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读后感作文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0字(推荐8篇)作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0字(推荐8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2.24W 次

篇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0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0字(推荐8篇)

黎泳璋

这次的文章推荐拖到最后期限,才想起来拜读。但是谈读书里的第一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我没有决心。有了决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会把读书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坚持了。

这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写的,内容是作者旅欧期间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登载过的信。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它看似平凡却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它教会读者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作者毫不吝惜的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待人生的方法,价值标准与读者分享,这种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处在迷茫中的青年们犹如一盏明灯让青年们找到正确的航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句话出现在附录二,而他在《谈美》里也多次提到了这个观点,它是朱先生的人生理想,就是要超脱个人的欲念牵绊,执着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年们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书中谈到的这么多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真心的劝导青年们要正确看待人生,眼光要放长远,要踏踏实实的下真功夫,要注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随大流只考虑功利的东西。今天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参加学生组织或做其他什么事的时候往往也犯功利的毛病,只是想到这样做会对自己升学找工作有帮助,却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要脚踏实地的做,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无言之美”可以说是这本书中最易看出美学知识的一篇了,我们不仅从中学到了诗画音乐等含蓄留有余地的美学原则,还可以领略到作者的生活态度,艺术的生活是超现实的生活,当在现实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暂时到理想的生活里去,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调节,好更好的回到现实的生活去改造。要怎样才能做到艺术的生活呢那是美术家音乐家们擅长的,就是要有一颗审美的空明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是这么理解的。我想看到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吧。

这就是我看完这十二封信之后的感受,这些感受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你们都能好好去读一些这本书。

篇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0字

蒋湛恩

读正文前,映入眼帘的是关于作者的简介。朱光潜,生于189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他24岁,新中国成立时,他53岁。他经历了中国物质最贫乏,却精神最富足的时代,见证了中国从灾难深重到独立自主的变迁。他以十二封书信展现出一个学者对当代青年人的要求和期待。

十二封信,十二个主题,十二个期许。作者与青年谈读书,谈动、谈静,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十字街头,谈多元宇宙,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谈情与理,谈摆脱,谈在卢浮宫所得的感想,谈人生与我。我每读一封信,都像是走进了一个哲思的天地。

书信在手,感觉字字珠玑。作者对青年的关心是那么诚挚,叙述的语气是那么亲切,宛如家中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辈,在教我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处理问题、怎样树立三观。掩卷而思,隐隐地,关于读书、动与静、内省与反思,均有些清晰的思考在我脑海中慢慢酝酿开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究竟怎样进步呢?在第一封信中有了答案。首先要解决的是时间够不够的问题,“难道你比那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孙中山先生)还要忙些么?”这一反问可以说堵住了全天下以“忙”为借口而不好好读书者的悠悠之口。是啊,古有李密牛角挂书,今有闻一多醉书,我们有何理由“没时间”呢?鲁迅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其次,是要解决如何选书的问题。作者告诫,对于选书要“慎加选择”,专家、学者可以推荐与介绍,但选择在于自己。不过首先可以将“不必读”的书(不能撼动我心灵、不能激励我思考的、谈书的书)排除在外。同时,读书要讲究方法。第一遍需快读,第二遍需慢读,还要做笔记。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一半得之于感受”。在谈动与谈静的两封信中写道:闲愁最苦,而愁胜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闲时生机静止,便有愁之感。因此,作者说“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对一代代青年人的要求。晋人陶侃,朝夕搬砖于斋里斋外之间,便是如此。而前文的“感受”,是静,也分“强弱”。“天才之所以为天才。他的感受力比一般人强”,心似“方塘”,天光云影印在脑中,源头活水便是其中之趣。而领趣的能力,便天资、修养两等分。我认为:静是文,动是武,光是文,哪怕是天才云集,那也不过是一群书呆子而已;光知道武,哪怕个个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那也难免成为一堆有勇无谋的蛮汉。只有能文能武,才是我心中的标准的青年。统而言之,“文武之道,一张一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我认为唯有文武双全、动静结合,方能品到生命的况味。所以我应该要求自己“好好锻炼身体、时时学习思考”。

