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通用20篇)

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通用20篇)

 作者: | 阅读: 1.98W 次

篇一: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通用20篇)

在满天烟花,锣鼓喧天的日子,一声吼叫让人们不禁停下手上的动作去看,原来是在“杀年猪”。

”杀年猪”是我们家乡的传统年俗。平时杀猪家里人一时半会吃不完,一般都是卖了换钱花。唯独过年是个例外,进了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

在两三千年前,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原始部族,就已有了很发达的养猪业。猪虽然很普通,但一般人家一年到头却难得吃几回猪肉。原因是家里养的猪起码要长过一百二三十斤才能”出圈”。

在四川农村,杀年猪的习俗由来已久,每年的农历十月至腊月,是农村杀年猪,做腊肉灌香肠的最佳时节。

杀年猪,可是一年的大事,所以年底这一段时候,杀猪的“猪儿匠”就非常吃香了。他们别着一把雪亮的杀猪刀,走乡户的,拿了应有的报酬不说,还要跟主人家一起吃上一顿好的,而且最后一大块肥美的”二刀肉”也要送给他们拎回去。所以杀年猪,召集亲戚朋友来大吃一顿,共叙亲情,这也成了年终必要的节日。

猪儿往往在家里突然出现这样热烈气氛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自己悲惨的命运快到来了,虽然猪儿想尽一切办法,但都无济于事。

这样的日子,很是热闹而隆重,村子里充满了大儿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人们无比快乐。

篇二: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竹爆惊春,竞喧阗、夜起千门箫鼓。”这是出自杨缵的《一枝春(除夕)》里的词,说的就是除夕当天的热闹景象。

除夕是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人们所做的准备自然也是最多的。他们首先忙着做早饭,将昨晚泡在罐子里的茶叶蛋拿出来,和早就熬好的鸡汤搭配起来,再抓一把炒米与之结合。嗯,浓郁的鸡汤,香脆的炒米和极其入味的茶叶蛋,简直不要太美味啊!

吃完早饭,爸爸就会开始贴春联,将旧春联撕下,换上新的,寓意新的一年里,万事顺心,吉祥安康。妈妈也不闲着,她会从冰箱里拿出一些几天前就采购好的,需要解冻的食物,什么肉呀、鱼呀、虾呀,统统放到太阳底下去晒着,好方便下午备菜。虽然我们小孩子能干的事不多,但我们更没闲着。我们一会儿跑到这抓把瓜子磕磕,一会儿跑到那拆个糖果尝尝,小嘴儿可是一刻都没闲过呀。

到了下午三点左右,妈妈和奶奶就会在厨房里忙碌了。而我一般也会在旁边待着,目的很简单,防止妹妹偷吃,顺便学学厨艺。

“哗哗哗,咚咚咚,嗞嗞嗞”厨房三部曲开始啦!首先将所有的菜都搬到厨房,放进水池里,开始第一部曲——洗。洗完青菜洗萝卜,洗完鱼肉又洗虾,这可是很重要的一步呢,我们得把那些食材洗得干干净净的。等到所有的菜都洗好了,就开始了第二部曲——切,往日觉得吵闹的“咚咚”声,在此刻就成了美食发来的信号,暗示它马上就要出现在我的面前了,一想到这,就禁不住垂涎三尺了。终于到了第三部曲——烧,随着第一个食材的下锅,很快厨房里就香味四溢了,一道又一道的菜完成了,那香味不断地勾引着我肚子里的馋虫,让我越来越忍不住了。唉,这什么时候才能品尝啊,我要控制不住了!当然,妹妹比我更心急,她缠着妈妈喊着:“妈妈,我好饿呀,可不可以让我吃一口呀,就一口!”结果当然是遭到拒绝。急得我俩不停地在厨房里走来走去。

等到饭菜都准备好了,看看窗外,天已经黑了,爸爸已经把所有的灯都打开了。菜终于端上了桌,但还是不能吃,得在桌上摆八只碗和八双筷子,再往酒杯里倒上酒,为的是让祖先们先吃,这俗称“祭祖”,以求祖先保佑我们幸福顺遂。

年夜饭终于开始了,在饭桌上,一家人开心地交谈着,谈过去一年的收获,也谈新一年的畅想。无论说的是什么,你都能感受到喜气洋洋的气氛。吃完饭,大家围坐一起,看着精彩的春晚,不时地发出欢乐的笑声,还有什么时刻是比这一刻还美好温馨的呢?

篇三: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习俗,而我的家乡习俗那可不一般哦!

