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作文阁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 家乡风物志调查报告(精选5篇)作文

家乡风物志调查报告(精选5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1.84W 次

篇一:家乡风物志调查报告

家乡风物志调查报告(精选5篇)

兵马司胡同——胡同与文化保护

高一(10)班 王若兮

我的调查对象是北京兵马司胡同。

兵马司胡同位于西四南大街西侧,南侧是丰盛胡同、辟才胡同。

这次调查我查阅了资料、走了一遍兵马司胡同,并且找到了我的老师和路边的两位老爷爷做采访。

名叫兵马司胡同,一定与兵马司有关。查阅资料可知,兵马司是一种官职,文职京官,起源于元世祖至元九年,负责“掌捕盗贼羁押案犯事宜”,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明代北京内城设有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司负责地面治安捕盗,而西城兵马司就设在兵马司胡同。这个官职后来也取消了,而且我调查时,并没有发现保留下来的与兵马司有关的痕迹。

这条胡同与我所想的有点不一样。原以为胡同都应该有狭窄的路、低矮的屋檐和装饰优雅的大门,但兵马司胡同将古老的屋墙与现代的楼房穿插起来,这样的改造应该是为了居民更好的生活起居。据我的老师说,在她小时候(四十年前)她就住在楼房里,而她的一些同学住在标准的四合院里。路面、供水供电一直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在她小时候,只是现在加了互联网。后来又采访了一位老爷爷,他告诉我其实现在的兵马司胡同只剩了半条,另一半拆迁了要盖高楼,好久以前就开始干了,现在还没盖完。

那就说这半条胡同吧。街道比较宽敞,在路边停上私家车后汽车还可以轻松地开进开出。一些楼房用“老墙”围起来围出小院子,尽管刻出了一些古典的花纹,但那种壁身上的雕刻应该用于影壁,而不是直接放在路上。不知道那是不是原来老四合院中的影壁。路边都是北京标志的国槐。虽然有人来往,但胡同里还是非常的安静,静得我都可以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这一路上,最明显的一个院子应该就是兵马司15号了,院子大门前挂着“地质调查所图书馆”,可实际里面是一个居民区。前有一栋绘有一颗红星的三层现代式建筑,后有几栋单层小房子。院子里种着辣椒、丝瓜,居民抱着孩子聊着天。如果不是查了资料,我一定只会觉得以地质所命名一个普通院子莫名其妙。但其实这个原地址写的是兵马司胡同9号的院子,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科学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的所址。该所于1913年成立,1916年迁入兵马司胡同9号(现在的兵马司胡同15号)。当时依靠社会捐助形成了3栋建筑:图书馆楼、办公楼和燃料研究室楼。兵马司9号是一个多学科开拓的科学机构,是当时中国地质学,包括矿床学、石油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的学术中心,具有不小的贡献,如该调查所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其土壤研究室组织了第一次全国土壤调查。1935年8月,中国地质调查所迁到了南京。既然地质所迁走了,为什么这离不开个地质博物馆呢?但没有,“文革”之后,这里被被作为民宅和库房使用,据2014年的资料,这里实际住户多达70户,包括临时住户。我迈进楼房大门,只见昏暗的楼道里堆满了杂物。这令我有些失望。