“贫贱不能移”,革命,就更需要坚韧的意志与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个“意志”与“精神”如何养成与树立?一是升学后,“不染着时下习气,不侈谈高远而不注意把根基打得宽大稳固。且不能不懂装懂”。二是学会摆脱,懂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在无法两全其美时,便要学会选择与放弃,并不后悔,如果无法选择或后悔了,我认为就是摆脱不开。三是要勇于开创,勇于革新——作者在《谈十字街头》中写道:“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世界,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是啊,自古以来,多少变法官员,只因一心为人民,誓与落后的制度作对抗,就算没有好下场也在所不惜;现代科学的认知改变,像“日心说”与“地心说”的摩擦,迸发的火焰烧伤多少科学家呢,但他们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啊!但世间若没有他们这群先驱者,人类岂非乌烟瘴气、停滞不前?

当然,求知的过程,并不是全盘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有思辨精神。孟子早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赶上了一个多元化的开放时代,提问,或否定权威,都不用害怕会迎来“十字架”、“断头台”了。那碰到教科书上存在的问题,或对老师所教的知识进行质疑,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曾有这样的念头:讲这些大道理给我们这些才十多岁的孩子听是否合适?读完后,我有了答案: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树立理想的教育,是不怕早的。相反,千千万万普通的中国少年、青年的家长,可能从来就不能如此全面地对下一代进行教育。这十二封信的后面,站着一个伟大的人生导师。

这十二封信,纸短意长,处处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感谢这本书,它促我自省,也激我向时间、向社会、向世界去寻找答案。与其说是学者对青年的期许,不如说它将化为我今后对自己的期许,获得挑战自我的力量。

篇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0字

“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的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的一个世界。”正是如此,我们更应该活在当下,珍惜分秒时光。在本书作者朱光潜老先生的带领下领略生活之趣,生命之美……

一、读属于自己的课外书

关于读书,请回答下列问题:“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吗?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哪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吗?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在首封信中,朱光潜老先生就与我们谈到读书,具体主要围绕以上问题展开,与读者谈及了他的观点。上了中学课业繁忙,课余时间稀少,时间确实较紧张,但要是真的下定决心要读课外书的话,时间肯定是有的。其实,这不关时间的事,它只是个借口,真正是看你决心与否。富兰克林、孙中山等等文学家、科学家等,以及大大小小的工作者们,世间有很多比你忙的人,但他们依然总是抽时间来读课外书,这正是因为他们有决心。决心是不会被时间冲刷的。再来谈下书的选择,正如作者朱光潜先生所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我们要做的,是在那么多的书中选择属于自己的那些课外书,对自己有帮助的书。当你觉得无法抉择时,便可以借助专门学者、教授等的推荐,结合那些推荐书目再来选择,或许会易多了。但绝不要完全依照着他人的推荐书目读下去,那样是千万要杜绝的,最终会被那些加入了自己抉择的人狠狠超过。最后,在这封信的末端,朱光潜先生向我们略提及了二点建议,第一,要分快读与慢读,两种读法二次阅读一本有益的课外书;第二,勤动笔,记笔记,在精彩的地方写下赏析或自己的看法。这两个法宝虽然说着轻巧简单,但真正操作起来却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最终还是要靠有决心,肯坚持。

二、超效率与能力培养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这是第十一封信末,作者朱光潜先生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在这封信中,作者谈及了“效率”问题。一个人拥有高效率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更加需要从根本上培养一种能力,否则做事也终究会很累、很难。在我看来,“效率”虽然是一个平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名词,但却很难有人能达到“高效率”。既要追求时间上的尽量少,还要保质保量,这可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在做事学习中一次次地高要求自我,一次次的坚持,当你达成此境界时,不仅做事轻松,效果也比他人好。而能做到此境界的人已经可以算是所谓的“高人”了。

