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话题作文 > 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精选9篇)作文

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精选9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2.24W 次

篇一: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

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精选9篇)

在本周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有幸聆听了浙江省音乐教研员杜宏斌老师关于《聚焦核心素养,凸显美育功能——艺术课程标准“音乐”学科课标解读》的专题讲座。通过杜老师的系列剖析,我们明确了艺术课程概念下音乐与美术、舞蹈、戏剧、影视学科之间共性及个性的关联,认识到新课标中的艺术课程是一个更为多元的概念,旨在凸显美育功能,其内容有分有合,这也让我们对将来音乐课程的各方面开展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认知。随着讲座的深入,“以美育人”这一词也深深印入了我的心头,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新课标中教学目标的理解。

第一,凝练核心素养,统领课程设计。新课标突出素养导向,为此,凝练核心素养是落实教学目标的第一要素。在新课标中,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体现在音乐学科中,审美感知主要指感知音乐语言、表现要素、情感体验等等。在这里,听觉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我们必须遵循“以听觉为中心”的原则,训练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可以具化为听、唱、奏、创、表、读、说、写,体现音乐知识的横向积累和音乐能力的纵向发展。在这一点上,需要重点关注如何提高学生音高感、节奏感和结构感。创意实践是一个综合实践的过程,旨在综合运用音乐知识,进行音乐创新和实际应用。为此,在课标的设定中还应关注音乐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文化理解主要是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也应体现音乐艺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大同美。总而言之,审美感知是一个由感到知的过程,文化理解是一个由理解到传承的过程,艺术表现是一个由感到演的过程,创意实践是一个由思到创的过程,四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各有侧重的,只有以更为整合的形式统领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将核心素养凝练于教学目标之中。

第二,明确课程目标,转化核心素养。杜老师以3-5年级的学段目标为例就课程目标及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提出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要求。音乐学科的学段目标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核心素养为总体目标,分别从五个维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表述。第一维度从音乐的审美特征出发,侧重指向审美感知;第二维度以学生参与音乐相关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及创意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特征为目标,侧重指向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核心素养;第三维度以学生参与各种艺术探究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为目标,侧重指向创意实践核心素养;第四维度和第五维度分别以理解中外音乐相关文化和以理解音乐与姊妹艺术、其他学科,在生活中创造和运用音乐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目标,侧重指向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核心素养。总的来看,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有了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有操作性的内在联系。在课程目标的学段具化描述中,核心素养是以一种有机转化的形式在课程目标中展现,其相互渗透和融合体现在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单课目标中,是一个由上至下的统整关系。作为新课标的学习思考者和一线执行者,在日常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我们更要注意斟酌语言,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是否贴切新课标的要求等。

聆听完今天的新课标专题讲座,真可谓受益匪浅。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新方法,让我对“核心素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音乐是美的艺术,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成为“美”的传播者,一起向“美”而行。

篇二: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让音乐课堂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带领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篇三: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

2022艺术课程新课标的颁布,让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步入核心素养的时代。同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今天上午,省教研员杜宏斌老师从凝练核心素养、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完善指导评价、加强多元融合五方面,对新课标进行详细解读,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新课标最大的变化,是凝练了核心素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先学习和理解: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这三个问题。杜老师讲座中提到:“简单地说,各种能力综合起来才变成了素养”。那么对于音乐学习来说,需要哪些能力的综合促成素养的提升呢?

新课标中,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音乐学科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四大能力的融合铸造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新课标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细微地调整。

通过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白色区域为两版课标的相同之处,彩色区域为微调之处。在课程内容的划定上,两版课标内容方向基本一致。但新课标在课程内容划定上更宽泛,在各个内容的具体指向上则更为明确。既梳理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能力,更为一线教学指明了方向。

另外,在新课标中新增了学业质量版块。这个版块就像是给我们一线教师“一把量尺”,根据这个“量尺”,我们可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基础标准,衡量我们的教学是否有用有效。相比2011版课标中的评价建议,2022版课标在评价的内容和方向等方面,给予了更明确更具象的指导。课标中提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应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则是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简单地说,学业质量就是学生经过学习后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而质量标准就是教师评价学生做得怎么样。