我的老家在潮汕惠来,我是地道的潮汕人。你们有听过我们惠来县有这样一个传说……

每逢腊月24日的时候,我们的“老爷”是要上天去禀告述职这一年我们人世间所发生的事情,“老爷”可是我们当地一位保护我们平安的神明。等到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们就要祭拜祖先,还有祭拜“老爷”,听我爸爸说要烧多点纸钱和香烛,这样冒出来的黑烟可以熏晕“老爷”就可以把我们人世间的晦事忘掉,把“老爷”捉弄的迷迷糊糊。

腊月26日,我们就要“采囤”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扫除啦!爸爸说到了大年初三,就是“老爷”回到凡间的时候,为了要给“老爷”留个好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家里打扫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除旧迎新,要把过去一年里的晦气都必须给清理掉。

人们忙完了“采囤”之后,大人们还要准备很多过年用来祭拜祖先的食品。例如我们当地有名的“酥饺”、“甜稞”等。而我最喜欢的劳作就是——剪花灯。”剪花灯”可以给人们带来欣悦,欢喜。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着各式各样自己家做的花灯。有一排排串在一起的星星,有一头头凶猛的老虎,也有一只只可爱的小兔子,更有红红火火的灯笼悬挂在门前上。

时间很快来到了大年初三,那可是惠来县最隆重、最热闹的时候,因为“老爷”从天上又重返人间啦!我们全村人都要迎接“老爷”。我们会在大街上观看游行,有舞狮、有舞龙串来串去,还有敲鼓、打击乐队,吹笛子,拉二胡,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在大街上跳舞演出。好不热闹!快看,四个壮汉抬着正坐正大中央的“老爷”跳着欢快的步子向我们走了过来。快瞧,那位大概有3-4岁的小屁孩,眼睛眯成了线,笑得嘴都裂开了。他一边拍着手一边跺着脚,拍着大腿,乐开花了。

到了夜晚游行结束了,我们就要吃团圆饭了,二伯母做了满桌的菜,有猪手炖鸡蛋,有金黄的炸虾条,有三丝炒米粉,还有热乎乎的牛肉丸紫菜汤……每次吃饭前都要先祭拜一下“老爷”。然后给长辈吃,这是我们这里规矩。只见哥哥摸着圆圆的大肚皮,打了一个响亮的大嗝,我们就被这嗝声笑乐啦!

这就是潮汕的春节,真是闹翻天了!欢迎你们来做客哦!

篇四: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作万炯华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外婆家,那里的过年风俗可谓是与众不同。

常德的团年饭不一定在大年三十吃。外婆说:“一家人齐聚,无论何时何地就是团圆。”为了与家人团聚,人们会推迟或提前吃团年饭,只为享受欢聚一堂的喜悦与幸福。而在去年,因为我到外婆家过年,所以团年饭就提前到腊月二十八举行。在开阔的包厢,一位位认识不认识的亲戚陆陆续续地进来。他们相互打着招呼、讨论着过去一年的年景。兴趣勃勃的孩童、高谈阔论的大人,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我闭着眼睛,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年味儿,不禁轻声赞叹:“过年真好!”

就在这时,一阵诱人的香味儿从我鼻子前飘过,我猛地睁开眼睛。“这是饭菜的香味!”一道“油焖大虾”被服务员端了上来。人们不再谈话,纷纷坐上圆桌。可坐50人的包厢,竟座无虚席。外婆说:“吃团年饭坐圆桌,本就是过年的一种讲究,它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来年风调雨顺。”菜一道道上来了,桌上的气氛也越来越活跃。“腊猪蹄、红烧肉、铁板鱿鱼……”一道道佳肴数不胜数。“红烧排骨、年糕五花肉、青菜、芋头……”咦?在这样的盛宴里,为什么会有青菜和芋头之类的寻常菜?我心中暗暗称奇,决定问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在这么多美食中会有青菜、芋头?”“噢,你想知道吗?”妈妈笑着问。“当然了!”我肯定地点了点头。“那几道菜都有着特别的寓意。芋头寓意来年有个好兆头;粉条象征勤俭持家、细水长流;蔬菜有着健康长寿的涵义。”妈妈耐心地回答。“原来是这样。”“这还不止呢!在常德,吃团年饭会摆上一条生鱼,寓意年年有余。这条鱼还必须是鲤鱼,表达“鲤鱼跳龙门”的美好意愿。这些菜即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依然是团年饭必有的菜肴,再加上味美而价廉,即使在物欲横流的现代,依然是餐桌上的常客。”

我听着妈妈的话,看着桌上那几道朴实无华的菜肴,顿时觉得它们就像历经岁月的老人,无论何时,他们依然守望着人们内心最单纯的心愿,直到永远……

走出饭店,几个忍不住诱惑的孩童已放起了爆竹。在阵阵爆竹声中,我分明感受:年真的到了!

除了吃团年饭,常德的祭祖也显现了独有的特色。在大年三十傍晚,一家人带上香烛前往祖坟祭拜,叫“送光明”。“送光明”时是不放鞭炮的。而过了午夜十二时,家家门口都会点上香烛,点燃鞭炮。在“噼里啪啦”的声响里,新的一年悄然而至。这个活动叫“迎新春”,有辞旧迎新,祝来年美好幸福的涵义。在正月初一,人们会来到祖先坟墓前祭拜,并念叨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和新的一年的计划。这些活动,都充分表达了常德人民对先辈的缅怀和尊重。先辈们绝不会因生命终止,时间的流逝,而被后辈遗忘,他们会被珍藏在内心的最深处。这就是常德外婆家的过年风俗。

我喜欢常德过年风俗。这些风俗无不显露出常德人民的勤劳善良、重情重义。你还知道哪些风俗习惯?快来和我一起分享吧!