三、缺陷与美满

作者在最后一封信中谈到了人生与我,提出两种看待人生方法,其中在阐述第二种将自己置于后台看人生的方法时,引用了另一本书中的一段文字,点燃了我的兴趣。这本书是10年初所出版的《无言之美》,在附录中也有所提及。在书中,作者曾说明一个道理: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怎么理解呢?就比如说城市杭州,原本没有地铁,交通状况不理想,出行不便。由此人们不断开发,挖掘地下铁路。至今,杭州地铁多线已全面开通,在不久的将来杭州将被地铁全面贯穿,这就是一个典例。原本交通不便的杭州有一个大缺陷,人们便思考如何补全残缺,因此开通了地下空间,逐渐构成了交通完美。再说,曾经的中国是个弱国,更是被日本、美国等大国不断攻击、侵占。中国武器简陋,也没有其他国家那么先进。因此,他国的一个炮弹射来,中国不仅被炸乱,更是没有更好的办法还手。渐渐的,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至如今已非常发达。不仅制造出了不少国产武器,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国家;还给其他国家来了个下马威,美、日等国更是不肯轻易侵犯我国了。这个真实的国家战争故事,准确说明了有缺陷似乎也不是坏事,有时他还能助你一臂之力。让中国从残缺中,认识到了自我,不断尝试,创造希望。把中国从往日的衰败,发展成如今也是世界强国之一了。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不要活在因缺陷而感到失落伤感的自我里,也不要因为美满而受于“养尊处优”。人们应该为自己拥有残缺而感到幸福,因为,缺陷与美满二者总是并存的。

篇四: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0字

这是我第三次读这本书。每读一次,对于自己、社会就会有一个新的认知。

“读好书。”这三个字有点太奇妙了。什么是好书?难道所谓的“四书五经“”“经诗子集”就可以称之为尚书,而小说、美文就可以称之为“糟粕”吗?那么,什么是好书?朱先生说:凡是没有经过岁月淘汰的书籍,都可谓是好书。先生说:课本上的知识并非是充足的,应当多花些心思放在课外阅读上,充实自己的大脑。

先生认为,倘若每人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一年坚持下来,所读的书籍数目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诚如先生所说,我们真的比身兼重任的周总理还忙吗?我想,是时候走出舒适区,认真地选基本好书去阅读了。

其实,在选书的方面,我与先生的思想有点碰撞,我并不认为“快餐式”的书籍就不应当读。这样的书籍,会给人们带来一时的快感,如果我们可以恍然醒悟,知道“快餐书籍”带给我们的只有负面影响,有益无害,想必我们的收获会更大吧!毕竟听别人说不如实验带给我们的教训深刻。

“少年人应当充满活力。”朱先生提到,少年人应当有自己的喜好,且是积极乐观的。他认为年轻人就应当动起来,这正是年轻人应当有的样子。

倘若有人读到这里要说:“现在青年的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动起来?分数还差的十万八千里呢?”那你真的是曲解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先生是让你有一个自己的喜好,并为之努力。他不想看到中国的未来全是一个个书呆子,除了计算数学、写文章外,其他的只能十窍开了九窍——一窍不通!

“不然就认真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然就接受自己不要做的事,二者只能选其一。”我常常也这样,明明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还要担心因为做了这个就完不成那个了。以至于我经常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时,变得躁动不安,被迫把喜欢变成了不喜欢。同时,我想对先生的说法进行补充,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个适合我们的工作,当我们有一定的实力后,再去追求我们的梦想也不迟。

先生在后面也提到了我们选择大学的事情。先生认为,选择大学,并不是先看学校的知名度,要看该学校是否充满了“爱的空气”,这样的学校才会让我们心满意足。紧接着先生提到了选科目,先生认为不应当只追求学以致用,应当选择自己的爱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先生认为,学习并非是抓住某科一走到底,应当明白所有科目都是条条相通的。我想,这就是一个关系链条,每门学科都是一个个体,但是不能够单独存在!譬如,我们认为数学就是在计算,那为什么还涉及到语文知识?物理就是研究生态变化,为什么还有数学知识?历史研究过去,但是为什么还会涉及到地理知识呢?先生告诉我们学习,切记不要太死板,应当融会贯通!

看了先生的书,受益匪浅。我想有些道理如果能更仔细地揣摩,效果应该更佳!