杜老师的解读完毕后,我粗略阅读了《2022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发现艺术占比高达9%-11%。国家倡导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全面推进美育课程,深入落实美育课程,音乐学科更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课程新课标中也充分突出了艺术特色,凸显了美育功能。作为美育的实施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对新课标的理解,尚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但“核心素养”的理念已深深烙下印记。后期我会继续研读课标,厘清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并在课标的指导下落实音乐教学工作。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而不懈努力。

篇四: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

《理解、践行2022课程艺术课程标准——学科融合视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心得体会

说是线上培训,其实倒不如说是跟专业的优秀的老师们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碰撞。虽然只有短短3个小时,但各位专家通过自身经验讲述了2022年音乐学科大转变后,应该怎样在教学中去实践。

刘沛老师结合核心素养谈“大观念”,一开始我听得云里雾里,到底什么是“大观念”?“大观念”下的音乐教学如何做?在做好本学科的基础上要愉悦教学,“基于音乐,超于音乐”,与各学科与社会都有关系,大观念解决感性的形象的基础上,结合素养在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的基础上,慢慢形成领悟。“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赵宏斌老师很幽默,不但向大家介绍了新课程的内容和框架,还对基于融合理念落地实施的问题做了经验交流。

专家们从各方面诠释了什么是“艺术”?讲解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项目,解决的问题,通过开放、深层、多元化让学生去思考,达到学以致用。虽然教材中每课都分为听、唱、表演、常识、探究等多个版块,但我们在处理版块教学中不能孤立地使用这些音乐手段,在不同的教学版块中综合运用各种音乐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五: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能把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如何让音乐课成为快乐的课堂,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美育的课堂,为了提高我的教学水平,当务之急就是学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主要为:

一、坚持以美育人。要求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重视艺术体验。要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三、突出课程综合。要求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音乐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4类艺术实践,涵盖14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人学习任务中。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引导从综合层面、理论联系实际地高培养学生美育素养。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

1、通过“欣赏”,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感知、理解音乐的体裁与风格等,发展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深化音乐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

2、通过“表现”,学生掌握声乐、器乐、综合性艺术表演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艺术表现中表达思想和情感,丰富音乐活动经验,提高艺术表现素养。

3、通过“创造”,学生对音乐及其他各种声音进行探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开展即兴表演和音乐编创活动,表达个人想法和创意,提升创意实践素养。

4、通过“联系”,学生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加以关联和融合,并在欣赏、表现和创造等实践中结合相关文化,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xx小学以“适子教育”为核心办学理念,努力将艺术教育融入课程,融入活动,大力开展艺术特色教育活动,在艺术教育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情操。小学音乐教育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对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提升具有深刻的作用,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极佳途径。

结合xx小学的办学理念,通过学习2022音乐新课标,指导今后的工作,小学音乐教育可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开展:

1、以“适子教育”之心,融入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态带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

促进每位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音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加强修养,注意对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会把握自己情绪,着力提高调节和控制整个课堂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除了课程本身要更加符合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外,我们还要释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以适子教育理念来让孩子们拥有快乐的时光。

2、引导学生将音乐融入生活,完善艺术的生活体验。

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去亲身体验到音乐和生活不可分隔的关系,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美的享受。

3、让音乐课堂成为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天地。

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语言美音符、乐句组成的旋律所表达的感情即音乐语言。在音乐课上,1-2年级的学习任务为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境表演和发现身边的音乐,同时也在认音、认节奏及培养音乐兴趣上着手,逐步让学生掌握识谱、学唱、听音等知识及技巧。其他学段(3-9年级)的学习任务则为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编创与展示、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因此从进一步培养兴趣,提升创造力来着手,将生活与音乐学习相结合,加强音乐实践活动、表演活动,引导学生音乐创编,积累实践经验。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指引,创新活力,按新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实践,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实事求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人格素质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篇六: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

艺术课程优点是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四、增强了指导性。针对“内容要求”提出致性,明确“教什么”“怎么”“为什么教”“教学提示”等,注重教、学、考的一的一致性,明确“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做到好用、管用。五、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给我们艺术老师指引的教学方向,注重本科的基础知识教学,还要与其他学科恰当的融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尊重学生的选择,既有综合又有专长,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篇七: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

