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参照范文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参照范文

 作者: | 阅读: 2.83W 次

【篇一:我的读书故事】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

宗依依

诗意流淌,剑气纵横,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是他心中所念;傲岸不羁,放浪形骸,歌月徘徊,望酒看红尘,是李白。

一壶酒,一场梦,醉意翩跹,潇洒,却也萧瑟。

他有“巨鳌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的豪惰壮志,随诗飘摇,却也望“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的目标,不仅是那天上飘渺的白玉京,也是高堂大殿的朱红袍。

因才入殿,本满怀欣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却也只是个舞文弄墨的文人罢了。然,即便如此,他依旧傲世独立,留于他心中的天下,自在逍遥,饮酒邀月,也因而添了例如“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典故。

而斯须之间,流水落花,是人生。这头桃李芳华开满首,那头便是秋月无言水寂流。人世悲欢,自于其中。

本可山居作诗,举杯对月,歌松吟竹,闲扫落花,自守本心,行坐安然。可外面的世界里,有河清海晏,有开元盛世,有山中安然静谧里没有的一切。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这样的盛世年华,李白,恍若谪仙,带着他的诗,和一腔热血,飘然而来。

然而,当他真正入了翰林院,这个自己曾向往过的地方,却是禁锢了他渴望伴君辅佐的豪情的牢狱。他本意气昂扬,渴望于那金銮殿,肆意抒发自己的才华,可日渐长,李白还是那个豪饮高歌,笔落惊风的李白,可如今的唐玄宗,却不是曾经那个站在开元盛世顶端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君王。

一支笔,本想绘山河好颜色,而入了层层官围,却只能以浓墨饰太平,以花言侍君兴。

有凌云之志,望问君辅国,却无济世之机,看蝇营狗苟,郁郁寡欢。他向往的,是姜尚,管仲,诸葛亮,是那乱世,却遍布豪杰的年代。而这他歌颂的平安盛世,却成了束缚脚步的镣铐。只能作个吟风弄月,歌功颂德的词臣,以一腔豪情壮志,装点他人锦衣裳。

壮志未酬,浊酒入肠,徒有寂凉,便如东方朔,身于朝野,却不受重用,问其缘由,是因倾世之才,人妒献谗言罢了。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他不许,自己的雄才大略被埋没淤泥,更不许,自己处于庸常谄媚之辈。“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终是淡了他的一颗雄心。

太平终去,乱世即来。李白,是诗仙,更是丈夫和父亲,不能独自苟安。沙尘摆幽州,烽火连朔方。北方,狼烟四起,战火不息,生灵涂炭,他,走得慌忙。

本应咏山吟月,可剩下的,只有他一颗焦苦痛灼的心。摇乎动荡的年光,碾压了他的执着。

李白人生可谓放荡无羁,却又萧索苦闷。

夙愿难了,牢狱之灾,流放之若,却不掩谪仙傲人风骨,把酒吟歌,长啸仰天,人生困顿,命运多蹇,叫他活得足够尽情。

他,不叹风萧萧,雨飘飘,只看明月来相照,世人有世人的谗言媚语,他也有他的山中仙境,有他的乐观豁达,自作他的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若捧一颗赤子心,身不逢时,自心逍遥。愿似李白狂放,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不做风中凌乱草,兀自凄凉,无病呻吟。

悲欢里,离合间,有一种叫诗的东西,引我走向千年前,他,所在的人世。

【篇二:我的读书故事】

蒋镇怿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除了家人,陪伴我最久的,或许只有书了。

亦许是偶然,我于一本古诗词书中,读到了李煜的《浣溪沙,起日已高三丈透》,特别是那句“佳人舞点金钦溜,酒恶时拈花蕊嗅。”从那时起,我唯独喜爱李煜的词。

后来,一位朋友推荐给我看《李煜词传》,渐渐地,我从中读懂了李煜的生命轨迹,读到了一个无可奈何,又无力回天的李煜。

"转烛飘道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如果说李煜曾经对自己的人生做过总结,那么,这首《浣溪沙,转独飘莲一梦归》大概就是他的全部心曲了。“天教心愿与身违”的无奈,是对无常生命的啼血控诉。如转烛,似飘莲,必是一段难以言说的身世。