篇五: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0字

芦睿菲

一本有分量的好书值得一读再读。就像研磨般,细细磨,总能磨出墨香。

于我,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便是一本值得细品的好书。其间很多的想法会让人与之不谋而合,很多的建议使人读罢如醍醐灌顶。在每一个时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都会给我带来应对当下问题的力量——

读罢合卷之时,我还沉浸在朱光潜先生的说理中。文中那些精确而详实的举例折射着高阁智慧般的思辨光芒。待得心灵震颤处易潸然泪下。前面谈动谈静更尤其谈革命运动,分析的语气刚强,字字珠玑,发人深思,有提神醒脑之感。因为书中字里行间说尽古今中外的人文历史,道明世事任务高贵媚俗。才觉醒:虽千万人吾独往也得坚韧与舍得。

朱光潜先生的书真的很平淡,没有什么优美的词藻,但却总在平常间蕴含着独特的深意。这不只是本关于知识的书!它时刻展现着“不讲道理,只讲智慧”的精华特色。书里的智慧,我觉得不是简单地分享道理,更是经过磨砺的岁月沉淀。

“所谓救国,并非空口谈革命所可了事。我们跟着社会运动家喊“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力已竭,声已嘶了。而军阀淫威既未稍减,帝国主义的势力也还在扩张。朋友,空口呐喊大概有些靠不住罢了。“朱光潜先生对当时五四时期青年们的忠语良言哪怕在今天依然适用。现今中国,国泰民安。如何懂得借鉴朱老的忠告,如何切身实践去身体力行,是我们现代青少年所需做延续的。吾辈青少年理应为祖国的繁荣献绵薄之力。

也许你会问一个人的力量能有多大?世界不是我们能左右得了的!那我一定会建议你也来细读慢品这本书。每个青年可以从自身做起,用自身去照亮身边的人。做自己的灯塔。一盏灯塔的灯光是微弱的,但千千万万个微弱的灯光一定可以照亮山河人间。就像疫情之下,是无数个无私奉献的身影逆风奔跑,才能迸发让世界震惊的“中国力量”。就像河南暴雨,是无数个爱心人士自发捐款捐物资,把爱心作暖流注入那冰冷的水。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是无数个优秀党员无畏无惧,用身体用智慧架起了胜利的桥梁,他们扛起了党的精神旗帜,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想起一段鲁迅先生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中考在即,于我而言是人生路上的一次重要选择。我深知,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做一些有难度的事以获得成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能力,让自己看得更高远。不忘初心,步履不停。一方面,从小事做起,真正做有担当的年轻人。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另一方面,我在学习中要不断自省总结,借用复盘思维,将遇到的失败与不足重新梳理,以期未来的收获满满。

生命长短不一,如果只有肉体的成长是可悲的。借由《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感悟到了人生真正的成长是打破思想的壁垒,解除心灵的禁锢,把才能运用于实干。不必一日千里,但求每日比前一日有所进步。作为新时代中国的青少年,我当坚守本心攻克千难万险,坚定信仰攀登理想高地,用所拥有的力量燃烧生命,成为未来的那座笔直灯塔!

篇六: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0字

朱光潜先生以第一人称为广大青年写下了十二封信,每一封信的主题都不同,但每一封都真切地关心着你的成长,在意着你的喜怒哀乐。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

动与静

动静结合,乃为平衡之理。

在谈动中,是围绕闲愁来讲。“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微型机,便不免感觉烦恼。”他说,动是人的一种天性,人需要顺从这,种天性,心中的烦恼才得与宣泄,人才会感到快乐。愁生于郁,郁由于静止,而求泄的方法在动;

在谈静中,谈到人生境界。“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作为青年,我们要学会静,要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这有利于求学处事。静即静下心来感受,沉下浮躁的心,它能沉淀人的各种繁杂的思绪,过滤人的心情,让人感受到静中趣味。

情与理

只有理智的生活是索然无味的,只有情感的世界是过分冲动的。

理智不能控制情感,也离不开情感:过度的理性会太过不近人情,以理性来支配情感则是一种糟糕至极的生活方式。“理性能让我们置身事外看清某个东西,但感性更能让我们深入其中感受这个事物。感受加思考,感性与理性,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拥有的态度。”情与理之间总会有一个平衡,身为青年的我们也不能太苛求于理性,毕竟人是一种有情感的生物。理性的判断加以感性的调剂才是理想的、值得的生活。理胜于情,情过于理,倒也印证了孔子的过犹不及,中庸实则最佳。

人生与我

《无言之美》: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这话表面看来,互相矛盾,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呆板单调至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品尝到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才有更多的可能性。拼搏努力的人生才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一板一眼的生活与麻木的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笔一划汇成潺潺教诲,聚集着先生对青年们的关怀,对未来的期盼。愿我们能在这样一盏明灯中寻找到心灵的方向,坚定前行。