打开电脑、戴上耳机、翻开笔记本,把自己置身于一个静谧的空间,我开始了今天的学习:聆听省教研员杜宏斌老师《聚焦核心素养,凸显美育功能——2022版新课标解读》专题讲座。由于疫情,我们只能隔着电脑屏幕学习,但却隔不断学习的热情。

边学边记,在杜老师的解读中,我的内心充盈着震惊和欣喜。震惊的是,看似薄薄的一本课标,背后却需要那么多的积累与付出,讨论与交流……欣喜的是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主体、具身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突显;并且课标还新加入了学业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使评价有了更明确且细致的表现,让我们一线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了更清晰的评价指向。

一、凸显学生主体培养音乐思维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呈现“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已经不是新概念了,从201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强调儿童的学习主体性。时间已经悄然过去11年,但是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堂,还有听课时看到的各种课堂样态,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非易事。老师们把最大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教”,“教”这一个动词就能看出,老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依然在被动接受中。然而,教学本身是一种对话性的活动,是一种与自我、与教师、与文本、与环境场、与文化本身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仅仅是交流与谈话,还包含着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与行动。弗莱雷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不能缺少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否则就谈不上什么有意义”。

由此我想到师徐老师给我们评课时,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便于理清我们自己的思路和思考过程。同理,我们在给学生上课时,也应该让学生多思考几个“为什么”,注重音乐思维的培养。而不仅仅是问他们“这是什么音色?”“这段乐曲有什么特点?”“这个节拍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从而帮助学生能自主、自发的理解音乐及其背后的文化,而不只是着眼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实现将知识技能的学习转化为一种能力,最终形成音乐素养这样的学习路径。

二、唱游音乐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2022版课标将“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大板块,十四个学习内容包含在十个学习任务中,这是一个新的改变。我特意关注了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习任务,如图1:

其中,第一个学习任务“趣味唱游”是:“以歌唱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活动内容,以趣味化游戏方式开展的音乐活动”。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回看徐老师给我们指导的音乐课,无不设计了丰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们在初感知、细体验、深理解中逐步主动的思考音乐。想到我的第一堂去市里比赛的课《小渔篓》,就是在形象有趣的“学螃蟹”“找螃蟹”“吹海螺”“听渔歌”等唱游活动中让学生们感知了歌曲的节奏感、韵律感,歌曲背后的情感,充分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凸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课标在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中凸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内容选择上提出了以中国作品为主的要求。我们国家有5000多年的历史,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但是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外媒等的充斥下,我们学生可选择的音乐素材实在是太多太多,他们喜欢听外文歌曲、喜欢西洋乐……却忽视了我们国家自己的民族音乐。这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有很大影响的。有时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聆听极富民族韵味的乐曲时,引来的是学生们的哄堂大笑与不甚理解,仿佛这些作品离他们非常遥远。这一现状急需我们改变,课标为我们指明了改变的方向与要求。

隐隐的,有一些小小的期待,期待新编的教材,期待生本的课堂,期待文化的自信!

篇八: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

1、核心素养是个整体:核心素养,它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三者之间是可以交叉的,也是可以交融的。比如我们学唱歌,不仅仅是学唱歌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怎么唱得好,要学会判断,去体验歌曲当中的各种审美特征,体验它的审美,理解它表达的意义和内涵,这就是审美感知。然后在唱歌的过程当中,还要想怎么样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意,有创造性的进行个性化的诠释,也就是二度创作,这就是创意实践。所以任何的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当中,它的核心素养,都是一起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文化,是存在于这些实践活动当中,或者存在于作品当中。所以我们的文化就产生与存在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造实践这三个世界当中。

2、课程目标跟核心素养各有侧重:课程目标跟核心素养是有关系的,我们备课的时候,要把他们融合在一起,不能割裂存在。比如,我们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可能关注的是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但并不代表他没有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只是侧重点不一样。比如我们唱歌,侧重点是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那对文化理解,审美感知,相对来说会比他要稍微这个弱化一些,所以又表明了各有侧重。

篇九: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zuoweizaiti/htzt/1314345.html

  • 标签: 音乐 版心 听作文课后的心得体会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精选9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精选9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