篇五: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清明渐近,小草泛青。今天回外婆家做清明,耳畔又响起了“伢呀要给菩萨磕头,让菩萨保佑你平平安安,考个好大学”的声音。

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虽不像鲁迅笔下的看“社戏”那样精彩,但也很有趣。依稀记得小时候,每逢初一、十五外婆都会提前买好贡品,早早带我去庙里烧香,说是“请菩萨”。外婆一边向菩萨磕头一边嘴里念叨着“菩萨保佑,保佑我儿子女儿顺顺利利,孙子外孙女平平安安”!就是这样一句简简单单而又朴实的话,我听了整整三年。

这庙名叫仙姑庙,说起来还有不小的由头呢!听外婆说,大概是民国的时候,当地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待字闺中,喜欢礼佛,乐善好施,经常救济贫苦人。有一天,那一位小姐、在闺房内看书,坐着坐着便去了。家人便参照佛家习俗给她下葬了。当地人都说这位小姐平常积善行德,就坐化了,说是佛祖收下作徒弟去了。于是便将她供奉为菩萨,每逢初一、十五都有人祭拜她。起初只是一个小庙,四周都是土地,且临水而建。随着供奉的香客多,便翻修成庙宇,名为“仙姑庙”。

这座庙临水而建,四周又都是土地,也寓意着保护一方水土,保佑风调雨顺。在一代又一代的影响下,渐渐形成了农家人的习惯。每逢初一、十五或是什么的重要日子,去庙里上香请菩萨,祈求菩萨保佑家人健康平安。诸如“菩萨保佑,保佑我儿子在外顺顺利利”“请菩萨保佑我孙子考上好大学”。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封建迷信、鬼神之说,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农家人对家人的关心,他们将这种关心寄托在“菩萨”身上。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菩萨吗?但他们只是发自内心地期盼家人平安、顺利。在这封建迷信的背后,可能是老母亲对游子的担忧,是一位妈妈对孩子的思念,也可能是年迈的奶奶对孙子考取好大学的期盼。“菩萨”如今成了一个代名词,在它的背后是每个人对家人的感情寄托。

外婆总对“菩萨”说:“要保佑我孙子外孙女,考上个好大学哦,一家人平平安安。”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中,我看到了外婆对我的殷切期盼,读出了外婆对一家子的爱。

每逢初一、十五,庙里挤满了香客。他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祈求家人平安,也渐渐成了我们这儿的一种风俗。

篇六: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制作米花糕》

在广东韶关,过年,有一个风俗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制作米花糕!

腊月的中旬,家家户户上方的烟囱都会飘出一股糯米的香味,这时我们知道是快要过年了。制作米花糕,必须使用上好的糯米。厨房里的米香飘到了客厅里,我冲到厨房一看,原来奶奶正在煮糯米呢!只见奶奶动作麻利地把蒸熟之后的糯米放在一块大大的布上,之后细心的把糯米一处一处地推平,在客厅里通风。

过了一天了,我心急地问奶奶:“奶奶,奶奶糯米可以了吗?”“没那么快,再等几天!”

“那我想吃。”

“想吃最起码也要到后天呀!”听了这话,我急红了眼,真是度日如年啊!

终于终于,我在两天之后对奶奶说:“时间到了,应该吹干了。”

于是奶奶与我一起支起了油锅,在这个期间,我们也没有闲着,我们把黏在一起的糯米,用手慢慢的搓散,让他们一粒一粒分开。不到十分钟油就热好了,油温必须达到的180摄氏度至200摄氏度,这个环节是最好玩的,但也是最危险的。好玩的是因为啊,当你看着一粒粒糯米在锅里跳动时,就像一位位舞蹈家,在表演他们那独特的舞蹈。危险在于油温十分的高只要洒出一点点,如果溅到手上,马上会起几个小泡,会疼得你哇哇大叫。

接下来我们需要把糖浆煮好,煮糖浆也是一份技术活,煮糖浆时要拿捏好火候,还要仔细的观察糖的颜色,如果一不小心糖就焦了。糖浆一煮好,立马把炸好的糯米放入锅中与糖浆一起搅拌,此时的糯米,像极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孩,可爱极了。这时快速把糯米和糖浆放方板内,压实铺平。