蓬草和蜡烛一样,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正如国亡兵败的李煜,心中的无奈与后悔全部涌上心头,可早已失去半壁江山的他,只能被命运去主宰。

莲叶形似柳叶,花色洁白,一旦过了生长季就会迅速枯萎,且与根部断开,遇风飞旋。亡国后被幽禁在汴京的李煜,根在江南,人在北地,他还不及飞蓬幸运,蓬草至少会待花开枯萎后才与根断绝,李煜却是壮年时就因战争迅速憔悴,就像一株正在花期的植物,受尽风雨摧残,又被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方土壤生存。无论是“转烛”,还是“飘蓬”,都不是李煜所希望的。回望过去的每件事,才突然发现,没有几件事是如意事。感慨之余,心中的惆怅达到极点,提笔写下了“天教心愿与身递”,把所有不如意之事责怪于天公身上。这既是李煜的自我安慰,也是一种逃避。

自责、悔恨……一切都已过去,一切都晚了;无奈、痛心、……融入了古词,诉说着一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诗出自《虞美人》。这一词牌最初是吟味项羽宠妾虞姬的。才情如李煜,自然知道霸王别姬的故事。项羽唱着霸王歌,虞姬拔剑而舞,遂成绝响。

没有勾践忍辱复国的心胸,他本不该降;没有刘禅乐不思蜀的放纵,他本不该降。然而,他降了。在这之后,只能忍受亡国的屈辱,反复咀嚼痛苦与悔恨,在无限的叹息中透露出无法抑制的心殇,成为了李煜送命的导火线。

李煜和宋徽宗一样,书画、音律、填词等无一不通。有人曾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李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被做皇帝耽误的词人——李煜,他的君王之命,词人之愁,我将永刻铭骨。

【篇三:我的读书故事】

朱恒逸

书,一直伴随在我左右,陪我度过了生命中的一个个春夏秋冬,与我共享喜怒哀乐。

自小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周岁半时,外婆常给我读故事。那一口宜兴普通话每每逗得我咯咯直笑。那时读物匮乏,只几本小册子,外婆便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只记得有一回,外婆搬了张小板凳,一手捧着书,一手摇着蒲扇,在月光下读。可能是光线太暗,外婆漏读了一个“的”字。她话音未落,我便扯着嗓子叫喊起来:“阿婆,你少了个‘的’字!”四邻一阵哄笑,都啧啧称奇。如今回老家时,还时不时有人提起。

在读书方面我应当算一个“杂食动物”,无论是科普还是文学,一概来者不拒。看的书可谓是五花八门,天文、地理、历史……这些书开拓了我的眼界也丰富了我的知识。犹记要求党员“学习强国”之时,其中“挑战答题”让母亲头痛不已,时常是做了十多分钟也得不到积分。为此,母亲是叫苦不喋。我于心不忍,便坐在她身旁,做起了参谋,不到三分钟,就完成了任务。母亲为此叹服不已。又因她爱读武侠小说,便送我外号“江湖百晓生”。

对我而言,读书的首选之地莫过于图书馆。那一年十岁,适逢父母忙碌装修新房,时常将我送到图书馆读书,我也自此养成了“泡馆”的习惯。此“泡”非常“泡”,乃是从上午开门到11点半,下午12点半到闭馆之“泡”。记得汪曾祺在《泡茶馆》一文中提到西南联大的学生在联大附近的茶馆喝茶、聊天、读书。更有一位姓陆的同学吃住在茶馆。我也为自己在图书馆里泡着寻到了开解的理由。

可就在这图书馆,我也吃了不少的苦头。一日,我在图书馆读书入了迷,竟忘了联系父亲。只自己一个人呆在角落里如痴如醉地读书,全然忘却了父母不要乱跑的嘱咐。直到自己手里的书被一把抢去,这才注意到满脸怒容的父亲。他双目圆睁、眉头紧蹙,指着我:“你能耐的,让我把图书馆跑了十来遍才把你找到!”回家后,又结结实实地挨了母亲一顿训。赌咒发誓以后不会再乱跑后,这事才算是告一段落。