离开兵马司胡同15号,在巷子里走走。修机器的几个人聊着天,两个老太太在路上见面互相问候,还有一个老太太静静地坐在四合院门口。我以前读过文章讲述老北京胡同里的吆喝,还有胡同里许多买卖、游戏,今天却都没有见到。我的老师回忆说:“那个时候也没有辅导班儿,也没有什么培训机构,孩子回来写完作业就是玩儿,真的是特别亲近自然。而且孩子之间,你想家里都不是独生子女,都有兄弟姐妹啊,然后也有小伙伴儿,真的是不孤单,什么都玩儿。跳绳啊,跳皮筋儿啊,玩沙包儿啊,跳房子呀,爬树啊,打乒乓球啊,逮人儿啊。”那为老爷爷也说:“我住这五十多年了,那时这还有个小学,孩子们就聚起来一起玩儿,邻里关系非常好。”“现在大家关系一般般,没什么特别的。”另一位老爷爷出门到垃圾时补充说。那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现在真的很不一样。我询问我老师关于令她印象深刻的胡同生活片段,她笑着分享说她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号召他们放学以后在胡同里面那个去打国槐籽儿,那种像豆荚一样一串儿一串儿的。弄回来以后要把它剥开,把黏极了的种子泡一泡交上给学校,学校用来要种树。“胡同里面槐树打药,到处都是吊死鬼儿啊,还有在大院儿里玩儿的时候,树上的洋辣子呀,天牛啊,嗯,就是说孩子的世界里面都是跟胡同儿、院子、小伙伴、昆虫都是有关系的。”老师说。槐树落叶了,可我这次胡同考察没有捕捉到任何一处童趣的景象,唯一见到了一个坐在门口、百无聊赖的孩子。

对兵马司胡同的调查到这里就结束了,许多内容我其实都没想到。我没想到胡同只剩了半条,我没想到这里有个地质所也没想到它的现状,我没想到现在这里难以找到老北京的影子。是的,现在为了更好的生活是不可能留下来所有的胡同文化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有了城市生活,有了更好的消费,我们没有回首的必要。但文化是记忆的汇聚,有那么多老北京童年最美的回忆汇聚在幽静的胡同中,作为北京的孩子,我们有义务留下这份文化。我在来兵马司胡同之前去过东四、史家胡同博物馆,感觉内容比较杂乱,难以在心中留下印象。不只是胡同,这是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会面对的问题,每一处古迹要留下来都分外艰难。我的内心也很纠结。但其实兵马司胡同可以做得更好。那些大院可以清扫清扫,尤其是兵马司15号的楼房,对每户人家的生活环境再进行深入的调查。或许一些人可以搬离胡同,到更方便的地方生活;再开出来一个地方做地址所的纪念馆、胡同文化的宝箱。

希望以后兵马司胡同能变的更好。

篇二:家乡风物志调查报告

琉璃厂——一个不一样的北京

高一(3)班 李映婵

本文尝试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琉璃厂是在北京是一种什么文化象征?这种文化在今天有何表现和价值?

四九城内,中轴线旁,有这么一个狭长街巷,笔墨纸砚,书画印章,无书不藏,人们叫它---“琉璃厂”。

作为每个人都知道的街巷,它不可避免的有着属于自己的“刻板印象”,我于是乎采访了几个熟悉的人,

“文化人的地儿”

“感觉特别的高雅”“传统文化的文雅”“文化气息浓厚”。

这是他们给出的答案,可以归纳出,他们对于琉璃厂的最主要印象可分为“高雅”“文化”二词,前者是对后者的定性描述,毕竟文化有很多种,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传统文化外来文化。而这种文化承载着北京乃至中国人对“文化”最传统,最天经地义的认识: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不外乎如此么,舞文弄墨,有时闲情来了,鉴赏个书画,那就更显风雅了。另外,这种传统的中国文化,不可避免的,被限定在一个圈层里,每种文化都有局限性,但与如今大众流行文化相比,这种文化就算在其最流行的年代,科举时代,也只占当时很小很小部分人,也就是读书人圈层里,古代的士人阶层里,那么点了,对于数量庞杂的市井细民们,是无论如何都融不进去的。

初步的调查结束了,理清一些思路之后,对于琉璃厂的文化象征,好像有了一些模糊的面容,但是,显然我的初步调查的采访对象,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我采访的,都是像我一样的市井细民,我们旁观,我们遥远的看着它,在人来人往中听见它,但从不是置身于此的“当事人”,虽说“旁观者”在“文化象征”的问题里的作用与“当事人”一样必不可缺,但我仍然希望,拥有能有另一个视角,来把它的面容雕琢的更清晰,更立体。