篇七: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0字

韩嘉豪

这个夏日,绚丽灿烂的落日洒尽了最后一丝余晖,宣告着少年时代的正式结束。随即而来,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迎着远方缓缓升起的朝阳大步向我们迈来。

初来乍到的我们带着几分疑惑好奇张望,而年轻的面庞悄然之间已深藏不住青年人的风貌。请不要慌张,不要害怕,神秘又奇妙的青年时代,正等待你去用心去探索。瞧!朱光潜先生早已为你绘好一份地图,你,只须翻开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跟随他的脚步,他的想象去吧!去吧!去解开你心中的一道道疑惑吧!去打开你思维的大门,去成为更加完美的自己。

“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炎炎夏日,初逢朱光潜的文字便如啜饮一杯清郁幽香的好茶,滋味绵长。作为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不仅在学术上潜心耕耘,在生活中待人谦逊,而且他还是一个愿终身与青年为友的志士。每当轻风拂过书页,一道道柔和而深邃的光芒便从字里行间闪过,那漾动着的正是朱先生对生活敏锐而又深刻的觉察,对困境通透而又豁达的态度,对人生恬淡而又睿智的向往。

来,把你的目光放在这第十封信——《谈摆脱》。夏日晚风习习,手捧一卷书香,便有一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奇妙感受。这个“病象”在我身上其实早已显现,皎洁的月光下我的思绪随着此起彼伏的蝉鸣一起飘进了夜色里。

自从进入初中以来,我的英语频频挂科,“89”这个数字仿佛成为了我学习上的一道坎,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妈妈总说:“你只要多花些时间,多刷些题目就行了。”于是,打小倔强不服输的我便开始了一场与英语考试孜孜不倦的“恶战”。然而尽管忙碌不堪,刷过的试题也堆积如山,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我的成绩依旧是稳如泰山。渐渐的,我开始有些心浮气躁,无暇心静,成绩既是我奋进的目标,却似乎也成为了我无法挣脱的枷锁。多少次看到成绩时,沮丧、无奈、抱怨,千般种滋味如鲠在喉。

“提的起便是抓得住”,窸窸窣窣间我从书本中抬起眼来,“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的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朱先生的一席话像夏夜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令人醍醐灌顶。对于正在黑暗中摸索的我,这句话就像一把苦苦追寻的钥匙,打开了我心灵的桎梏,化作一条奔涌的大河,瞬间漫过我荒芜的心田。我明白了,也许我应该摆脱那盲目刷试题的方法,也许我应该去追寻求知最本真的乐趣,也许我应该排除杂念多有一分耐心,我要去寻找适合我自己的学习“秘法”。

再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深觉朱先生将青年中存在的种种病象描写得是何其准确精当呢!他与青年同胞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像春天里的一声惊雷,唤醒众蛰。他那炙热的情感,温润的气度,丰厚的学识以及独到的审美,在一封封言辞恳切、情意深长的书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想必陶醉其中的你们早已感受到了吧!

钱钟书先生曾说:“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也许要在百年后、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在时空的彼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这个素月分辉的不眠夜里引领我走向了精神的盛夏,也让青年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更加信心满满地迈向光明的未来……

篇八: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0字

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引导了无数迷茫的青年人,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不言而喻。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就来谈谈朱光潜先生的人生观。

首先是他对于自己一生的看法。朱光潜将自己的人生比作“在台上演戏”和“在后台看戏”。这两句话是很有深意的。“在台上演戏”代表着他和常人一样生活,一起在社会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在后台看戏”是指在一旁看着他们“互相残杀”,有一种坐山观虎斗的感觉。

其实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已经概括了踏着样的文学家的一生。批判+欣赏=文学家,我这样可能并不全面,但至少概括了一大部分。文学家一辈子也不过如此——看别人斗、评别人斗、跟别人斗。多数的作家都有两面,一面是人性的一面,另一面是高尚的一面。

当然,像这样走了极端也是不行的,得很好地掌握的这两面的“比例”,让它不至于失衡。好比鲁迅先生,在这样的乱世当中不同流合污,用自己的文章“救国人于危难之中”,这就是“在后台看戏”的典例,但是现在的时代又不同与鲁迅先生的时代了,当今如果只是一味地批判,而不去认同,就将会与社会脱节,还有可能产生“反社会”情绪。当“看别人斗”多了,就成为了一个天天只会说别人的批判家。而过于顺从社会,后果想必不用举例论证了。