因为看书,没少挨骂。看入迷不肯吃饭而被训一顿是家常便饭。记忆犹新的是六年级暑假那一次。母亲正在家忙得不可开交,让我帮忙注意水壶。水开了,母亲忙喊我拔插头,我大声应答:“好,马上!”可身子却一动也没动。我像被勾去了魂似的,直愣愣地杵在厨房。不一会儿,滚烫的开水滴滴答答地流下来。母亲大喊:“快拔”。我又应:“好,马上!”可我的目光还牢牢地锁在字里行间,只是一阵乱摸,不料一阵钻心的疼痛传来,抬眼看去,我的手已经被开水烫出了好几个泡。母亲急匆匆地赶来善后,一阵手忙脚乱后。她喊我来涂药膏,我再度大声应道:“好,马上!”。母亲只能哭笑不得地叹道:“不要‘马上’了,你干脆就叫‘马上’吧。”我又回:“好,马上!”

是夜,我把被烫的手浸在冰水里,用左手翻书,啃下了那本大部头。

如今的我,对书的喜爱依旧不减当初,并且将一直喜爱下去。

黄庭坚说:“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书是人一生的伴侣,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篇四:我的读书故事】

蒋铱洺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鹅——鹅——鹅——,曲,曲项向天歌!”……刚开始牙牙学语的我咿咿呀呀地跟着爷爷念着不解其意的诗句,看着我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唐诗三百首》,而我与书的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孩提时期,每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爷爷都会搬一张小板凳坐在阳光下,抱着我,晒着太阳,陪我看着《唐诗三百首》,午后柔和的阳光,照得身上、脸上暖烘烘的,灿烂的阳光勾勒出了一幅满是儿时回忆的读书图。彼时,识字不多,看书多看的是书上的图画,于是爷爷只好先一个字一个字极有耐心地教着我,最后再教我念整句诗,那本《唐诗三百首》我便是那样慢慢看完的……

从小爷爷便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爱读书的种子,闲暇时爷爷不是在看书就是在读报,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也成了一个爱读书之人,而书店也成了我的常往之所。

周末闲时,走进街角一家不起眼的小书店,将前来询问需要买什么书的店员打发走后,在高大的书架之间漫步,伸手抚摸着一本本有着自己独特风味的书,找到了一本自己心仪的书,如获至宝般小心翼翼地将它从书架上拿下,寻一个无人的角落,倚在一堆书上,静静地开启我的书海畅游。

喜欢董桥在《今朝风日好》中所说的一句话:“书店,是网络时代一座风雨长亭,凝望疲敝的人文古道,难舍劫后的万卷斜阳。”确实,幸得有书店的存在,充当这网络时代一座风雨长亭,将每一个沉浸于微尘中的灵魂重新带回疲敝的人文古道,待他们周游归来,再赠以万卷斜阳。

虽常去书店,但家中仍会买许多书,摆在书架上,不会刻意去分类摆放,因为随手拿一本都是自己喜爱的。有时,我们一家人会在下午泡一壶茶,一人捧着一本书看着,尽享这美好的读书时光。押一口茶,清香之味直上心头,与书独有的香味和在一起,令人沉醉。一本好书就恰似一壶甘醇的清茗。细味,唇齿间,清香萦绕;又尝,淡雅之味历久弥新……

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上课,于是我会带几本好书去学校,小学时因为上课偷偷看书,回答不出问题而被老师骂得狗血淋头的场景仍旧历历在目。于是,进入初中后,我便学乖了,课上认真听讲,一下课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细细地圈点勾画着,可还未读完几页,上课铃便响了起来,只好依依不舍地收起书。午睡后的二十分钟读书时间也总是转瞬即逝,总是读得不够尽兴。