在此之前,由于初中本校区临近琉璃厂,我曾几次游览过琉璃厂,也曾经跟同学一起进过几家店门,当时就感觉不是我等能玩耍的地方,就赶紧出来了,但那里悦目的琉璃瓦,干净又静悄悄的石路街巷,门匾上各种字体的毛笔字,无一不令我印象极深。而此番实地采访,我带着这两个问题来探访,又重新细致观察了这条不宽的街巷:“一得阁”门前新种了一棵树啊,中国书店门前的匾额刚被擦过,“紫云阁”屋檐下斜挂着一只八哥的鸟笼。看到这儿,我不由的有种奇怪的感觉,琉璃厂竟然还有这种烟火气和京味儿,一直以为这里这些没这么浓烈。

接着就是实地采访了,我去了“一得阁”,这家老字号是专业买墨汁的,门帘不大,屋内有些昏暗,人稀少。环顾四壁挂满字画,门前的长木桌工工整整铺着一张宣纸,透过百叶窗,恰有些细碎的阳光如点点墨迹般洒落其上,正恭恭敬敬等着前来试墨的主顾。我看有一位年轻的销售员{暂且不知道怎么称呼}走来“您好,这里是一得阁,请问您有何需要?”

这位小姐的知书达理问候让我更加尴尬,但还是紧紧张张的说了我的采访,课题,并试探的问了问,是否愿意接受我询问一些问题,占用美好的下午时光。这位小姐同意了,并热情的跟我说,上次采访的时候,也是她,她在一得阁工作已经快十年了,非常喜欢这里的工作。我趁机追问下去“您喜欢它的什么呢,它对您有怎样的文化象征?”第一个问题,她回答的毫不犹豫,“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和环境,这里的工作都是,专注于文化,技术,而不是杂七杂八的,你懂吧;跟客户也都是老朋友,跟几家相邻的店也都是很好的朋友,不会像现代企业有压迫感和竞争感,环境也特别好呀,每天上班都是一种享受。

“文化象征吧,有点儿抽象……是一个悠闲,雅致象征吧,毕竟这里的人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在这点儿风月事上,有点悠闲,有点浪漫。当然,也不只是风月事,在明代,这里是科举圣地,在清朝,在民国,这里帮助国家政府干了许多,但主体,还大多像现在一样,只是纯纯粹粹对这种传统文化的喜爱,而已了。

我开始了下一个问题,请问“您认为,琉璃厂的文化象征在如今有什么价值呢?“这从来不是个功利的地方,觉得,这里可以让人们知道,有一些时候你可以全心全意,完全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本身上,像这里的人一样,那种“内卷”的竞争性,在这里就根本没有。”

千万次谢过这位小姐姐后,我又不禁感慨:琉璃厂就是强,连店员都这么强。出了店门,依旧 人烟稀少,游客慢悠悠走过,如同这里晃晃荡荡流逝的时间,不知为什么,看到那只八哥,又想起刚刚店员的话,我有点感动。

我又把这次采访经过想了一遍,琉璃厂如今有这样的文化象征:它无关世俗,功名利禄,而只是对文化本身的坚守和执着的热爱。不关功利,只关乎热爱。在这个嘈杂,紧张,内卷的世界里,仿佛格格不入的世外桃源。这里的雅,不止学识,内容雅,而是“心远地自偏”的雅,难得的纯。

至于它的文化价值。在如今,对于每个人而讲,既有着靠近传统文化的作用,让人们在文化庞杂的文化中,感到与大众文化不一样的文化,而也有着,提醒人们,请保护好你心中那份“雅”吧,在世俗功利的世界里,请别丢了它,而完完全全成了内卷的牺牲品,去真正生活一下,而不是忙碌的活着。

其实已经到了结尾,但我真的很喜欢那只店门口的八哥,一直觉得北京人闲散悠闲的外表下,是对自己所爱真正的坚持。北京人一直比较不务实,所以古玩,文化什么的感觉胸无大志的东西,玩的还挺溜,但就像店员小姐姐说的那样,也许在太平盛世,他们就这么懒懒散散,嘻嘻哈哈,清晨遛遛鸟,没事养养花草,一生也就平平淡淡扑在自己字画古玩身上了,但像清末民国,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他们会不惜一切以自己之力,将所爱的字画交给所爱的祖国,将破碎的书页,将毁的字画,用自己生命保存,用全部财产收买,用一生技艺修复,万死以赴。