米花糕的制作已靠近尾声,加上芝麻和花生仁作为点缀,米发糕就如同一张白纸上点缀着一群黑点点和棕色的小豆子,它们在上面是那么的和谐,最后切成块。

过年制作米花糕,不仅象征着我们家人团聚,更体现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的富足。

篇七: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李宇宸

家乡的年景是热闹的,隆重的,这是一年中我们必不可少的欢乐时光。在一声声鞭炮声中,春节拉开了序幕,分外喜庆、隆重。

每年除夕,我们一家定会赶在天黑前到达千里之外的荆门家乡吃一顿团年饭。

家乡的新年其实在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那天要清扫家中里外的灰尘,俗称“堂腊灰”,又叫“打堂渣”。腊月二十六要将腌制的腊肉提前浸泡,清洗,让每个远道而来的亲戚尝新鲜的“年味”。以前,除夕那天,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叫“挑三水”,要保证三天有水喝,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

吃团圆饭也是过年一等一的大事,它预示着新的一年中一家人团团圆圆,饭菜的香味中夹杂的是每一位团圆儿快乐的心跳,在外工作的人必赶回家来与家人的团聚。

家中的团年饭是热闹隆重的,屋里挤满了人,架起那张巨大的圆桌,饭菜仿佛无止尽地往桌上堆。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间那盘雷打不动的家乡特产,热气腾腾,黄皮白肉的美味鱼糕,配上一碟洒着葱花,淋着辣油的喷香陈醋,色味双美,令人馋虫蠕动,垂涎欲滴。饭菜美味的异香早已飘满了整个屋子。大家围坐在桌边,随着一声“开饭”,数十双筷子伸向热腾的饭菜,满桌的咀嚼与聊天的声音,这热闹的氛围,这喜庆的模样,果真是过年了。

窗外天空正昏暗,忽听得一阵阵鞭炮爆裂声,出门,抬头,烟花照得天地间如同白昼,不知哪家先吃完了年夜饭,已开始放鞭炮了。

在这辞旧迎新、驱秽辟邪的爆竹声中,旧年最后一夜平安喜庆地结束了。

大年初一在万物昏睡之时来临了,天色尚刚刚发白,我们便循着家乡的习俗,备好了鞭炮与各种祭祀用品出发祭祖了。

来到了家中的祖坟,坟前散落着各色的花捧,黄土地上留着乌黑的痕迹。被亲人们点燃的鞭炮,在坟前噼哩啪啦地响,大红的屑洒了一地。大家将祭品摆放在祖坟前,挨个儿上香。我们小孩并不喜跪拜的习俗,被催促着拜完,即逃也似地跑开,自个儿在田野上撒欢地跑,玩鞭炮去了。长一辈的大伯、叔叔们每一个动作却都透着十分的认真与崇敬,眼里似乎还渗出一丝伤痛与怀念

大年初二到了,我们开始挨家挨户地拜年。大家在节日的喜庆中欢聚一堂。

每家的主人都十分热情。

到了饭点,就更是热闹,大大小小十几菜,不论早、中、晚餐,不下一会,都被吃个精光。孩子们给长辈鞠躬、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不停道着祝福的话语,大家都其乐融融地相处着。饭后大人们围坐沙发上聊着一年在外的生活,孩子们凑到一起满堂疯跑,释放天性。

夜幕又一次次悄悄降临,美丽的烟花,欢快的笑声。春节,带来了团圆与美好,留下一家人的幸福与平安,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

篇八: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轧太平

镇海蛟川双语小学六(4)班褚乐言

“轧太平”这个词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这大概是每个海宁人刻在骨子里的一个词。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海宁的袁花镇有“轧太平”的习俗。小时候素不知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节日,只知道每到这天,大街小巷一片热闹。

我从小跟着外婆在袁花镇长大的,对此已十分熟悉。到了这天,外婆总会早早地叫我起来,我便手忙脚乱地把衣服胡乱套上,急着要去庙会,外婆却不急不慢地梳妆打扮。我很疑惑,她梳着头发对我说:“今天是潮神的生日,讨个喜头,让潮神高兴高兴,明年的收成说不定就好喽!”小时候的我却懵懵懂懂的。

我本以为起得早些,人肯定不多,但人们的热情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人群熙熙攘攘的,一大片黑压压的头,我总是凭着身体的优势灵活地穿梭着。这里的商贩不是一个一个的,而是一堆一堆的!叫人眼花缭乱,花花绿绿的食物玩具,让我把父母的嘱咐全抛在了脑后,欣喜地看着这些小东西,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庙会上的花样层出不穷,让视觉、听觉和嗅觉全部满足。吸引我的远不止如此,那摊面上的小玩具是我的最爱,平日里眼馋,今天是潮神生日,外婆是绝不会拒绝的。我总会挑挑拣拣,那个也想要买这个也想要,又不好意思要求外婆买,最后总是扭扭捏捏地拿起几个给外婆,欣喜若狂地抱着走。

外婆总是等我都买尽兴了,再牵着我的手去庙里边上香供烛。我素来不怎么喜欢这么严肃的环境,趁着外婆不注意玩会儿玩具。有次,那玩具竟还发出了声,惹得周围人都往我这看,外婆极其严肃地白了我一眼,嘴里喃喃着,大意是给潮神道歉惊扰到了他。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潮神怎么可能真实存在呢?