薛瑄的《读书录》中有一句话说道:“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是啊,读书的乐趣在于它带来的快乐并不仅限于片刻停留、稍纵即逝,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酵、回甘……

我和书的故事很长、很长,书会陪我慢慢长大,慢慢变老,我和它的故事只有开头,没有结尾……

【篇五:我的读书故事】

蒋知妤

如果说是李白开启了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探求的大门。那么,李清照则是我心中文坛里最耀眼的一颗星。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灵秀聪慧,工书画,通晓金石,尤擅诗词。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豪气。令我最钦佩的不是她细腻的儿女情怀,而是她坚韧的爱国情怀。将她独特的风骨隐于文字之中,讽喻今古。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竟不知,李清照不但具有一身婉约之情,更有一股雄壮之气。败就是败了,男子汉大丈夫,要敢作敢当,面对失败,敢于担负责任,承担后果,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身为朝廷命官,地方父母,就应该报效朝廷,护一方百姓周全。可丈夫赵明诚却做了一件贪生怕死的举动,令她心寒不已。

宋高宗建炎三年,赵明诚在江宁担任知府,这年二月,御营统制官王亦于城内兴兵作乱。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灾难。但幸运的是,赵明诚此时已被调任湖州。因此,他把暴乱一事顺理成章地全部推给了即将到任的新任江宁知府。而他自己则伙同江宁两位官员,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这种逃避责任的行为,该有多狼狈、多丑恶?李清照亦是不能接受的。如今身处乱世,国家正是用兵之际,奈何一些官员贪生怕死,置大好河山于不顾。李清照只恨自己乃女流之辈,无法报效祖国,只能以诗表情,写下慷慨名句:“两汉本继绍,新室台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她将挥舞的毛笔化作刀片,警示后人,为国而战!

李清照伫于寂寞的卧房,眼睁睁地看着在靖康之耻面前软弱无能的大宋。而此时南宋皇帝赵构已从建康回到了临安。面对失去的故土,她对朝廷的无能与畏缩深感绝望,然而又无力回天。她只得再次悲愤地挥毫下笔“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这时的李清照,不再是以前那个只会吟风弄月的一介普通女流了,她经历过国破家亡的大灾难,面对光阴的刻薄,心胸已变得十分坦然,目光已放得长远。她看到了国家衰败,虽久居闺阁,但仍心怀家国与天下。这样的坚韧,这样的聪颖与傲骨,也是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原因吧!

我愿如她,在那个偏安一隅的朝廷中,凛然执笔,讽喻今古,话尽人生的美丽与哀愁!

【篇六:我的读书故事】

冯涵

幼时,初闻“凄凄惨惨戚戚”,便暗自佩服于李清照的才华。在她笔下,词似乎是活的,都能倾诉她的悲欢离愁。稍长,我仍沉迷于她的诗词中,便看起了《李清照传》。

我认真阅读着,也阅过了李清照那起起伏伏的人生。看到了她少年时期何般潇洒,何般美好,也读到了她中年时期的欢少悲多,更诵起了晚年悲苦。

李清照的一生是命运多舛的,也是坚强的。

她早期虽然没了母亲,但也是位活泼的少女“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与李白相似,她爱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别了少女,李清照成为人妻,婚姻是美满的,虽政治腐败,但也会细品出那生活的美好来“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

但命运终是不饶人,不久王安石变法。李清照父亲被贬,李清照也变了。但这一切没有击垮她,而是从那之后,她的文字,对人生与世事有了更深的思索。

后来,李清照夫妇搬去了青州,他们想远离政治,远离那混乱的朝廷,此后生活本应该是“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音,相对亦忘言。”即使生活清贫,她也想着美好的方面来为自己往后的生活做安慰。

时间的变迁使李清照没了丈夫,北宋灭亡,金兵入侵。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她孤身一人南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愁字了得。”真正体会到了家破人亡的滋味的她,没有绝望,没有自残,而是坚强地活着,清高地活着,安慰地活着。

李清照的一生苦多乐少,不过生在国灭之际,高官之家的人又有谁能过得圆满的一生呢?但她终究没有放弃。

我喜欢李清照,不仅因为她的诗词成就,也因为她的一生并不是全部顺利,而与常人一样是经历了磨难的,让生在逆境的人读着,也有些许安慰:她是如此坚强,这般弱小的女子竟如此坚强,可是自愧不如。

【篇七:我的读书故事】

施沐言

什么时候喜欢上李白的?