一个作家,应是有伟大志向和高洁的情操的,应该是属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类的,可是为了生活,只得诞生“在十字街头”的一面;为了写作精神,又必须洁身自好……

在这样的长期犹豫中,朱光潜终于掌握了这两者的分配——需要接触社会,不能一味的抵触和批判,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被“俗化”,要保持个人正确观念。可以总结为“取长补短”。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走极端的。

其次便是他对自己这种生物——人的看法。只有极少数的伟大人物才能在有生之年领悟到这些。而朱光潜先生似乎对于人这种生物看得很透彻(这也说明了他的文学地位是无可厚非的),认为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将自己看得太特别了

仔细品味后发现真是如此。一个人经常抱怨为什么自己的生活这么的苦,但是,比他更苦的其他生物有抱怨么?说来还是自主意识太过于强烈,认为万物唯我独尊。这样只会总觉得自己不完美,总是不能满足于现状,这就是为什么人性被称为“欲望的深渊”的原因了。不满足现有的,只会失去原有的。

再次,便是朱先生对于人生的定义。他还认为人的一生不能只有喜剧没有悲剧的。这个道理是千真万确。当一个人的一生一帆风顺的时候,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就好比一部电影,要是永远只是一路上升,最后大圆满,那还会有观众么?看电影就是一个刺激,当电影中永远都是上班,吃饭,睡觉,那还会有人愿意来么?人的一生就好比一场电影,没有任何的挫折,没经历任何的磨难,是不会成就出一部精彩人生的。如果只是平淡无奇,那还和一块朽木有什么区别?就这样活着,那和在棺材里躺着有什么区别?

成功人士和普通人的区别,就是在于前者饱经风霜,历经磨难,这样在有丰富的经验和阅历来处理更多的问题。就好比白菜,众所周知,打过霜的白菜才最甘甜,只有经历了风雪的白菜,才能在唇齿之间留有那难以忘怀的甘香,而那些没有经历过的,就只是在普通不过的白菜了。如果将人的称赞作为白菜一生最高荣誉的话,那么那些“霜白菜”便是真正的赢家了。

人生亦是如此,如果连一部“悲剧”都没有,那这样的人就和那些普通白菜没有什么两样了。最后被遗忘,被忘却,淹没在了时间的长河里,没有人知道,抑或没有人在乎,就这样一声不响的到来,再一声不响的离开……这样“白菜式”人生,谁愿意吗?

最后,是朱光潜先生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按照他的观点来说,我们即使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为何这样讲呢?关键还是在于思考角度。对于自然来说,人是平凡的,渺小的,只不过是那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我们自称为造物主,用几千年来建起了宏伟的、属于人类的帝国,建成了自认为伟大的杰作……

这一切,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微不足道,只需弹指之间,这几千年的帝国便可灰飞烟灭。历史上的庞贝古城,曾经是多么的繁荣昌盛,被火山灰和岩浆掩埋也就是十几秒;神话中无比奢华的索多玛和蛾摩拉,从灯火通明到灰飞烟灭,也就是一瞬间的事。

这样说,我们人还真的没什么特别的,同千千万万种哺乳动物一样。这就是为何说我们是平凡的。但我们为何又有别于其他动物,成为了地球的主人呢(我们自认为的)?这,也就是为何我们可以屹立在地球最顶端的原因——不甘于平凡。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没有人出身独特,没有人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个人而已,再也平凡不过的人,但如果只是如此,那么人就和动物没什么两样了。

正是有了不甘于现状的想法,才有了改变时代的伟人。如果爱迪生安于用蜡烛照明,就不会有电灯;如果特斯拉只是安于现状,就不会有电动机的构想……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正是不甘,再创在了现在的世界。这是人类独有的。这就是为何说我们又是不平凡的。

人可平淡,不可无奇;人可风流,不可下流;人可出身平凡,不可甘于平庸……

这,也许就是朱光潜先生拥有如此一番成就的原因吧。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zuoweizaiti/duhougan/1340035.html

  • 标签: 读后感 青年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0字(推荐8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0字(推荐8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