人间享受”啊!

观完灯,回来就可以吃汤圆了,这元宵节啊,令我最难忘的无非就是包汤圆,吃汤圆啦!

在元宵,汤圆象征着合家团圆。做汤圆就是先揉好一团面粉,搓成一条长长的面粉条,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按个洞,把豆沙,芝麻糊放进去,最后放在手心捏一捏,一个汤圆就完成了。

包好汤圆就放到锅里煮,锅中的沸水“咕噜——咕噜——”地冒着泡,像是在窃窃私语着什么。

过一会儿,锅里的汤圆煮熟了。那汤圆就像刚洗过澡的婴儿,又圆又胖,又白又滑,让人忍不住一口气把它们吃掉,吃到嘴里就会有一股浓浓的香味在味蕾中爆开,令人回味无穷,简直是人间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啊!我们的祖先太有智慧了。

这就是元宵节的风俗,真是又好看呀,又好吃。

篇十八: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在我老家,元宵节主要有: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和我最喜欢的舞龙灯等传统民俗活动。

这天大家早早就吃完早饭,来到村里的小学操场,村干部们早就准备好了灯谜,篮球,套圈……等游戏。灯谜都写在红色的纸条上,粘在一根根长长的绳子上,有序的牵在操场的树上,如果把灯谜猜对,还可以得到两颗糖果当奖励。篮球的话只要把篮球投中就可以得到奖品哦。套圈呢要把手里的圈丢到你想要的物品上就可以了,丢中了就可以带走了,如果没有丢中的话也没有关系的,会有鼓励奖(糖果)带走,然后在重新去排队再来一次就可以啦。玩一圈下来很快就到吃午饭时间,一般午饭大家都是随便吃点,休息休息准备晚上的大餐。

休息好了,我们就开始做元宵了。把元宵粉加上水搅拌好,当皮,再把芝麻,花生,肉(因为我和我妹爱吃肉,所以奶奶就会特意切出一些肉沫)等加油搅拌好,当馅,材料就准备好了。之后再把皮搓成球后压成圆片再把馅料放进去,一团就好了。

吃过晚饭,一天当中最精彩的节目就要开始了!我们就准备好接龙灯罗!家里的长辈会早早的准备好一红包,等他们上门。还有一些兴备的人会跟着龙灯一起走(当然啦,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还有一些胆大的人时不时的点着小爆竹在他们周围扔过去,那场面既热闹又“混乱”。

等他们走完一圈回到起点时我们就开始放烟花了,灿烂的烟花炸满天空,好看极了。

放完烟花我们也被妈妈叫着回家去睡觉了,那时我们的嘴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篇十九: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还要赏灯和猜灯谜。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一种有趣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得知后大怒,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降火于人间,把人类都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到百姓们无辜受难,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位老者想出了办法:“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都在街上挂起红灯笼,这样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就禀告天帝不用再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

我也有幸体验到了猜灯谜的乐趣。在课上,张老师拿出了几个灯笼,每个灯笼上都悬挂了一张纸条。老师让我们猜纸条上的谜语。第一个谜面是:“我在山东”,打一字。答案出现了:“东!”“山!”“烟!”……我细细思考了一番,把“我”字放到“山”的东面,也就是把“我”放在“山”的左边,那就是“峨”字!于是我举手回答:“答案是峨,峨眉山的峨。”

“回答正确!”

其实除了猜灯谜,古代诗人在元宵灯会的环境下,也佳作频出。比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年时,花市灯如昼。”如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如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元宵节的浪漫爱情在诗词中可见美好。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

篇二十: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黄静萱

提到元宵,无论是刚戴上红领巾的小学生,还是已经满头银丝的老人,嘴中都能感受到一股丝丝滑滑的汤圆甜味,眼前都会浮现出一盏盏美丽的花灯和拿在手中摇的着癞子。

元宵那天,城市公园里到处都有挂着的彩灯。这些彩灯的颜色缤纷,形状更是五花八门,远远看去就像是彩色的波浪。彩灯上都挂着谜语,静静的等待着人们猜出它们的谜底,把它们撕下来。

乡下虽然没有城市中赏花灯猜灯谜这么热闹,但元宵过得也很有趣。晚上吃完了寓意“团团圆圆”的汤圆,就迎来了平湖农村的一大习俗——着癞子。就是用稻草捆在棍子上,点了火,一边跑到田间地头摇手中的火把,一边念着:“着癞子,着癞子,自家田里出金子。”听奶奶说,这样自家田里能五谷丰登,粮棉茂盛。天色渐暗,我的心也越跳越快,期盼着能快点着癞子。这不,老爸刚帮我扎好草把子,我就迫不及待地接过,持在手中,摆好了姿势。老爸为我点上了火,此时,我就像是一名火炬手。我看着手中草把子上的细小火星到处飞溅,心中有一丝忐忑,但更多的是对着癞子的兴奋。我吸了一口气,摇着草把子,欢快地跑到田间地头,念着那首小调:“着癞子,着癞子,自家田里出金子。”渐渐的,更多的大人和孩子跑到田中,挥舞着草把子,拧着不同版本的小调。火光似乎照亮了整片天。

夜深了,但元宵的气氛丝毫未减,不知是谁家放的烟花,为元宵又增加了几分美。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zuoweizaiti/htzt/1319992.html

  • 标签: 元宵节 风俗 家乡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推荐20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推荐20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