长大了,知道的便多了,潮神是老百姓的一种希望寄托,庆祝潮神的生日,是带着十足的尊敬在里边。虽然对于年幼的我只是玩的快乐罢了。

篇九: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家乡的春节

丁俊涵

说起我们家乡的风俗,那可是三天三夜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家乡的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了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的多,必须有余,饭后内要放上馒头,必须有余,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以说“破了”,要改说“挣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饺子是包有硬币、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硬币,寓意新的一年能发大财,不管谁吃到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会发红包,以示祝贺。

我觉得家乡的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

篇十: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孔明灯

王怡

我的家乡在霍邱县,那里的风俗可能会与六安不同吧!

在我的家乡,每年在过春节的前几天,每天晚上都会看到一个个的孔明灯在多人的注视下向天空飞去,不久后等下面的蜡已烧完了,孔明灯就自然而然的落下来了。我以前放孔明灯,总要先把愿望写上,然后把蜡放在下面的铁丝上固定住,点燃后让孔明灯在地上燃一会儿,过一会里面的蒸气满了孔明灯自然就飞上天空了。

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现在我们放孔明灯多是祈福。祈求来年丰收,幸福美满。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放孔明灯祈福,后来也就成了霍邱的风俗了。我几乎每年都放孔明灯,也就图个喜庆热闹。看着自己的孔明灯载着愿望慢慢飞上天空,逐渐飞入天际,又何偿不是一种愉悦呢!

你们的家乡会有什么不一样的风俗呢!

篇十一: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打年糕

冬日的夜晚,清冷寂寥,在宁波慈城的老宅里却人影攒动,灯火通明,一阵阵年糕的香气悠悠地飘然而出。宁波素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谚,到了冬天就有了打年糕的风俗。

打年糕的夜晚,街坊邻居们都会聚在一起,大人们在屋子里聊天、打牌,谈着自己今年的收获,小孩们玩着游戏,追逐着打闹着,就连门口的小狗也跟着这里跑跑,那里藏藏,别提多欢乐了!

院子里的柴火燃烧着,“噼里啪啦”地响,上面支棱起的大铁锅上的蒸笼里早已放上满满的糯米,冒着缕缕青烟,和着“滋滋”的响声。不一会儿,米蒸好了,隔壁的小爷爷赶忙把蒸笼从柴火上移开,当他掀开锅盖时,蒸汽和大米的香味一股脑儿地全部涌了出来,瞬时烟雾缭绕,宛如瑶琳仙境;香气扑鼻,好似蟠桃盛会。

小爷爷把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中,小陆叔叔则拿出木锤开始捶打,爸爸挽起袖子在一旁帮忙添米,“咣”“咣”……随着一声声的捶打声,石臼中的糯米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从稀松到紧实。

过了一会儿,小陆叔叔捶累了,到一边去歇息,我的小舅便自告奋勇地去捶打,只见他拿起木锤向石臼里的糯米用力砸去,但是由于他捶打得太快,没几下就累得气喘吁吁,败下阵来……

终于糯米被捶成了年糕团,奶奶用菜刀把年糕团切成了年糕条。剩下的年糕放在盆中,我们纷涌而上,拌上黄豆粉和白糖捏成团。这年糕团洁白如雪,柔软如棉,一口咬下去,甜而不腻,爽滑可口,极其美味。

最后,大伙把做完的年糕都打包起来。“你打包这么多?”“对呀!儿子出门在外,他想吃家乡的年糕,我这就给他快递过去!”“女儿下星期就要出国了,我给她带点去。”

年糕,家乡的味道,团圆的味道。我嚼着糯糯的年糕团,想着家乡暖暖的温情。

篇十二: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刘彦均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邵阳的春节也是如此。祭灶神,扫灰尘,杀年猪,打糍粑,煮年根。

从前每家每户都会养几头猪,过年的时候杀一头来煮年根。现在和以前不一样啦,农村离养猪的很少,外婆去市场上买了几十斤猪肉,把猪肉切成大块,把上面的毛用烧红的铁烫干净,再杀几只鸡处理干净后,和肉一起放到一口大锅里,用柴火煮着。等绕组到可以把筷子插进去后就差不多了。拿一个不锈钢的大盆装着放到堂屋门口,再倒上三杯酒,点上三柱香烧一些纸钱,再放一挂鞭炮。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我不经感叹,原来的条件艰苦却不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经济条件变好了。我们更要好好学习,让生活蒸蒸日上。

传说是因为以前农耕社会不发达。杀猪杀掉自己养的猪,割肉拿去集市上卖过年的肉,但是当时的人都很贫困,所以只有在一年一度的春节才能吃到肉。固始春年跟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是主年庚。

主年庚一定离不开杀年猪,以前每家每户都会杀年猪,那时的猪养一年只有近百斤,是吃草长大的,所以比现在的味道要好很多,杀的猪肉用来煮,肉跟猪血都给邻居们分一碗。年味是真的非常非常的浓。

现如今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只有一小部分人坚持传统,大部分把春节当做一个普通的假期,所以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篇十三: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提起腊八粥,谁不想早上起来就来个两大口呀——那偏香芋紫的诱人色彩,嚼起来QQ弹弹的桂圆,一咬就碎了的红豆和莲子!