琉璃厂也一定程度,体现着北京的文化人格吧。

篇三:家乡风物志调查报告

记卢迎红先生献给家乡文物保护的一生

高一(6)班 吴与同

自打初中搬回城里来,我重温了许多北京的文物,从天安门到故宫,从国家博物馆到天坛,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那样的神奇而美丽。有一天晚上,我走到正阳门下,看着高大的城门和城楼在灯光下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父母与我说过,姑姑曾在这里当过馆长。从那时起,我便对姑姑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经历有了无尽的想象。

一张北京旅游地图

相比于热闹的市区,姑姑的家似乎幽静了许多。我的姑姑卢迎红曾任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北京正阳门三处的馆长,多年从事北京史地研究。

姑姑的故事与我想象的似乎不太一样。她并不是想我想的那样,从小就有了从事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梦想。她也并不是学历史出身,而且她还在高考的时候遇到了坎坷,考前因查出病不能参加考试,所以病休了一年。姑姑本来的目标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专业,但后来去学了地理。1986-1987年,那时旅游业还没有太多的开发,学地理大部分是去做地理老师,但姑姑学了一门旅游地理,那时,学术界刚刚提出“旅游”的概念。因为姑姑还学过地图,于是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决定画一张北京旅游地图。姑姑带着几个同学到处去调查,去了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就帮姑姑标注了北京所有的文物保护单位,解决了他们的一大难题。最终姑姑和同学一起手绘了一张北京旅游地图,把北京所有的文物景点都画在了上面。

走进文物保护行业

当时的北京市刚开始文物保护,要做文物保护规划,刚好姑姑又是学地理的,文物局就希望让姑姑去那里工作。姑姑去文物局一干就是十年的机关工作。机关工作很繁琐,但需要的专业性并不强,只要思路清楚就可以。当时整个文物局只有姑姑一个理科生,理科生比较擅长统计和做图表,于是姑姑就承担了很多的统计工作,把北京市文物局所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他们的使用单位、产权单位全部统计清楚了。这个阶段的经历,为姑姑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宝贵的基础。

为北京辽金历史研究做出贡献

十年过去,姑姑被提拔去了右安门的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做馆长,那时还是一个新建的博物馆。那里发现了一个金中都的水关遗址,是当时1990年的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这个文物遗址的价值在于它确定了金中都的城墙位置,原来金代在北京的都城只有丰台有几块城垛,金中都的范围一直不是特别确定。这个遗址是在建宿舍的时候挖出来的,随后文物部门迅速进行清理,把这个遗址保护了下来。因为它对于研究北京的建都史的重要意义,所以就在这个遗址上面建了一个博物馆,定名为辽金城垣博物馆。

原来这个遗址只是相当于一个展室,姑姑去了之后做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北京所有的辽代金代的遗址做了一个普查,编成了一本叫《辽金文物图志》的书,有图片和文字说明,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历史学界,辽金史因属于少数民族史类而比较冷门。姑姑做了这一项工作后,北京市的辽金史研究开始受到瞩目,焕发了生机。

2003年非典之后,是北京文化活动的低潮期,刚好2003年是北京建都850周年,于是北京政府就策划了一个“北京建都850周年”的庆祝活动,组织了两个展览,三本书和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姑姑在的辽金城垣博物馆承担了一个展览和两本书《辽金文物图志》《金中都》的策划工作,这些工作让人们能够了解北京建都八百五十年,特别是辽金时期的历史。

为北京城门城墙“做档案”

