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读后感作文 > 三顾茅庐读后感600字(精选4篇)作文

三顾茅庐读后感600字(精选4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2.71W 次

篇一:三顾茅庐读后感600字

三顾茅庐读后感600字(精选4篇)

三顾茅庐千古绝唱,其中的趣味无限回味,这节故事中,罗贯中用人物的动作、外貌、语言等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特点,未用一丁点的心理描写,而心理活动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刘备的角度来说,他在求贤,所以态度要非常非常真诚,而这表现在为诸葛亮三天吃素,两次登门不遇还再努力求见,这告诉我们请人帮忙更要表现出自己的诚意,这样才能接近目的。下一个就是刘玄德的尊重贤才,在关云长说“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时,刘备反驳他说:“昔齐桓公为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用典故来说明诸葛亮才学之高,自己求贤之真诚,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刘备的目的,他不像刘表、曹操等一般东征西讨为谋权谋利,而是心系天下,一心为民,救民于水火之中,刘备具备了一个领袖,一个十分优秀的领导人所具备的重要素质,他就是诸葛亮所寻找的明君。

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他在选君,所以心理防线很强,仔细想想,他一介布衣草民,天天种地,却对天下大事如此了解,他真的是不关心天下事吗?并不是,他在分析每个人,哪个人可以归附,可以追随。他很想被请出山,所以当刘备来请他时,他的内心激动而又充满着顾虑,在他和刘备的对话中明显感觉到他内心的提防,但总是以顺理成章的理由十分委婉地拒绝,足以见他的谨慎智慧。而当他真正放下戒备时,真是伯牙遇上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足以可见诸葛亮所寻的明君就是刘备,而刘备所寻得的贤才就是诸葛亮

真诚、坚持和心中所想,才是做人办事的正确态度,而这其中必须包含着语言的艺术,言行一致方可实现理想。

篇二:三顾茅庐读后感600字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玄德经人介绍,得知诸葛亮有学识才能,便于拜把兄弟“关张”二人带礼前往隆中拜访。至此,一来便走了遭……

在此番故事,共有四位重要人物。分别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

在本文中,刘备是一个心怀天下,以仁义著称的一个求贤若渴之人,他深知一个好谋士对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故抱着恳切的心态去请孔明出山辅佐。足以证明一个人想成功,肯定少不了贵人相助。

再是关羽,开始他认为大哥礼仪太过,有失风度。故不屑于诸葛亮,但能隐忍。这告诉我们做人不可太过于表现,要学会等待,做一名“忍者”。但其人太过傲慢,最后兵败荆州,又遭吕蒙等人伏击,被孙权俘虏,死于孙权之手,这说明了为人不可过于轻视他人,骄傲是失败的一大因素。

然后是张飞,他想以麻绳缚来诸葛亮,也是个有头脑之人,但过于暴躁,颇有豪侠风范,冲动时便不顾一切,后被手下夜袭而死。这向我们译释了“冲动即魔鬼”的道理

最后是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刘备以国事拜之,诸葛亮就以国事与其论之。诸葛亮尊敬的不只刘备、刘禅,而是“汉式室正统”,他是以天下人的态度去对待刘备父子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这种尽心献策导致他并未培养后人。这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其思维。他人在茅庐却心向天下,这说明关心国家大事不只是领导者的职权,更是千万普通百姓的职责,万众一心才是稳定国家命运的战备方针。

《三顾茅庐》不仅是刘关张三人在拜访诸葛亮,更是我们探求真理的美好标准。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篇三:三顾茅庐读后感600字

却说人存于世,不可不语,不可不与人交往。然故交谈亦生学问云,曰:“社交”。论“社交”如何,早有先人做榜样供研学矣。

《三国演义》中一则《三顾茅庐》不得不提。

文中玄德虽为“汉室末胄”,亦自称“涿郡愚夫”,与孔明初见即为“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其言语间有意谦逊与恭敬,即于无形拉近距离,或曰为拉近距离所做无形铺垫矣。孔明亦明了,就玄德语句亦谦恭叙礼,不失风度亦不贬低玄德亦示己高明。仅交谈第一回合间即可看出玄德心意之诚,孔明城府之深。

故鄙见交流之学问,一曰:“谦恭而不逾矩。”

若玄德高调造访,谅孔明亦不会追随之;又若玄德如以往三顾茅庐,但初见既要阿谀奉承至诚惶诚恐,更也要令孔明大失所望。另孔明若则自然而然地接下夸赞,并要自以为高居其上,定要令玄德心下弃之,似与寻常追名逐利的官僚政客并无二致。

此则可见,“不逾矩”其重要性。

两人叙礼毕又饮茶,自玄德再三恳切求教,孔明才成竹在胸地论其天下之势焉。并且当真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令人叹而服之。其为玄德指路的语言更要委婉却不玄幻。足见孔明水平当真足具“卧龙”之智也!

故二曰:“腹有城府,且才不轻易外露,乃高人之交流也。”

孔明若始及高谈阔论,则难保不会要给玄德留下“孔明年轻气盛,不够稳健”的印象云云。故《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卧龙”这个角色的智谋也要黯然许多。

由此亦可见,胸怀开拓,稳健求胜更为交流学问之难点。现世多数人皆坦率,恕不如有所保留更为上策。

此即鄙见之交流学问。其语言文明何其壮哉!

篇四:三顾茅庐读后感600字

《三顾茅庐》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茅屋拜访诸葛亮,恳请诸葛亮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贤主形象。表现了刘备心系苍生,为统一大业不遗余力的精神。同时也展现了诸葛亮的雄大才略,超凡智慧及其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和孤高淡泊的个性。

文中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文中人物的语言尤为精彩。一位是要请雄才大略的人才出山辅佐自己,另一位是要考验对方实力选择领导。两人的对话称得上是高手过招。

诸葛亮的目的是考验刘备的实力,从而选择正确的领导者。所以他从一开始便以“俗客”称呼刘备,更衣时又迟迟不出。在刘备恳求自己出山时,也一再的拒绝,用“年幼才疏”、“顽石”来试探刘备。在自己的回答中不断将问题抛给对方,从中找寻自己所想知道的。看似每一次的回答都只是简单的回避,但诸葛亮却在一次次的拒绝中明白了刘备是真正的胸怀天下、心忧黎民。才决定开始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选择刘备为自己的领导。

再看刘备,相比诸葛亮,作为请求对方出山的人,他从一开始的等待便展现出自己的诚意与真心。而面对诸葛亮一次次的考验,他选择放低身份,谦虚恭敬地询问对方。在面对对方的客套,刘备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恳请诸葛亮赐教,又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由,恳请诸葛亮出山相佐,坦陈自己的宏伟志向,陈述自己的不足。在见对方有所动容后以自己“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和恳切的语言表达真心,成功打动了诸葛亮。

从两人的对话中。都可以看出双方的谦虚谨慎,但却在客套之中得到了自己的想要。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故事中两人的对话是一看点,但也可成为我们的一个“考点”。我们既要做到谦虚,又需学会语言的艺术,最后一次次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zuoweizaiti/duhougan/1336020.html

  • 标签: 茅庐 读后感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三顾茅庐读后感600字(精选4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三顾茅庐读后感600字(精选4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