腊八粥的食材非常丰富,里面有小米、红枣、莲子还有糯米等。奶奶从腊二十八早上6点就开始煮腊八粥了,刚进灶房,就能看见灶里一直在向外吐烟。奶奶过一段时间就进来看一看灶,灶盖打开时,整个灶方都有着腊八粥的香气。粥在灶里沸腾着,小气泡一个接一个的往上冒,脸一凑过去,整张脸就全是水蒸汽了,湿湿润润的。

已经煮了一个小时了,奶奶抓来了一把枸杞放进了灶里,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灶里在向外吐气,肚子里的馋虫都要跑出来了。趁奶奶不在,我偷偷喝了一口,结果粥还没熟,反倒把我的舌头给烫红了。“咔”,木门被推开了,是奶奶!我连忙把灶盖抓起盖回了灶上,奶奶一眼看穿:“偷喝了吧?”我点了点头,“哈哈,就知道你这只小馋鬼!”“可是,奶奶你看,我的舌头都烫红了呀!”我仍嚷嚷道。“叫你不要那么急,还好没熟,不然现在喝了,中午什么都吃不下嘞!”奶奶指责道。过了大概三小时,香喷喷的腊八粥就出灶了。

爷爷端来了一盘他最爱的白切羊肉,奶奶知道我喜欢吃甜的,把我那碗腊八粥放了两勺白糖,刚入口,黏黏的、滑滑的,各种干果也都入口即化,一抿就碎,粥里的糯米软软糯糯的,真美味啊!

篇十四: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我的家乡在北京,也就是以前的京城,现在的首都。天子脚下,皇城根儿下,有很多风俗,然而令我记忆深刻的应该是过庙会了吧。

逛庙会是一种集吃、喝、玩、乐于一身的风俗,并且还是个文化活动。由于这种活动在寺庙周围,所以叫“庙”会。至今为止,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当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妈妈都会带我到白云观逛庙会,那时是最热闹的时候。

我拉着妈妈的手,来到观内,里面人山人海,一眼望去……全是人头。我还记得我参加了好几个活动,“打金钱眼”,桥的洞口悬挂着一尺长的铜钱,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外圆内方,不过里面还挂着铜铃,只要用硬币击中铜孔,那就是吉祥如意的征兆。

我还去请了香,走在烟雾缭绕的地方,我被呛得不轻。当时那个道长居然说要自己请自己的香,幸好我带了零花钱,买了香后后,我把香举至额头,而第一次见到这么粗的香,我紧张坏了。许了愿后我三拜,请香就完成了。

“咕咕咕”嗯,我的肚子饿了,我要妈妈带我去吃东西,她买来了一碗豆浆,嗯?豆浆?为什么是绿色的?我毫不犹豫地喝了下去,然而这个“豆浆”一碰到我的舌尖,我就吐了出来。如今才知道那是豆汁儿,渐渐的,我居然爱上了它。

妈妈又给我买了一个小猪糖,我吃了一口是空心儿的。妈妈问我:“你想不想自己去做一个?”自己做!我回答她:“要!”

我来到那个老板面前,老板问我:“小朋友,你要做什么形状的糖啊?”我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三个字:“猪猪侠。”那应该是很多人童年的回忆吧!老板先捏了一根长条,她让我往里吹气,我鼓起腮帮子先吹了起一个圆,然后老板捏形状,我继续吹,不一会儿,老板居然真的捏出了猪猪侠,我欣喜若狂,后来妈妈告诉我这叫吹糖人。

现在应该只有南锣鼓巷,或者什刹海才有这些“稀罕物”了吧,不过至今,逛庙会依然存在。

篇十五: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浦江板凳龙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陈诺

每逢正月初一,浦江的大街小巷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一群老百姓肩上扛着木板做成的灯笼,迈着轻盈舞步,走街串巷表演舞龙。这便是我家乡独有的风俗——舞板凳龙了。

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条条板凳龙串联而成的龙灯。它的整个造型是一条腾飞的龙,每条板凳都是龙身的一部分。龙身上装饰有五颜六色的花灯。龙身的造型各异,有方灯、酒坛灯、字灯等。更奇妙的是,万千盏灯,没有一盏是一样的!因为每条板凳是每家每户根据个人喜好而画的。虽然作为龙身的每条板凳形态各异、千姿百态,但并不破坏整条龙的和谐。

浦江为什么会有这一习俗呢?相传很久以前,当地遇上了大干旱,无数人被渴死。一条水龙看见了,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及时雨,真可谓是久旱逢甘霖。然而水龙因为违反天规被惩罚切成段。人们悲痛万分,将家家户户的板凳串起来,将龙放在上面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习俗由此产生了。