是在小学的时候,一首《将进酒》打开了我与诗词的大门。也是在《将进酒》后迷上了李白。

有人说他疯,有人说他狂,有人说他痴,有人说他醉。而我喜欢李白也正是因为他潇洒不羁、旷达和他侠义心肠的性格。

一声狂笑,半个盛唐。

也许从出生开始,李白便不是一个普通人。他的前半生意气风发,洒洒脱脱,功名富贵;他的后半生红尘辗转,诗酒天涯,乱世漂泊。

开元十二年,李白为了建功立业,实现他治国安民的伟大抱负而离开家乡。至此,李白开始了他遥远的旅途,就像所有追梦人一样,悲喜起落只能由远方来定夺。轻裘快马,气贯长虹,带着阵阵铿锵之声,他上路了,依旧潇洒如此。

在漂流了两年余久后,开元十四年,李白从金陵出发前往广陵,朋友们为他践行。他即兴写了首《金陵酒肆离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到底是阔达的李太白,几分别离的感伤,在酒意中消散殆尽,只剩下匹马走天下的潇洒。所以他说:与那滔滔江水想必,离情别绪何足道哉。

李白也好酒,说“金樽清酒斗十千”。当时的李白年薪三十余万,不过他没有把这钱用在酒肉上,而是将这笔钱用于接济落魄书生。实际上,他自己尚在苦寻仕进的路上。

潇洒不羁,有侠义心胸,这就是李白。

不过说到李白的的潇洒,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诗风,做人做事,更多的,在于他对待自己和人生的态度。

也许是和陶渊明一样,厌烦了官场的那些达官贵人,那些仗势欺人的势力者,李白隐退了江湖。他想离开,却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去别处继续寻找机会。他坚信,自己不会久没江湖,与当今明主,终有会和之时。迷茫之中,仍在用各种办法自我慰藉,虽隐居林士,但仍乐观看待,这何尝不是一种旷达呢?

还记得李白《清平调》中有句直触我心底的句子:“云想衣裳花想容。”听说那是唐玄宗和杨玉环在沉香亭前赏花,玄宗忽然让李白起诗一首。李白带着几分醉意,潇洒落笔,转眼便是三首《清平调》,虽是转眼几下,但他笔下的杨贵妃却毫不失彩,既有牡丹的富贵,又有云霓的飘逸。

也许历史上,很难会有人像李白那样,写出如此潇洒而又大胆的文字。

他的潇洒一直这样,直到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瞬间。就连去世前也有《临终歌》留世。

李白在宝应年间时病情加重,他把平生著作手稿交给李阳冰,托付他整理编集,李冰洋不负所望,编成了《草堂集》,并写了《草堂集序》。宝应元年十一月,李白于当途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读完传记后的我依旧是感慨万分。他的一生,如此潇洒。他就该是笑傲天地之间,领千古风流的姿态!

【篇八:我的读书故事】

陈思媛

书,是安放心灵的风雨长亭,踏上这条人文古道,便弃于现实的疲弊与喧嚣。我和书的故事,在不言中造就。

彼时,我的朋友不多,家里管得也严,并不能时常出去玩,难免会有些孤独。于是,就在私底下偷偷向别人借书看。借回家后,我只专注于图书了,常被一些精彩的情节所逗引,哪里还会觉得抟沙嚼蜡?