在辽金城垣博物馆工作了七年后,姑姑去了正阳门。正阳门就是我们常说前门,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曾经的国门,内城正中间的城门。但是它并没有文物,只有两个城楼。正阳门城楼有将近四十米高,另一边是箭楼,中间有一个翁城连接。姑姑整理了北京城所有城门城墙档案,包括正阳门五次烧毁、修复的过程。这项工作困难很多,原始档案都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和翻阅,经过几年的整理,《北京市城门城墙资料汇编》一书问世,也在正阳门做了主题展览。这项研究全面翔实,具有重大意义,万一正阳门或北京的任何一个城门有什么闪失,后人进行修复就可以以这套资料作为依据,而且资料越详细,修复就越容易。因此,这是体现着文物工作者对后代责任的一项事业。

姑姑家住在郊区,离正阳门很远,每天上下班也十分的辛苦。正阳门早上九点开关,姑姑七点左右就要出门,下午四点半闭馆后也将近七点才能到家,上下班加起来要花四个小时的时间。节假日对于姑姑来说并不是放松,而是更加的辛苦。作为一把手,姑姑基本没有回家陪爸妈过过年,无论是除夕还是中秋都在单位。姑姑说,建国六十周年大庆的时候,她在正阳门里三天三夜没有出来,第一要守护正阳门的安全,其次,整个夜景照明是姑姑他们负责的,几点开灯和关灯,还要配合广场的活动。

为大钟寺记录钟声

六年时光转瞬即逝,姑姑去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古钟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藏了四百多套钟。这一去又是八年,姑姑去的时候博物馆的基础工作已经比较充分了,她就重新布了一个展,把所有能挂的钟都挂起来了。姑姑还把大钟寺四百七十多套钟都梳理了一遍,测量了每口钟的声音,编成了《古韵钟声》这一本书。姑姑说,她从内心中感受到文物是有灵魂的。

文化传播与普及工作

姑姑不仅向广大人民群众推广北京的钟文化,还致力于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姑姑引进了西方的钟琴,和曾侯乙编钟一起演出,做了一个中西文化的对比。之后姑姑还把大钟寺的展览推广到了圣彼得堡,在圣彼得堡博物馆做了一个展览,当时很多电视台都进行了直播,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风采。

姑姑还做了很多北京青少年的文物科普活动。北京有很多古代的水利工程,姑姑就把整个古代的水利工程做了一个科普,过去的水车、渠等等做了一个系列动手制作活动,让文物走进大众的视野。

为家乡文化传承奉献的一生

三十多年的文物保护生涯,姑姑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为保护北京的历史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姑姑说,办事认真、负责是我们家族的文化,不管做什么事,都会认真努力做到最好。回首往昔岁月,姑姑说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辽金元博物馆的时候去野外调查摩崖石刻。那都是些没有被开发过的野山,请个村民带路,在山上一走就是一整天,偶尔就能发现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在外人看来,或许更在意文物的精美,但作为文物保护的工作者,姑姑深刻的体会到安全是文物之本。只要文物还在,一切都有可能。姑姑说,做文物保护工作,要甘愿默默无闻,要能耐得住寂寞。用心去守护每一件文物,是对祖宗负责,也是对后代负责;既要忠于祖宗留下的东西,也要给后代留下继续探索的空间。每件文物都记录着一段文化,记录着北京发展的一段历史,是属于北京的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仰望星空,我似乎看到了一代代像姑姑一样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他们默默无闻,辛勤劳动,带着热爱和执着,守护着北京的一件件文物。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他们手中,薪火相传,永不停息……

篇四:家乡风物志调查报告

历久 · 弥新——北京稻香村调研报告

高一(8)班 袁子淇

北京的街巷里,几步路就能见到稻香村的店面;过年过节,走街串巷,到处都有她“京八件”礼包的身影;每每外地探访亲戚,我也总会带上两包稻香村特产,作为北京带来的礼物。

不知不觉的,“稻香村”成为了北京特产小吃的代名词,而这样一个“老字号”是如何在网红店铺林立的环境中屹立至今,历久弥新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稻香村和部分顾客,让我们来一起探讨吧。

如何“历久”