“开始啰!”小巷中热闹非凡,一位年轻人手托龙头,引领着队伍向大广场走去。后面的人们呈“S”形走出了巨龙腾飞的感觉。到了广场,人们更是热情高涨。舞龙的人们一位顺着一位蹲下又站起,整条龙像在云雾中翻腾。“盘龙甩尾”才是高潮。大家先都心照不宣地对了个眼神,点了一下头。前几个人开始托着大龙头转圈,第二个立刻根据第一个人的旋转频率开始绕着龙头转。第三、第四、第五……全员纷纷效仿。逐渐地,整条龙“盘“了起来。由于半径逐渐增大,越往外相应的转速也越来越快。到了外圈的尾巴部分,开始飞速转圈。由于转圈太快,尾巴上的小伙子逐渐把持不住,便拼尽全力将龙尾一甩,整个人摔了出去。人群发出了阵阵惊叫。那人马上站了起来,高声庆祝。为什么呢?因为这表示敢于面对挑战,是“甩尾巴“的精髓!

浦江正月热闹非凡的舞龙活动,预示大家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龙腾盛世,古老的习俗正焕发新的风采。

篇十六: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闹花灯是元宵节中我最喜欢的风俗之一,元宵节在正月十五,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再配上各式各样的花灯,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今年。我又来到了灯会上,各式各样的灯,惹得人不舍得离开。那“春”字灯,红通通的,边上还挂着一条金色的灯条。那兔灯,一双长长的耳朵,闪闪发光的眼睛,仿佛是真的一样。那桃灯,嫩绿的叶子,粉红的外皮,粉红的外皮,上面还有几滴露珠,还有成双成对的鱼灯、方灯等等。

我特别奇怪,为什么元宵节要闹花灯呢?妈妈告诉我,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只神鸟在人间意外死亡,天帝大怒,让天兵放火烧人间,天帝女人不忍心,将消息告诉人们,在人们不知所措时,一个老人想了一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挂起红灯,十五这天,天帝一看红灯,以为是大火的火光,心中大喜,人们为纪念这次成功,每年正月十五都要闹花灯,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

看着美丽的花灯,我不禁想起了,“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这一首诗。

篇十七: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在老家过春节

林紫涵

春节是我们中国传统而隆重的节日,在过春节前的好几天里,大人们就开始忙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在买年货,挑新衣,有忙不完的活。

想必大家过年都要贴春联吧!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忙着贴。而我呢,做爸爸的小助手。我们先把去年的春联撕下来,我帮爸爸把浆糊涂抹到新对联的背面,爸爸就把对联的上部边沿粘好,然后把对联从上往下轻扫开,这样就贴完了。爸爸告诉我,贴对联是我们中国人过新年的习俗,以示辞旧迎新。听了爸爸的话,我不由想起《元日》这首诗,便脱口而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正月里各个商家初次开门都会燃放烟花爆竹,以示新年红红火火,财源广进。企业开工一般在初六之后,也都会燃放大量爆竹,还有的放烟花都给人呈现一派喜庆的景象。

今年除夕夜,我亲自体验了点燃导火索那一刻的快感。起初我是躲在门后,看着外面的火树银花,可以仰头,我只看到亮瞎眼睛的天空。可一出门我的眼睛就被火药味蒙住了,双眼加上寒风刺骨的感觉,就像到了边疆战场上一般。我刚要往回走,就被爸爸叫住:“怎么不敢点吗?”我不服气道:“怎么可能?我一个12岁半女生了,还怕这个。”说完爸爸就搬完了烟花筒。我想:既然都搬来了,不如斗胆放一个吧!

我手里紧紧握住点引线的香,一步一步走到大家跟前,我深吸了一口气,紧张的把引线点燃着,导火索冒着火星飞快的向烟花筒烧过去。“哇呀呀,快跑!”吓得连火花都不敢看一眼夜以百米赛跑的速度跑到了门口。

“砰砰砰!”“嗖嗖嗖……,”一束束耀眼的彩光,直冲云霄,“啪啪啪……”那一束束光线突然炸开,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的花朵向四周飞去,似一朵朵闪光的鲜花,光彩夺目。

那“砰砰砰”的声音在耳边永久回荡……

篇十八: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元宵吃汤圆

小作者:601班37号张文彬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元宵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有很多特色的活动,例如:赏花灯、猜灯谜……。然而其中有一项是我们最喜欢的,那就是吃元宵。

元宵节那一天,我吃着早餐,突然好奇的问妈妈:“妈妈!元宵节有什么传说呀?”妈妈笑着回答道:“在很久以前,有一神鸟在人间迷路,被一个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立即传旨,让天兵在正月十五那一天到人间放火,然而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愿意看到百姓们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高诉人们。人们听后大惊,最后想出一办法来,就是在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里,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让天帝误以为人们已经受难了。”我听完以后大惊一场,原来元宵节还有这么一个传说,多么的神奇啊!这也使我想亲手做一下汤圆。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也答应了我。