那段时光,年纪稍小,太过深奥的也并不能完全明白,因此对故事类的书特别着迷,如《神话故事》就很喜爱。每几页就会有图画,这也是令我颇为惊喜,并对他有好感的原因之一了。每看到神话中常有的绫罗绸缎,竟亦觉得是心之所向,也许那时的纯真心理,是我如今所不能理解的吧。一串串文字则是能够打动我的心的。情绪随着故事发展而起起伏伏。读了一遍又一遍后,竟能揭开始终朦胧的纱窗,懂得起其中的悲欢离合了。

书于我而言,就像志同道合的知己,恨不得俾夜作昼。将它读完,茶饭不思也是常有的,有时,实在将家中的书都读完了,就把以前的爱看的书翻出来,再重新看一遍,每每读懂一些之前不懂的意思。

后来,不只是故事类的,各类的书都开始涉猎,这才发现别有洞天。平常对我来说仿佛云窗雾槛般的书。渐渐着手拜读。尤其是文学著作,其中不乏很多精妙的语句,文采就十分出色,我似懂非懂,却不得不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对这种纯美且干净的句子有一种特殊的好感,并用笔在纸上圈点勾画。

我笃爱书本的淡淡的油墨香,白纸黑字,鼻尖凑近纸页,与浓烈的香水不同,那是一种木质的沉静的香。我总会坐在窗前,捧着一本书,清早的阳光投射出一缕光束,映在书上,金色光影斑驳,时间静谧,时光静好,就此品读着书,享受着阳光与木香,我的心被治愈了。

长大后,常独自到书店去。那里的书香更是浓郁,这也算称得上是书的灵魂吧,沉浸于其中,端起一本书,能坐得住一下午。阳光渐渐偏移,不知不觉褪去了晚霞的最后一抹酡红,我却仍陷于书中,直到母亲急匆匆地找到了我,我还是意犹未尽。

每当有了空闲的时间,我不想出去玩,只希望能去书店或图书馆寻求一片属于自己的安静,到某个地方旅游,也要去当地的图书馆走一走。“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本是一个人的故事,有了书后,生活便不一样了,有书香相伴,有文字浸润心灵,心中的读书灯,不会灭。

【篇九:我的读书故事】

程高雅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题记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依稀可见衣带如风的他,酒气裹扶着侠气,逍遥自在,就连举杯长叹都带着几分狂放不羁,与众多悲悲切切的文人相比,他实在可爱的多。

李白之所以是李白,除了文采斐然,还因为他的侠义之心。印象中的他,与大多数诗人不同,在把酒言欢的同时,他也仗剑江湖,寻仙求道,颇有些仙风道骨的意味。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拘泥于世间横平竖直的规则,写出的诗才能那般飘逸跳脱。

“大鹏一日月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来到渝州后,李白前去清教了当时的文豪——李邕,可出人意料的是,李邕不仅没招待他还对他甚是不屑,这让心高气做的李白怎样忍下这口气?于是,他挥毫写下《上李邕》,对当时那位名事又是谕揶,又是讽刺,年仅二十出头的李白敢如此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其胆识、气魄及少年锐气。在那样的封建社会,他竟如此追求自由,不卑不亢,实属可贵。

"青冥倚山开,彩错疑画出。

烟容如在颜,沉累忽相失。"

李白终是离开了渝州。

他带着自由和洒脱继续上路。他来到了峨眉山。唐代时,此山乃道教名山。蜀山众多仙山中,唯独它最为飘渺神秘,踏足其间,只见层峦叠嶂,树木苍茏,景象万千。李白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云霄仙境,世间诸般烦恼皆被抛开,只剩快慰、似乎仕途不利不再那么重要,在山水间,他醉心于此。人生中,他不畏失去也不畏风险。旷达明朗快意平生。

“人生得意须尽,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就是李白的态度。前尘往事,悲欢离合,都可以放在酒杯里沉淀出别样的心境与情怀。何止是得意之时,就算示意悲伤时,他也总是那样,举杯在山水间,肆意吟唱。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高谈阅论的文人中自然有李白的身影。桀骜不驯,豪放纵逸,他不管世人作何感想。杯中酒,手中诗,窗前风,天上月,把李太白的形象勾勒得飘飘酒酒。