在北京稻乡村一百余年的历史上,老字号的开篇可用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关键词概括,那便是“南味北迁”。这里的“南味”来自清代苏州的稻香村茶食店。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苏州品食稻香村糕点后,赞叹为:“食中隽品,美味不可多得”并御题匾额,流传开来。随名声越来越大,苏州稻香村也自然不满足于局限在苏州一地,于1895年在北京开设了“稻香村南货店”,后来这一南味食品派系在这里开始生根发芽,渐渐流传开来,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北京稻香村,这便是著名的“北迁”。它能够从南到北长盛不衰的秘密在于在“南味北迁”的过程中,”迁”的不仅仅是地址,还有口味。初来京城的她作为第一家南味食品店,打开了北方南味小吃市场,带给市民不一样的口味享受。但单单原封不动的“搬运南味”绝不足以“历久”,它真正的王牌在于“变迁南味”,使其与北味融合。就如清代京八件,本是宫廷专用糕点,而北京稻香村则借鉴苏式糕点的做法将其改良,造就了如今可口的稻香村京八件,由此流入民间,深入寻常百姓家,传承至今。入乡随俗,落地生根,才是真本事。

流传至今的北京稻香村除了依靠“南味北迁”的口味硬实力,也依赖于极富竞争力的销售软实力。首先是它“前店后厂”的布局。高度配合的生产线使产品得以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例如上市新产品时,可以先少量制作,观察市场反应,顾客是否积极购买,如果销量好,则立刻追加制作。这样做不仅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还灵活适应了市场,避免了浪费,提升了效率。

何以弥新?

那便是针对顾客的特点,提供有针对的产品。

位于大栅栏的稻香村,大部分购买的顾客来自外地,相较于街巷里的店面,大栅栏的稻香村占地更大,售卖的产品类型与包装截然不同。从店员口中了解到,这是因为外地顾客和本地顾客的需求不同,外地顾客在北京购买的产品一般用来纪念或者作为礼物送出,而稻香村作为著名的北京特产,在这里集中了大量突出特产标签的产品,并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精美的礼盒包装,以适应外地顾客的需求。可见,要想吸引外地顾客,争取做好特产标签至关重要。所谓特产即“有地域性特点的、特殊加工方式的特高经济效益产品”。就其售卖的京八件礼盒来说,“大八件”共分以下八种:1。象征幸福字的福字饼。2。象征高官厚禄的太师饼。3。象征长寿的寿桃饼。4。有方形带有双“喜”字的喜字饼。5。有象征财富的银锭饼,椒盐咸酥馅。6。是像一卷书的卷酥饼,也是椒盐咸酥馅。7。有谐音“吉庆有余”的鸡油饼。8。枣花饼,寓意年轻的夫妇早生贵子,而且要有男有女花搭着生。这八样糕点,既文雅又形象地把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八件”喜事展现出来,既不失传统宫廷糕点的精致,又融合了苏式糕点的技艺,集北京的地域性特色和各地的多元口味于一身,由此从大众中脱颖而出。

稻香村同样拥有特殊的加工方法,例如京八件糕点,其皮含油量高,含糖较少;皮面或用黄酒,或用牛奶,所以有酒皮、奶皮之称,别饶风味。其馅心的制作分为炒馅和擦馅两种方法。口味有甜咸、椒盐、玫瑰、香蕉、桂花、枣泥等多种香型。产品外形五花八门,美化方法也各不一样;有的用手工捏制成桃、杏等果状;有的用模具磕制成福、禄、寿、喜等字样;有的表面用炝脸、打戳、按花等方法加以美化。外观火色均较浅,青白脸居多,看去淡雅宜人。炝脸品种为金黄色,模具磕制的字迹,经炝脸后,犹如凸版金字,给人以立体感。总的看来,这类产品观感较硬,口感酥脆,口味多样,外形美观,携带方便。如此独一无二的加工方法赋予北京稻香村“特产”之称,造就了她独具特色的魅力。

如果产品本身的特色是稻香村的“内馅”,精美的包装更是她惹人喜爱的外皮。她的包装因“诗意”出名。拿端午节的粽子新品举例,普通店家的包装上会写“端午安康”,而她则是一句“正是玉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人家印上 “节日快乐”,她则祝一句 “诸事圆满”。这何尝不是老北京人谦逊客气,讲规矩的一种体现?所谓包装,包得不仅是产品,还有文化。客人们买,不只买回去可口的产品,还带走一心欢喜舒畅。这才是包装的真正目的。反观一些网红商店,几块钱的商品硬安上繁杂的装饰,美感不涨几分,价格还翻了几番。市场竞争上也就自然抵不过老字号稻香村了。