于是,我和妈妈一起去买做汤圆的材料。回到家后,我们在面粉里加一点水,把面它揉成面团,然后把红豆打成泥,这样子就准备好了。

接下来就开始做汤圆了,只见妈妈一把抓起一个小面团,把它压平,然后在上面放上一点红豆泥,接着把它们一点一点的包起来,用两手心揉一下,把它揉成一个圆圆的丸子。这样,一个小汤圆就做好了。看了妈妈的示范,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大面团,一手掌把它压平,然后放上一堆红豆泥,照着妈妈的示范,一点一点的把它包起来,可是可能是馅料放多了的原因包不拢,于是我把馅料往里按了一下,终于把皮包拢了。我想用我的小掌心慢慢地把它揉成一个圆圆的大丸子,但是后来发现馅料从另外一边漏出来了。原来,馅料是不能放多了的,而且也不能按压馅料的。

我找到了问题所在,按这妈妈的做法,又重新去做了一个,终于做成了。然后我一个接着一个,把面团都揉成了小汤圆。最后把所有的汤圆都放到锅里煮。

等待了十多分钟,汤圆终于煮熟了,我吃着自己亲手包的汤圆,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

元宵节吃汤圆是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人们喜欢吃汤圆,我更爱吃汤圆。

篇十九: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爸爸妈妈带我到姥姥家玩耍。

一进门,我就看见了一个个放在桌上的粽子。看着姥姥细心的包粽子,我不由自主的问姥姥:“姥姥,我能包粽子吗?”姥姥笑哈哈的说:“当然可以啊!”我洗完手,激动地跑到姥姥身旁,模仿着姥姥的样子,拿起两张用水泡过的粽叶,围着手指转了几圈,粽叶就变成了一个像三角形圆筒的形状,姥姥又用勺子放了一些糯米,再用手按一下,我也照着姥姥的方法做。可是我怎么也装不满糯米,我急忙问姥姥:“姥姥,你怎么轻轻松松的就装满了呢?我为什么不行?”我疑惑不解的看着姥姥。姥姥告诉我:“傻孙女,你的粽叶下有一个洞,你一装米,它往外漏,当然装不满。”我往下一看,让我大吃一惊,真的有一个洞!姥姥又教我如何才能把粽叶包紧一点,再装一勺米进去,然后把多余粽叶盖过来,这样粽子两边就有两个三角形的尖角,把两个尖角向下面一按,最后用线把盖过来的尖角和粽叶系好。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粽子。我按姥姥教我的方法包了好几个粽子,虽然包的粽子奇形怪状,但我却如获至宝,心里高兴极了,因为我学会了包美味的粽子。包完粽子,姥姥把粽子放入锅里煮,我耐心地等待着,很快粽子熟了,我急切的查看我包的那几个粽子,发现已经煮爆开了,但是我依然开心地把它们捞出来。粽香扑鼻而来,让人口水直流。这天我吃了好几个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家乡众多风俗中的一种,我的家乡还有好多好多别的风俗,比如中秋节吃糍粑,大年初一吃汤圆,我热爱我的家乡!

篇二十: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

看,一幅幅喜庆的春联,听,一阵阵响亮的鞭炮声;闻,一股股年夜饭的香味。盼着,盼着,春节就来到了我们身边。

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无论大人们有多忙,都要回家和家人们团圆。临近傍晚,大人们开始准备一年中最后一顿饭了。年夜饭中得有一条大鱼,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年年有余”,还有一盘丸子,寓意着“团团圆圆”,有一盘如玉一般晶莹的大白菜,代表着“遇百财”。等人都到齐了,就开始细嚼慢咽地吃年夜饭。这顿饭要慢慢吃,边吃边守岁。较小的孩子都睡去了,大人们就静静地守岁,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一年中的第一天。人们备好了压岁钱,把红包交给小孩子们,小孩子们会乐得合不拢嘴。压岁钱还有一个有趣的由来: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崇”的怪兽,在大年初一的晚上来吓小孩子。有一户人家的小孩子得到了八枚金币,他在临睡前把金币用红布包住,放在枕头边。当“崇”来吓这个小孩时,用红布包着的金币突然金光一闪,把“崇”给吓跑了。原来那八枚金币是八位老仙人变的。村子里的人知道后,纷纷效仿。由于“崇”与“岁”同音。所以就变成了“压岁钱”。

春节最热闹的事情就是放鞭炮了。小孩们捂住耳朵,目不转睛地盯着鞭炮,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嘴巴乐得合不拢。鞭炮的响声传遍了大街小巷,使街上增添了几分年味。

春节来也匆匆,去的也匆匆。一眨眼,充满年味的春节就过去了。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xxzw/liunianji/1319297.html

  • 标签: 风俗 家乡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通用20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通用20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