再后来,傲视权贵、特立独行、放肆不羁。渐渐成了人们指责诽谤他的理由,对于那些毁誉参半的评说,李白只是挥挥衣袖,视若无睹。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到最后,李白厌倦了步步为营生活,便辞官回乡,史称:赐金还放。功名全无。可他不在乎。似乎只要有风有月有酒有诗他便有了全世界。富贵,他视为粪土:荣华,他可以一笑置之,许是因为他追求的并非功名,所以才会如此洒脱吧。

我愿旷达如李白,无所畏惧。不畏失去,不畏风险,也不计得失。

【篇十:我的读书故事】

陈易嘉

犹记儿时,刚了解苏轼,便陶醉于他的诗才。因为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情豪放;有“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的闲情雅致;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人生态度……

在他的诗词中,最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段。他的一生坎坷,但仍如此段所说,忧国忧民,从容达观。

宋神宗时期,面对积贫积弱的局面,皇帝锐意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将改革大任交给了王安石。宋神宗与王安石意志坚定,义无反顾地向前走,殊不知犯下了一个难以弥补的错误。正如宋朝大臣唐介所说:“王安石固然好学,但泥古不化,所以议论每多迂阔,若其执政,必定多有变更,想治反乱。”因此使得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在他忧国忧民崇高精神的鼓舞下,他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进行倔强的争执。起先他以“朅来东游慕人爵”一句来暗暗地讽刺官场的争斗如儿戏一般。到后来他直白地抗议道“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终于触怒了宋神宗与王安石,将其通判杭州。他仍旧从容不迫,并没有做什么抱怨。

“眼看时世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他怀着矛盾的心情来到了杭州。

他在杭州虽情不自禁地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但在位三年,本着一名正直的封建官员的良心和他所独具的广博深厚的仁爱之情,尽心尽力,为民造福。在熙宁五年的秋天,苏轼与知州陈襄着手解决“六井不治,百姓饮水困难”的问题。第二年,江淮大旱,杭州人民依靠这六口井,不仅饮水不愁,而且还有足够的甘泉。因此他以“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告诫后人有备方能无患。后来朝廷令下,苏轼又移任密州。

他虽自恃“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何等壮志凌云。可如今仕途奔波近二十年,接连进谏却一直不被采纳,真是“崎岖世路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苏轼对自己的人生发出感叹。

到密州境内,他帮助农民。“唯有悯农心尚在”,他与农民一起劳作,共同抵御蝗灾。他以他精明练达的才干,踏实勤政的精神,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工作,使得他忧国忧民的形象表现地淋漓尽致。农民们对他身先士卒的品质也加以了传颂与赞扬……他不仅在密州有丰功伟绩,在徐州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年来,他与徐州人民一起斗洪水、筑长堤,深受人民爱戴。他临走前,乡亲们都“洗盏拜马前,请寿使君公”,感谢苏轼带领他们战胜洪水,保全家园。苏轼却不肯居功,答谢乡亲们“举鞭谢父老,正坐使君穷”。

历经艰难的苏轼,面对支持变法者的压迫,他没有一味消沉,破罐破摔,而是从容镇定,开朗达观;到地方后,他没有只顾游山玩水,消遣度日,而是身先士卒,忧国忧民。他又接连上书朝廷,真正做到了吟啸徐行迎风雨,德泽雅韵满天下。

我将学习苏轼,做一个从容达观,爱国爱民的人,无论人生风顺亦或坎坷。

【篇十一:我的读书故事】

张译丹

初闻李煜,因他的《虞美人》,年少,只知他是亡国之君,却忽略了他的才华横溢。

翻开《李煜传》,历史历历在目。

他,生于帝王之家,无心政治,却不得不执掌江山。他要的不过是“一壶酒,一竿纶”,可却得到了别人眼中垂诞三尺的王位,这于他并非命远的厚赠,反而是生命的负累。

他经历着大起大落的人生,以诗文为命,缆尽繁华,看遍破碎,以泪书情。

读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的一江哀痛,浇灌了千古人的愁肠,时至今日,我仍能感受到他彻骨的悲欢。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一恨承长东!”