由于顾客需求的不同,藏于大街小巷之中的稻香村,其售卖产品的类型和包装也是天差地别。为了了解二者情况的不同,我设计了调查问卷,以陶然亭街道稻香村为例,在该店和手机朋友圈进行了调查,收回线下有效问卷2份,线上80份。根据调研结果,有近50%顾客为40岁以上。有5成顾客食用稻香村糕点10年以上。绝大部分表示喜爱稻香村。根据顾客口味偏好,他们最喜欢拿破仑糕点,其次蜂蜜蛋糕,第三牛舌饼。店面吸引顾客主要在于:口味棒(62%),品种多(56%),价格亲民(42%)。有近8成的人认为如今的稻香村比从前口味更多了。

可见,街巷中的店面大多面向本地的老顾客,想要保持市场竞争力,拥有较高的“回头客比例”是重中之重。

品种的增减是保持产品回头率的关键。俗话说,留住老顾客就要留住他们的胃,关键产品的保留对于“回头率”来说至关重要。在调查中,绝大部分被喜爱的产品为传统品种,牛舌饼、拿破仑等更是家喻户晓的老品种。由于顾客大多为中老年人,他们更容易接受曾经吃过的口味,凭借过去的经验购买,因此,为了留住他们的“胃”,稻香村更需要留住传统糕点。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证品质同样是留住顾客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产品需求量不断增高和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众多商业开始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得利润,如另一老字号同仁堂,几年前被爆出使用过期蜂蜜制药,失了不少信誉。而稻香村开业至今依旧保持活力,便是因为多年来,北京稻香村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具有北京稻香村特色的食品质量安全管控体系。2002年,北京稻香村通过了质量、环境、食品安全三体系认证;2005年更是作为示范企业,在全国传统糕点行业率先通过了最新标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2015年,北京稻香村通过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2010年1月,北京稻香村检测中心在全国焙烤行业率先通过国家认可委实验室CNAS 认可,实施了从原辅料采购到产品出厂的全程质量监测。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有新的生机活力。调查显示,近八成的线上调查顾客和全部的线下顾客认为稻香村的品种相对以前增加了。抹茶酥、雪花酥、蛋黄酥等新品可谓备受欢迎,此外,由传统点心改造而来的 “状元饼”、 “桂花味冰糕”和“绿豆冰糕”也广受年轻人的追捧。各种精美漂亮的新品琳琅满目,可谓“抓住”了新顾客的胃;同时,新上市的木糖醇系列也广受老年人群的喜爱。北京稻香村也渐渐不满足于糕点,将产业拓展到老北京家常小吃、散装零食售卖等等。正是这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探索,新的品种去了又留,稻香村才源源不断地吸引各种年龄的、五湖四海的顾客来此品尝,也正是这些新加入的他们成为老字号的新鲜血液,供她“弥新”。

北京稻香村特色糕点如何做到历久弥新?是她以顾客为本的理念,她悠久而值得信任的品牌,或是她骨子里的那份传统的北京风气?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创新精神——以传统为基础的创新。

篇五:家乡风物志调查报告

属于昨天、今天、明天的北京文化

高一(5)班 王江涵

如果问起北京最古老的商业区在哪儿?一定会有不少人很自然地想起前门大街、花市和大栅栏街。其实,老北京最古老的商业区在今天的钟楼、鼓楼一带。

历经七百多年的兵火和变迁,很难再从散佚的史料中查找到京城商业区的详细记载。但是,在史料中依然清晰可见关于钟鼓楼一带商业区的记载,它自元代起发展,历经七百多年经久不衰,至今尚保留着古老商业区的规模和形制。今天老北京仍有“东四、西单、鼓楼前”之说,可见这一带的商业区是得到大部分市民的公认和肯定的。