复读《相见观-林花谢了春红》,“几时重”一问,问得清醒,花从枝头落下不能返回,就像人之丧国,无法重新恢复,一字一句,我仿佛被他感染,沉哀无限。

“寂寞梧桐深院锁请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离愁如同乱丝,剪不断,又理不清,愁恨幽深绵长,我似乎感受到他沦为阶下因的耻辱,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愁吗?怨吗?可是这一切都没有用,他只能无奈的叹气,一身才华,词中却只剩无奈。

“深院静,小庭空,断读寒砧断读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重阅《捣练子令-深院静》诗句中“夜长人不寐”的无奈,和无处不在的月光、秋意,一同渗透到心中,他的愁、怨使千百年后的我也为之忧,与尔同销万古愁!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价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再品《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他不仅是在伤春,更是在抒发怀旧之情。想起往日的时光,如今,他只能沦为他国的俘虏,换做是谁,能不恨,不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他最为出名的词了,但也成了他的绝笔。我能感受到他对昔日故国的怀恋,以及不甘做受尽屈辱的阶下囚,却又无可念何的郁闷,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怨恨之情。可他能有什么办法?国家亡了,先帝们的基业都在他手中毁了,当其他人都把恨积于他身上时,他难道不是最难过的吗?

花开一季,陨落成殇。漫天飞舞的花瓣,勾勒成南唐最后一抹绚烂。

喜欢李煜的词,喜欢他“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感慨,喜欢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悦,喜欢他如梦如幻一生的悲歌欢泪,喜欢他词间谈淡的无奈和哀怨!

【篇十二:我的读书故事】

金肖一

自幼与书不和,不爱看书,但为骗过唠叨的母亲,自创佳法。

每逢母亲叫我读书,我就先乖乖答应,进书房时,总会顺手“揣平板”,然后把门一关,先拿起书装会儿样子,妈妈总会在这个时候进来视察。我表面淡定不迫,实则内心小鹿乱撞。待门外脚步声渐远,便悄悄倒扣书本,小心翼翼地从厚厚的书堆中取出那本平板,把音量调到最低,然后打开百度,点开小视频,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耳朵还时不时听听门外有没有妈妈的脚步声,心里“怦怦”不停。只要听到,我就手忙脚乱地退出,然后合上,藏好,再顶着大汗打开书本,惊险无比。等到妈妈说可以结束了,我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冲出书房。

但渐渐,我发现,其实书也没有那么枯燥,只是我把它想复杂了。

一次偶然的读书节,妈妈帮我报了名,第一项就是要静坐看书40分钟。一听这个题目,我就已经全身哆嗦,被迫拿起书。起初,我坐在椅子上,屁股上像是长了大头钉,但看一会发现这书还挺不错的,每个故事结尾都能看懂一点道理。于是,我就一点一点往下看去,津津乐道。自此,书与我不再是天敌,之后的每晚我都习惯拿本书,在床上看。渐渐地,我发现我的作文文采渐渐好起来了,语句用词精美了。所以,现在的我极乐意看书。

小学时,课上我还偷看过书呢!偷偷把书放在桌肚里一半,看完一页不动声色地悄悄翻一页,可好景不长,还没看一会就被老师发现了。是我做得太明显了?还是位置(在第一排)的问题?最后,那本不幸的课外书成为了老师的“俘虏”,我也有幸“拜访”了一次“办公室圣地”,听老师生动的“致辞”。

家里,一个大晴天,妈妈让我帮她拿衣架,可我正在乐陶陶地看着书,就心不在焉地端着书跨进房门,拿起衣架,只觉得手一下沉了下去,也没在意,头也不抬地看着书,可走到阳台,却听到妈妈“咯咯”的笑。原来,我连衣服带衣架全整过来了!

书,是道路上的启明灯,他不仅为我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还陶冶了我的品格,使我懂得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xxzw/liunianji/644424.html

  • 标签: 故事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范文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我和书的故事作文参照范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我和书的故事作文参照范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