为更加深入地认识其历史变迁和现状,我利用十一假期来到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的南锣鼓巷,通过对这里居民和经营者的访谈调查,全面了解了南锣鼓巷的悠久历史及发展,当今所处的环境的情况,有什么样的需求,以及目前当地商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南锣鼓巷胡同,宽8米,全长787米,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改称南锣鼓巷。

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我国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

随着现代创意产业、文化酒吧等时尚元素的融入,古老街巷尘封的历史文明,一夜间成为国际众多媒体热门推荐。并受到国内外游人“热捧”的“京城新名胜”和“文化休闲新驿站”。北京奥运会使南锣鼓巷商业的发展达到巅峰,诸多商铺齐聚南锣鼓巷,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小小的胡同已经成为对外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

同时,南锣鼓巷作为北京仍保持传统街坊格局、传统四合院和文物相对集中的地段,在整个北京旧城保护与更新的工作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我的第一个访谈对象是一位老爷爷。他从65年就搬到了南锣鼓巷,算的上这里的老住户了。我问他近些年来的改造对她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老爷爷语气立刻变得激动起来,他对我说她还是喜欢原来在四合院里的那种生活,那时候邻居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常有交流。而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疏远了,尤其是对他这样的老人来说,觉得很不习惯。除此之外,他还提到了改造之后的另外的一些矛盾。比如当附近改造成商业区之后,人来人往,虽然这里治安还是不错,但喧嚣的商业街还是会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

在谈话中,我清楚地了解到了老爷爷对胡同深厚的感情,最后我还问他是愿意住四合院还是楼房?老爷爷果断地回答道:“当然是四合院呀。”

在和老爷爷谈话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位在胡同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居民对胡同改造的看法。尽管住在胡同里条件可能比不上住在楼房,但是他们还是坚持选择留下,那是他们对胡同深深的依恋……

接下来,我采访了一位捏糖人商铺的经营者。很令人吃惊的是,他的看法居然和居民的有很大分歧。我问他目前经营面临的问题有哪些?他抱怨附近的房子的租价很高,交通不方便等等。于是我又问他对胡同改造有何看法?他说尽管面临诸多问题,但他其实还是十分认同将胡同改造成一条商业街。在他看来,这样的改造赋予了胡同新的活力,而且可以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重要的是,这样的商业街,给像他这样的人提供了劳动的机会,能够解决很多其他问题。此外,他还建议这样的商业街应该多开发几条。

采访过程中,我特意观察了一下,一个成本不过几毛钱的糖和小木棒,所需时间不过四五分钟,师傅就可以捏好一个糖人,单价可以卖到四五十元一个。但师傅却说南锣鼓巷带给他的收入依然令他们失望,他原本设想的胡同的面貌已经看不到了,南锣鼓巷已然失去了原来的特色和神韵…听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千。

回到家后,我陷入了沉思……我想南锣鼓巷作为北京的一块风水宝地,怎样弘扬继承老北京文化始终会是它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虽然南锣鼓巷名声在外,可如此现状是否就是一种正确的胡同文化保护的方式,也还是不能定论。

怀念老北京的人喜欢这里,因为这里有最地道的北京味儿,从明朝将军到满清末代皇后、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这里的每一个宅院都有数不尽的人物风流;蓝眼睛白皮肤的老外喜欢这里,因为这里有他们一贯的雅致情调和浪漫情怀,很多小店光听店名就让人无限神往。门外是古老中国胡同的往日尘烟,门里是翻新仿古的旗袍唐装胭脂口红。似有似无间,仿佛在古今交错的时间里徜徉,在中西合壁的空间里感受传统与时尚的激情碰撞。

就是这般矛盾,却又难以置信地和谐。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北京可以如此悠然……

本文地址:http://www.aszwg.com/gzzw/gaoyi/1250542.html

  • 标签: 调查报告 家乡 精选 风物志 调查报告作文150字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家乡风物志调查报告(精选5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家乡风物志调查报告(精选5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爱上作文阁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06764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